各国对中产的界定标准
对于中产阶级,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 欧美:大多数人 “除了巴菲特和流浪汉,恐怕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福斯特说。 在美国,中产阶级是一种自我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取决于收入绝对值,而在于是否满足六项指标:拥有体面住所,包括租房在内;拥有汽车;能够供得起子女上学;拥有退休保障;拥有医疗保险;支付得起家庭度假费用。 欧洲的情况类似,人们对中产阶级的界定比较简单:除了富人和穷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 印度:会说英语 在印度,通常认为说英语的人口属于中产阶级,除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少数人外,一个人在生活中说英语场合越多,就越有可能是中产阶级或富人阶层。因为印度的官方场合和商业场所基本上以英语为主导语言,掌握英语很大程度上是从事高收入工作的必备条件,掌握英语也意味着受到良好的教育。 印度现在有大约3亿人口以英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这一人口规模与大多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也基本相符。 中国:以收入界定 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一份调查结论:年薪6万元到50万元是界定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在中国,这是“中产阶层”第一次得到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被广泛认可的中产界定然而,究竟何为中产阶层,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更多人认为中产阶级的标准取决于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上定位的感觉。本着去阶级化的严格限制,于是有人提出“中产阶层”这一概念,颇受广泛认同。更有人将心中的中产阶层做出如下描述:
1、年收入20万元以上。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4、有丰富的夜生活,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待过三年以上。6、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7、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8、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9、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你觉得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吗?请自问以下四个问题:
1、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3、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4、你对自己未来二三十年后的养老问题是不是一点儿都没有规划?
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是”,你就不算中产阶层! 而对于上文的测试,很大程度上更考验的是具备中产特征的核心要素:清晰的人生规划和强大的责任感!因此,对于那些仅以收入甚至消费品位来论定中产分化的人,我们也仅能称这样的人称为“伪中产”!
中国中产的八大宿命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的中产阶层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脱离了为基本生计而努力的阶段,有一份薪酬丰厚而又很有面子的工作,拥有房子、汽车、股票、基金等一些动产和不动产。
他们是有产者,和大多数处在底层的人群比,他们可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而这却远远没达到可以随意满足消费欲望的阶段。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诚如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言,这是一个m形社会,处在两端的极贫和极富人群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中间层开始往下沉沦,变成一个m形。而这,更注定了当今中产们摆脱不了的宿命。 宿命一:社会转轨期,他们成了仇富替罪羊 贫富阶层的不断分化,让仇富这种偏执的心态在这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土壤中蔓延着。我们看到:每位富豪的倒下,都引来无数“痛打落水狗”的叫好声。这种社会仇富意识的扩大蔓延,客观上便使得更多的中产者担当保持社会稳定心理的杠杆。
遗憾地是,中国目前中产阶层仍是一根脆弱的杠杆。拥有产业和一定财富的中产却也成为了被抢劫、被偷盗等的目标,自然的存在着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惧。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地位同样具有危机感,由此甚至产生仇富心理。当下,很多中产者都需要在评估自身安全指数中寻找对自我的认同。 宿命二:职场如战场的晋升压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据对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个“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为80分,经理层为75分,教职员工为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为72分,医务工作者为68分,社区人员为68分,下岗人员为68分,矿工为60分,一般企业工人为59分。其中,中层管理者的社会环境、个人成就和社会支持压力排名并列第一。 在今天看来,中产阶层是社会中最具抱负与雄心的群体,也是社会中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与自信心的群体,除非他们真正能够跻身于社会上层,否则那种内在的焦虑将无处排遣,甚至将迅速走入滑坡阶段。 宿命三:工作狂变成了过劳死 “一天不工作,我觉得就会被世界抛弃。”中国式的中产阶层薪水不断升级,却没时间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把体力透支当一回事,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思想涣散、腰肌劳损等等如家常便饭。“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中产阶层工作狂的写照。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死”。 宿命四:从情调小资跌入机械奴隶 当匀称体形发福变成中产后,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失去和“飞”有关的小资情调。现在,他们已经炼就成了企业坚实的螺丝钉,当然更是可替换的零件。他们在不断努力工作中得到所需,然后再炫耀他们的优越感,接下来又为之而努力工作的循环下,很多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
宿命五:奢侈消费成为阶层压迫 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开始 宿命六:“弯腰抓雪”远比不上“滚雪球”的速度 其实,就财富积累的方式而言,中产一族和中下层人群没有本质的差距。毕竟大多数中产阶层也都是给别人打工,靠着薪酬度日的人,只是能力大小甚至机遇不同而已。
简单而言,如同在打雪仗中,只是他们抓雪的速度会更快,但本质上都是“弯腰抓雪”积累财富。在他们之上的富豪一层则不同,相比“弯腰抓雪”式的财富积累,“滚雪球”的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 于是,很多中产阶层看到了上层人士财富积累的本质:“钱生钱”!他们在闲暇之余,将自己积累的有限财富主要集中到股票、房地产等投资上。但是,他们比富豪们更难贷到银行的钱,只能用他们有限的原始积累来投资,要么慢慢增值,要么血本无归。 对大部分中产阶层而言,股市和楼市的资产可能占据了家庭资产的一半甚至更多,这两项资产的大幅缩水,意味着很多家庭退出中产阶层队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中产输不起。因此,他们发现,理财比投资更适合他们保守的风格和脆弱的资本,互联网理财、买保险和债券、以房养房之类的理财更安全。 宿命七:最辛苦的家庭顶梁柱 中产要供房,“每月固定的月供支出,让你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谨慎”。中产要养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成了中产者的流行语。中产更要抚养孩子: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
和草根阶层不同,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方面追求更为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晓8国语言,两岁就送到双语幼儿园,5岁就要进入全市重点小学,未来更要选择国外留学生活。而中产阶层上涨的工资永远追不及中产生活上涨的价格。其在家庭中位置又是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足够充裕的资金储备,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责任感,中产又怎能长久? 宿命八: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 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额外社会成本体现在中产阶层家庭的方方面面。相信,中产阶层中不少人都经历过部分权力部门行政垄断、权力寻租或非法行为的侵害。
有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通过“走后门”来获得某些机会与方便,通过非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发展的机会。由于社会体制上的漏洞或行政上的监督不力,造成了他们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尽管他们可能由此获得财富,但部分额外社会成本也对他们得到的财富进行了消解。
保持一种平和状态,向上就好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可用“悠闲”来描绘:在物质上,中产阶层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有能力支付各种费用并过上安稳的生活;在精神上,中产阶层是自由的,除了工作之外,他们有自己充裕的闲暇时光。
无论怎么说,当经济学家正在研究中产阶层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中产也好、草根底层也罢,只要向上就好!悠闲、品质、财富,自然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何苦要被外界所累!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