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拉康
专业研讨会
目前阅读书目《导读拉康》
作者:肖恩·霍墨
翻译:李新雨
总督导:刘华清
医院心理科负责人。
学术督导:罗正杰、杨春强
精神分析家。在法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个人分析,并在法国接受督导分析4年。中国公派留学法国的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医学和社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巴黎七大“国际精神分析交叉协会”中文翻译。年与几个法国分析家共同创立了法国巴黎93省政府下属的“治疗性团体陪伴协会”。
本次研讨会带领者:陈云
时间:每周三21:00--22:30
镜子阶段1
原文:
镜子阶段大致发生在婴儿6至18个月之间,对应着弗洛伊德的原初自恋阶段。在此人类发展的阶段上,主体爱上了其自体的形象和他自己的身体,并且这种自爱先于对他者的爱。6至18个月之间,婴儿开始认识其自身在镜子中的形象,而且意指任何反射的面,如母亲的面庞,而且该过程通常伴随着快乐。孩子迷恋上其自体的形象,并试图去控制且摆弄这个形象。孩子最初是混淆了自己的形象与现实,不过很快他就认识到这一形象具有自体的性质,就是其自体的形象,亦即:其自身的映像。
补充:根据弗洛伊德,“原初自恋”是指婴儿以其全部力比多能量,投注于自己的身体,而形成的自恋过程,即:婴儿在选择外部对象之前,把自己当作爱之对象的早期阶段。与之相对的是“次级自恋”,即:力比多撤出其所投注的对象,而回转到自我身上的自恋过程。
研讨记录
孩子很快就认识到镜像有他自身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他自身的性质,是属于他自己的形象,拉康没有讲过自体的概念,法语里没有自体这个词。
孩子在最早阶段将全部的力比多投向自身,他没有区分内和外,他的整个世界都是他自己,包括乳房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分,外界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冲动都是自体情欲的表现,无论是从性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角度,他都相信可以自我满足的,把自己看成自我全能感的状态。弗洛伊德在年到年间,原初自恋被弗洛伊德置于原始自恋与对象爱恋之间,他似乎与主体——一个自我——的最初统一的显现。
之后随着第二拓扑论的推研,弗洛伊德将原自恋一词更准确的用来意指甚至早于自我构成之前生命的一种最初状态,而子宫内的生命则是他的原型。自体情欲与自恋的区别因此取消,原自恋在精神分析思想中仍盛行,它指称一个严格来说无对象的或至少是未分化的状态,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并没有断裂。
在克莱因理论中,孩子一出生就是有客体关系的,就不存在力比多全部内投的阶段,在拉康的理论里面,原初自恋就是在镜像之前阶段,镜子阶段就是自我形成的阶段,自我被确定。
原文:
在镜子阶段,孩子看到镜子中的形象,第一次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具有一个整体的形式。孩子还可以通过自己身体的运动,来控制这个形象的运动,并由此体验快乐。此时婴儿感到自己的身体是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镜像会给他提供一种统一和完整的感觉。婴儿“认同”这个镜像——这个形象就是他自己。这种认同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没有它,所建立的对掌控的预期,那么婴儿便永远也无法抵达,将其自体知觉为一个整体或完整存在的阶段。然而这一现象又是“异化性”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变得与自体相混淆。实际上这个形象最终取代了自体的位置。因此,一种统一的自体感就是以使这个自体成为他者为大家而获得的,就是成为我们的镜像。
在拉康看来,自我便出现在这个异化并迷恋自体形象的时刻。自我既形成于形象的组织性与建构性,又通过这些形象的特性获得其自身的形式。自我就是这些形象的效果,也就是一种想象的功能。
拉康反对自我心理学及其给自我赋予凌驾在无意识过程之上的优先性,乃至于把自我等同于自体的倾向。拉康坚持认为,自我是被建立在整体性与主人性的虚幻形象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正是自我的功能,在维持着这种一致性,与主人性的幻象。自我功能即是一种“误认”的功能,它拒绝接受破碎与异化的真相。
研讨记录
自我与自体的区别,自我是属于想象的维度,自我是一个形象,是你能够想象出来的,是目光所见别人的形象,在别人的目光中你也有这样的形象,主体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是运用这样的形象,会带着一种感觉跟别人互动,自身相当于想象的自我和符号的主体,以及实在的我,包括我们的身体,自我只是自身中的一部分,只代表其中想象的部分。
如果婴儿没有认同自己的镜像,他就处于自我破碎的阶段,如果想象层面没有整体的概念,生活在实在的层面,身体是没有完整感的,假如精神层面没有这样整体的感觉,大脑的指令是没有办法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操纵自己的身体。人类是个早产儿,一般别的小动物生下来就会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身体的连接先天就已经接入,人类的有婴儿生下来是不会跑的,在这个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缺失,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要来填补,这个鸿沟就为精神的引入创造了一个基础。甚至是一个身体的基础,必须有一个身体的完整的图式,才能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来操纵自身,精神层面的一个整体的像,对于我们控制身体很重要。
