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3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真实的流露。
4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5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人。
1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2应付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3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
4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5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瑞士心理学家。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自己的完美。
4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爆发。
5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6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7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8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9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艾瑞克·弗洛姆
ErichFromm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
1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
2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3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4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5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6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7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乔帝人
你爱世间,世事如愿。Giveyourlovetoall,yourwishes 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好像人成长)的本能。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奥地利犹太人,约在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
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
2.人格结构理论:
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c,超我-理想道德,是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理想化了的自我。
3.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例如投射,压抑,合理化,升华等。
4.精神层次理论,它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却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面里发生和进行。
5.性本能驱动理论(后被继承者修正为更全面的生物本能驱动理论)。
6.焦虑的描述: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7.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口欲期:0~1岁
肛欲期:1~3岁
早期生殖器期:3~6岁,也称俄狄浦斯期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理论描述:弗洛伊德认为人受深层性本能的驱动,当性欲望驱动的本我与有人生经验(比如法律或者社会舆论不容许)的自我,以及代表理想道德的超我发生矛盾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
经典的分析的基本概念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如潜意识,催眠,人格,释梦等,没有它的基础就难有后来的各学派。
对他的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20世纪的最初有一段兴盛时期,形成了精神分析运动,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贡献,学术界都持较广泛认可的态度。但是对精神分析的某些假设和方法论,学界并不都赞同,被认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同时他过分重视性本能的观点,后期也被他的女儿及学生修正。
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后来的自我心理学。著名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作出概括。他在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略”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
第三阶段是-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id、ego、superego三种成分,给自我予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自我的防御功能;
第四阶段是-年,即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着名演讲,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二、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自我心理学说的就像种庄稼种子本身的生命欲望问题,它本能的要发芽成长。
代表人物:
1、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n,-,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2、沙利文-Sullivan,-,美国人,祖籍爱尔兰;3、埃里克森-Erikson,-,生于德国,年移居美国,祖籍丹麦。
他们创立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创立人的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理论贡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非常重要人格发展划分)
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6岁:主动的对内疚的冲突;
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
客体关系讲的就像种庄稼种子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代表人物:
1、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Klein,-,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
2、费尔贝恩W.R.D.Fairbairn,-,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到年间,克莱茵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贝恩彼此影响学术理念,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科学论战,可以视为是客体关系理论建立的标志,它也被学界称为英国学派。
理论贡献:
1、 2、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
3、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实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四、现代精神分折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土壤和环境的好坏对种子内部成长的影响问题。
代表人物:
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奥地利人,年移居美国,-年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年发表《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被学界称为美国学派。
核心概念:自体客体,自体,自恋。
理论贡献:
柯胡特是从研究自恋问题开始创立了这个学派的,他 自体心理学主张的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三极自体的心理结构,三极平衡就形成健康的自体,否则就可能形成自体客体(不健康)。
自体概念:WilliamYeats认为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
自体客体概念(核心概念):自体客体,是客体被自体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就好像人家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要无条件的自觉地为自己服务。
自体客体现象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对别人期待和要求高,觉得是人家应该的,你得陪Ta干这个,你得听Ta说那个,Ta由着性子折腾,你不满足Ta,Ta就愤怒,甚至Ta不说你就得去主动迎合Ta,这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自体客体了,要求人家关爱自己不见外,心里你我不分了,其实人家没有这个义务一定要关爱你,只是你自己深层感觉不见外罢了,所以就会遇到很多矛盾,解决不好就出心理问题了。
持续在自体三极关系的不平衡,可能产生的人格型态: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期待温暖的关系)~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用它否认让自己害怕的,对别人的需求,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爆发之间变动。
4.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能赞赏自己的人。
5.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可确立自己的价值的人,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关于柯胡特的自恋理论
健康的自恋: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需要,它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不健康的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大使自己变的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就会导致抑郁。
自恋型人格障碍(病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五、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intersubjectivitypsychotherapy
它是最新的现代精神分析,也是前四个学派的概括,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这个学科进入了成熟的欢乐颂,关于它我会在另一篇文章概述。
代表人物:
1.罗伯特?史托罗楼-Robert.Stolorow,Ph.D,理论创始人,美国人,生~
2.奥格登,霍夫曼,米切尔,波士顿小组也参加了疗法的发展。
理论概述:
史拖罗楼在接触了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后,约在年开始创立主体间性心理学。
如果说生物,心理,社会是现代医学病因的结论性总结,那么主体间性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结论性总结,它的出现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终结与成熟。
心理动力:
主体间性心理学用情感替代本能驱动,认为情感是动机中心,并得到了进化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动力结构等分支科学对情感研究的支持。
治疗目的:
主体间性理论更加重视更新人的经验组织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的维持能力。而不是像其它精神分析理论抓住访客心理问题去挖根。
治疗条件:
咨询师给予访客共情式的倾听和理解以及咨询师的自省是治疗的必要条件。
治疗方法:
咨询师和访客是两个主体,在咨询师和访客之间通过对情感,行为,认知等,形成情感协调的共情(主体间共情概念:咨询师和访客建立情感连接)和自省(咨询师在与访客建立情感协调的关系时候不断的对自己的状态自省)的主体间性(两个人的)治疗场,从访客的情感状态去发现其幼年成长所形成的经验组织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背景,在两人情感协调的主体间治疗场中,通过探索,阐释去更新访客的经验组织原则,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维持能力。
理论的哲学背景:
主体间性的概念创始于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
胡塞尔说主体间性(两个人之间):“尽管我的“这儿”不同于他人的“那儿”,尽管在现实中我永远不可能进入到他人的“那儿”,但是我却可以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即以一种“如果我在那儿的话,我的身体会是怎样的”这一假设方式,在意识中使他人的“那儿”成为我的“这儿”,使他人的身体成为作为“首先建立的原本”的我的身体的复制形式,从而使我进入他人的“亲自行为”的中心,而把他人的身体领悟为和我的身体一样的那种作为生命的有机体的身体。
主体间性有其严格意义,是两个同时完全作为主体的人,主体间相互作用,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情况,双方主体具有同等的、对称的、相干的主体性。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征服、改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
理论特点:
从经典精神分析到自体心理学,再到主体间理论,精神分析越来越回归到人的主体性本身。正如罗杰斯所说:“我发现当我能接纳地倾听自己,更加成为我自己的时候,我会更有效地工作。
年 AtwoodandStolorow这样描述主体间心理学:“我们框架的进展引领我们更进一步,可以假设有另一个更一般更普遍的原则,即维持经验组织的需要,这是人类行为的中心动机。
主体间性心理学带有人文哲学色彩,它更重视情感动态的系统性,规律性,从情感去发现不良的经验组织模式,去改变它。
主体间性精神分析是动态的精神分析,而经典的分析是静态的(症状-面谈·自由联想-发现病因-将伴随情感的病因意识化-治愈)。它不提倡在治疗中用技术这个词,因为它意味着固定程序而失去动态的情感协调状态。
主体间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建构了他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这些原则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操控了他的行为。每个人都自动化根据其独特的心理法则来建构他的经验。
主体间学派在分析建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