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临床体现

所读2016年秋至2016年冬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mip.39.net/news/a_6010333.html

受之前那位一年阅读百本书的大神的刺激,吾辈暗戳戳地下决心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结果便是在16年的年末,完成了这本年度的第二份书单。然而距离一年百册的目标还是有点距离,继续加油吧~受某些因素影响,本期书单中的日本文学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本期书单中有几本绘本,值得一阅。来年,在朝百册的目标奋进的同时,也要督促自己多读读“伸长区”的书籍。现将这一季度之所读分享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幸福之路》

英罗素著。人生而快乐,却无往不在痛苦之中。快乐的因素往往是类似的,而痛苦的原因却因人而异,作者在书中便从竞争、烦闷、疲劳、嫉妒、犯罪感、被虐狂、舆论恐惧症等角度分析了诸多让人不快乐的原因;而一个人想要拥有快乐,则离不开情趣、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努力与放弃的帮助。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快乐,就要常想一二,就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就要拥有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一片“应许之地”,就要少跟假想的比自己更快乐的人作比较。

2.《中国文化要义》

中梁漱溟著。通过中西对比,作者于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一个“理性的伦理社会”(当然现下社会仍有其影子)。记得黄仁宇先生曾指出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政治早熟的局面,而梁漱溟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周孔教化之后就出现了文化早熟、理性早启。鉴于此,国人在之后千年的历史中注重向内自省,两方互以对方为重,各具清明安和之心,固社会趋于稳定,国史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此为中国文化于中国之利。然成也萧何败萧何,理性早启,使人“心外无物”,由此遂无科学;依存于理性的道德也日趋僵化,终成桎梏,固有“人死于法尤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之语。要言之,深受周孔教化影响的中国文化终究是对“人”的文化,其突出特点为对内的“混”,进而使社会各方处于消极的安和状态。而这一日趋消极的“内向性”文化,在近代面对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扩张性”文化时,终显无力。

3.《圣女的救济》

日东野圭吾著。或许是受日剧《我的恐怖妻子》的影响太深,从一开始我就咬定妻子绫音就是毒杀丈夫真柴义孝的凶手,剩下的就是等待作者逐步交代妻子作案的动机以及手法。就结局而言,实属意料之中;但就动机,尤其是手法而言,却是出人意料:早在绫音与义孝做下“一年内不能怀孕就离婚”的约定时,绫音就下定了日后杀死义孝的决心,但同时绫音又期盼着义孝届时能放弃约定,所以尽管早早地就布置了作案现场,但却迟迟未动手。绫音这一直到作案前都保留着的谨慎、执念是让人胆颤的。而题目中“救济”一词,既可能是指绫音在这一年内对丈夫生命的“救济”——直到“从这一瞬间起,她对丈夫的救济就永远地结束了”,也可能是对好友津久井润子的救济,更有可能是警探草?对嫌疑人绫音的救济。读者或许是无法体会绫音那种明知会被抛弃仍和义孝结合,以及早已计划杀死义孝却又不断“救济”其性命的心情的,或许“这就是女人!”

4.《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中高铭著。当我花了两个大约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后,其给人的感觉犹如连续看了十多季《世界奇妙物语》般“疲惫”,因为为了“理解、消化”书中众多的“新颖”观点,“用脑过度”是肯定的;同时,由于是晚上看的,有时候心里还感觉毛毛的。本书通过记录作者与一系列精神病患者或疑似精神病人的对话,向我们“正常人”展示了一系列突破天际的“脑洞”及“异能”:石头等物质也是生命的形式;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细菌的奴隶;瞬移到时间的尽头;通过模仿他人进而读心等等。平心而论,其中不少的“脑洞”与“异能”是我小时候有过的或者幻想拥有的,但随着个人社会化的加深,这些光怪陆离的想法就被埋藏在了大脑深处,或许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封印”了,其结果就是我获得了“正常人”的标签,“正常”地生活着;换言之,为了做一个“正常人”,我可能在扼杀自己的思维,而那些“保持自我”的人则被社会认为是“非正常人类”。但“正常”与“非常”本来就是主观的标准,“天才”与“疯子”的分界线到底在哪儿呢?同时,书中的不少脑洞是不能被证实的,这同时也说明它们是无法被证伪的,那么,我们“正常人”有时何不任性一次,大胆地打一个“帕斯卡赌注”又何妨。

5.《巷说百物语》

日京极夏彦著。提起日本,诸位脑中浮现的可能会是那富士山和樱花,或是那菊与刀,但各类妖怪其实也是日本的标志性元素。作为信奉神道教的国家,日本相信日本列岛是受各种神明庇佑的“宝岛”,相对的,有神则有鬼——神明保佑“宝岛”,妖怪为害人间。此书则讲述了七个与妖怪相关的故事:洗豆妖、舞首、白藏主、芝右卫门狸、盐之长司、柳女、帷子辻。但不同一般“百鬼夜行”类的纯粹妖怪小说,此书面则写妖,实则论人,颇有《聊斋志异》的味道,但《聊斋》中的狐仙女鬼在故事中毕竟还是真的,此书中的妖怪们则全为障眼法。白璧微瑕的是,这一个个故事在从妖怪层面回归到凡人层面时,其转折和衔接总令人略感突兀,但发人深省的价值不减。现摘抄文中妙语一段,与君共享:“即使把人摇醒,用水泼醒,或者打耳光打醒都没用。世间原本就是场骗局,人人却把这骗局当真,你说这社稷有没有毛病?话虽如此,要是真梦醒了,真相反而会让人痛苦地活不下去。人就是如此脆弱,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把这场骗局当真,除此之外无他路可走。只有活在虚幻的五里雾中,人生才能顺遂。不都是这样吗?”