这镜像是谁赋予的,首先孩子在找,有很多后现代画家,他们画的像自体都是支离破碎的,它对应的就是镜像阶段之前的婴儿对身体的感觉,一脚踢出去都感觉脚都踢飞了。镜像阶段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整体,由此它还产生一种狂喜,精神病人画的画,肢体的破碎感很多,精神病就是发作在很早期镜像阶段之前。孩子有一个自动寻找的过程,还有双亲的赋予,这画给了婴儿一个确认。要用符号很好的锚定这个,在精神分裂症那里就是有符号的脱落,最早期只有一个实在的维度和像的维度是一个很危险的阶段,没有语言的接入很有可能就是精神病和妄想的状态,只有通过语言将符号加入进来才能让三个界分开来。作为彼者的语言,在精神病那里从来没有作为符号介入过。精神病在符号界的建立过程中,大彼者或者说父姓没有很好的建立,父姓本来是来连接这三个阶段的,每一界给闭合,要有一个全能的力量,要把三个界全都闭合,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功能没有建立,一个家庭中父亲太软弱,或者父亲喜怒无常等,或者母亲喜怒无常,符号界没有建立。
分析的结束还是会残留一些问题的,关于阴影、黑洞,这里有一个悖论,拉康认为这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因为这是通向实在界,只是分析家最后会理解这一切,他会带着一些症状来生活,拉康讨论过关于圣状。
多重人格小时候都受到父母很多身体的虐待,这跟集中营似得,天天折磨,没事就折磨,对孩子来说,他的体会就是,大彼者对待我的身体是分裂的,我的身体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孩子的身体始终就是分裂的,大彼者没有对孩子的身体进行一个完整的整合,导致他后面有人格的分裂,精神病的结构和神经症是完全不一样的。
文化的引入在哲学上也被称为异化,我们本来想发展的好,结果发展得更糟,这就是一个异化,异化就是把虚像引入你的精神后,肉体就被压抑了,只能有符合文明规范的这些东西才能进入意识。
科学家都是妄想狂,比如说数学家造了很多公式,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每个科学到最后都变成了他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是一个符号体系,这些科学家信这些符号为真,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在言说之外的。
妄想狂就是在科学的领域思考得太多,就是在符号界运作太多,在理论的层面,在符号的层面,他们创造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逻辑,把实在界的东西给扔掉了,这才被成为妄想狂。所以说科学也是世界的异化。现在的科学哲学界或者说哲学界是反科学主义的,在中国科学主义大行其道,把科学提到上帝的位置,其实科学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科学是对人本真的异化,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立必须要走异化不可,都要对它保持一点距离。
推动我们不断向外面寻找,都是为了寻找母亲的身体,母亲的身体被衣服包裹,形成一个巨大的谜,对外界的探索就是想探索母亲的身体。
一个孩子从小打大总是要问为什么,但是最终想问的永远问不出口;一个精神病人的喋喋不休,但永远说不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这里都跟母亲的身体有关,当然我们指的是哲学层面的,形而上的层面的。这些在他精神世界里构成一个界限,是不能碰的,如乱伦禁忌等。母亲对孩子有很多的禁止,这最后就构成了科学探索的最终动力,精神病人就是乱伦禁忌没有建立,如果乱伦禁忌建立了就是一个神经症的结果,精神病的症状依然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虽然神经症人找到的神经症结构一样,它是一个妥协的形成。这里的乱伦更多是指精神层面的,第一个指道德、规则等,第二个是禁止谋杀,第三个是尊重同类人的身体,包括尊重自己的身体。弗洛伊德的人类起源神话里就有禁止谋杀,禁止兄弟之间的残杀和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还有弑父,弗洛伊德的关于人类学的神话,它是一个建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起源说,我们精神分析研究的就是一个精神的研究,主要是借这个神话来讲人的无意识深处的冲动,人类有集体的负罪感,宗教是一个幻觉,它只是一个隐喻,是人类精神结构的一个外投,上帝可以定义为拉康拓扑学里面的无穷远点上,说不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结构,就是关于宗教的结构。
当你跟母亲还是二元关系,乱伦主要是指精神的乱伦,如果孩子跟母亲还是二元关系,这就是乱伦禁忌没有建立,父亲作为第三者应该插入,把母亲与孩子分来,如果父亲没有这么做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精神病,但也不一定成为精神病,也有可能不会发作,父亲的功能就是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插入,这一刀一定要砍下去,不砍下去的话孩子就是精神病,小汉斯就是这个问题,他的父亲太软弱了,但是他的父亲还做了一些事情,小汉斯就是神经症,乱伦禁忌建立得不太好。
读拉康
专业研讨会第二期开始招募中……
报名联系”文雪“或“涂巍”哦
联系方式:
文雪,
涂巍,
近期课程(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预约咨询——“心理咨询预约流程”
团体体验——“晴空存在主义团体(网络小组)招募”
三年课程——“晴空心理
三年系统培训,足够你学好精神动力学”
拉康读书会——“读拉康
专业研讨会(第一阶20轮)”
(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