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疾病病因

走近太极,远离过劳之殇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zgmuyw.com/xinwen/8486.html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统计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这也让我国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是个悲哀的“荣誉”,而60万“过劳死”悲剧折射出的也许只是国人普遍疲劳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疲劳,我们实在不必只盯着报道的悲剧事件,实际上疲劳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几乎在城市打拼的所有男男女女都会产生疲劳感。偶尔的疲劳或许只是一时过度操劳的表现,但当一个人动不动就变得疲累虚弱,连身边的美好事物也无心观赏无心享受时,疲劳就不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同时成为一种精神病毒。

前段时间流行生无可恋的葛优躺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精神病毒的社会反应,再联想到跳楼者及围观的麻木群众,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非常不好的朕兆:如果疲劳继续横行,颓废就会如影随形。到时,恐怕我们丧失的不仅是对一切优雅高贵事物的品鉴,而且极有可能丧失掉对生活的期待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那么在这支来势汹汹的疲劳大军面前,老祖宗的太极拳能做点什么呢?

先说说太极拳的技击智慧。太极拳的技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对手越强大,越需要镇定放松。一定要清楚,太极拳的放松不是放弃,而是充分储蓄好自己以更好地应付对手,这是太极拳术的一大原则,我们也能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虽然许多心灵美文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安慰,但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需要应付的事。说应付,意味着生活充满艰辛和波折,而不是一帆风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连两届诺贝奖得主、伟大的居里夫人也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需要应付的事。学生要应付学科考试,白领要应付久坐少动的工作,老人要应付高龄的危机。在家里,我们要应付亲人;即使在独处的时候,我们也得应付——这时我们得应付自己,所以古人才强调要慎独。

不会“应付”的人,生活必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假如不能应付的东西越积越多,又没有一个恰当的释放手段,最终不免酿成“过劳死”的悲剧,所以尽管听起来有点世故圆滑,对生活“打太极”仍然是明智之举。

对生活“打太极”意味着在坚持我们所追求的基础上,同时追求将自身的耗损尽可能地降低,直到耗损最小化。有些人为了成功过早地耗损了自身的能量,虽然其事业精神值得钦佩,但以健康和快乐的丧失为代价,这就得不偿失了。太极拳的智慧是反对这种成功观的,因为太极拳强调平衡,强调不偏不倚,反对任何形式的走极端,反对悖逆自然之道的奋进。

所以当你被梦想,生活和生计弄得身心疲劳,生无可恋时,不妨放慢前进的步伐,静下心来“打打太极”,也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得更透,走得更远。在人生路上,太极拳就像随身携带的充电宝,方便我们随时随地为身体充电。困了,累了,倦了,来一套太极拳,让头脑更清醒,让身体更有活力,让斗志持续高扬,如此,岂不是更具有担当风度?

不过,虽然疲劳了就要休息,饿了就要填饱肚子的道理很简单,但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做不到。有时是迫于外在压力不得不振作精神应付,比如要养家糊口,要照顾病人,等等,遇上这些棘手事儿,我们只能学会忙里偷闲,挤出分分秒秒的时间为身心充电,所幸的是,这只是特殊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按部就班地生活。

而正是这些看似按部就班的生活,却通常是造成“疲劳死”的罪魁祸首。纵观那些“疲劳死”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平日积劳成疾而致积重难返。特别是在疲劳后期,由于身心过度耗损,已经不是休息三五天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疲劳成性的人,即使已经很疲累了,他们依然不容易闲下来。你让他们闲个三两天,他们就憋得难受。而继续繁忙,身体又会发出求救的信号。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很疲劳,但就是不能休息好。他们不清楚疲劳从何而来,也不清楚身体的哪个部分疲劳,至于如何赶走疲劳,他们就更加束手无策了。这种人真不幸。

因为他们的不幸,我要特别向他们推荐太极拳。

因此,要解除疲劳,就需要从根源上解决身心机制。而身心机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时间堆积形成的病,必然需要时间来康复。以此类推,彻底放松也需要一个过程。那种药到病除的放松,几乎都以一定的副作用为代价,而太极拳则通过顺应自然的过程,将放松具体放到一招一式的动作上,这就超越了无数揠苗助长式的放松。

当你开始练拳,你将会发现:太极拳的松,是松而不懈,而不是叫你放松下来啥都不管了;太极拳的松,是从头到脚的松,是肌肤血肉的松,是灵魂深处的松;太极拳的松,没有那么多繁华,也不会给你药到病除的承诺;太极拳的松是一块块石头铺就的路,沿着这条路,你可以更加轻松写意地通达你梦中的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jbby/1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