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感觉自己挺健康的!没有什么大病。
但是我想说的是关于健康,什么才是健康呢?
没有毛病就是所谓的健康么?不一定!
有人会说:没病,就是健康。当然,他们在这里指的病是躯体上的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仅仅无身体上的疾病就可以说自己健康了吗?
可以反问一句作为回答:“精神病病人属于健康人吗?”答案肯定的,不健康!同时患有忧郁症、恐惧症等疾病,都不能算上为健康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的人终日惶惶无措,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采取逃避现实或极端的方法,如自杀弃世,这样的人同样不能属于健康人。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做出了全面、完整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可见,健康既包括了躯体完好、心理平衡,也包括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圆满的健康。
要注意亚健康,有没有找上你!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只分为健康与疾病状态。亚健康的理论在国际精神病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越来越引起重视。
亚健康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及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因素,引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它是一个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状态,故有人将亚健康状态又称为“机体的第三状态”。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人群总数的15%;已被确诊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人数占15%;其他70%左右的人群,则属于第三状态的亚健康人群。
如此庞大的亚健康人群队伍,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注意并得到重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会方面压力逐渐增大,由此在众多人群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不良的感觉和表现,而这样的感觉和表现,在平常生活条件下没有或者不突出,从而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成的。原先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纯生物因素造成的,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患疾病就属健康。对心理、社会适应对身体的影响没有涉及。因此,有些人临床上出现一些不适,但反复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病变,按照生物学模式查不出有问题的,就归结到健康人范畴。
而这些所谓健康人,他们虽然有功能减退,生活质量也受影响,但一部分人因反复检查得不出结论,感到十分苦恼;而另一部分人则因没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动上放松了警惕,仍坚持原有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没有采取干预措施,任其发展而最终演变成疾病!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整。
兴趣爱好可以不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亚健康的转化。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既然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饮食合理,疾病必少发生。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A能促进糖蛋白合成,细胞膜
表面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
现代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忙于事业,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度劳逸是健康之母,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的开始。
------------------------------------------------------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依然会觉得自己是健康人,但是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如果答案是不健康,那么恭喜你,以后有机会回顾这篇文章时,你已经处于疾病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