6.《续巷说百物语》

日京极夏彦著。前者的续作。不得不说,此书不知比前者高出了多少个段位。首先,在此书中,通过叙述一个个鬼怪故事,作者巧妙地交代了书中主要人物——作家山冈百介、诈欺师又市、巡回山猫阿银、易容大师治平的背景及经历;同时,本书以“七人御行(七人死神)”为线索主线,巧妙地将所有的故事串联了起来;最后,在承接层面,前作的突兀之感也消之殆尽。果然,书是越写越好的。

7.《后巷说百物语》

日京极夏彦著。该系列的第三部,此作的时间设定从之前的德川幕府发展到了明治维新,而当年的山冈百介也成了此作中的“老隐士,一白翁”。此作颇有百介晚年回忆录的味道,通过给四位年轻后辈讲述一个个“百物语”,百介也在回味当年和又市、阿银等“非人”在一起时的“实在感”。此作的结尾,百介似模仿初遇又市时于“洗豆妖”一篇中布的局,成功将谋杀阿银之女、阿夜之母的凶手绳之以法;在了却心愿后,百介含笑西去。而于最后,作者似乎也给读者布了个局“刹那间,突然瞥见洞开的纸窗外有个白色人影”,此处“人影”会不会是多年未曾现身的又市呢?

8.《时生》

日东野圭吾著。在《时生》这个故事中,东野圭吾又像在《解忧杂货店》中一样玩起了“时空穿越”的梗:17岁的儿子宫本时生在某种机缘之下,回到过去,遇见时年23岁的父亲宫本拓实,并帮助他找到“活着”的意义。故事中的时生和年轻时的拓实互为对照:时生一出生就患有家族遗传病——格雷戈里综合征,但他从没有怨恨生下自己的父母;拓实出生后不久便由于经济原因被生母送给他人抚养,等拓实知晓自己的身世后便怨恨着自己的生母,憎恨她把自己生下来。但其实,“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时生的出现则让年轻时的拓实正视自己的“人生牌”,进而找到了从生母东条须美子那里得来的“生命传续的意义”。太宰治曾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看完《时生》,我觉得能来到这个世界真的挺好的。

9.《二十四个比利》

美丹尼尔·凯斯著。其英文名为《TheMindsofBillyMilligan》,直译就是“比利·米利根的精神体们”,因为精神体的数量总计二十四,中文版便“诙谐”地将其译为《二十四个比利》。这是一部描述多重人格的真人传记式小说。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由于涉嫌三起抢劫及强奸罪,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然而随着调查的开展,比利的辩护律师发现比利至少存在着十种不同的人格,他们“分工”明确:操着英国口音的阿瑟负责统筹所有人格;南斯拉夫裔的里根负责保护;擅长绘画的汤姆负责逃生;年仅八岁的戴维负责承受痛苦;渴望被爱的女性人格阿达拉娜则“强奸”了三位妇女等等。在将比利送到权威精神病院之后,心理医生们在他身上进一步发现了十三种“不受欢迎的人格”;外加自称“完整融合”的人格“老师”,总计二十四个人格。第一次接触有关多重人格的故事还是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那时读到拥有三重人格的病患都会感到惊奇,但跟比利一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同于人们通常认识下的“精神病患”,比利的某些人格非常擅长绘画,“他们”的作品《高贵的凯瑟恋》惟妙惟肖,而现实生活中的比利更是十分英俊,光看外表很难把他和“强奸”、“精神病患”等词汇联系起来。想象一下一个人的大脑中“住了”二十四个“人”,这样的事情不是发生在《世界奇妙物语》里,而是在现实中,是不是很诡吊?

10.《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本书论述了人类政治从部落制、家族制逐步发展至现代政治的历史进程。传统的相关研究往往立足于西方政治进程,而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政治作为不属于“西方标准”的“变异体”,此书则另辟蹊径,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政治作为参照物,借此去分析西方在近代产生民主政治的原因。福山认为,国家政治发展离不开“国家建设、法治、负责制”三个维度:中国自秦始就完成了早熟的“国家建设”,但由于“法治”及“负责制”的缺失,导致中国近二千年的专制主义;而西欧诸国,“法治”及“负责制”的发展优于东方,但薄弱于“国家建设”,故而国王与贵族抗争的历史从未中断。福山指出,“成功的自由民主制,既要有强大统一,能在领土上执法的国家,又要有强大凝聚力,能将负责制职责强加于国家的社会”,简而言之就是代表国家的政府与代表大众的社会的相互制约。福山在此书末尾回归到了中国政治,并指出“中国未来的大问题在于,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大动员,会否导致更多政治参与的难以抑制的需求”,想来这一考虑也是有道理的。

11.《无声告白》

美伍琦诗著。“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此书如是说。莉迪亚死了,通过投湖自尽的形式,莉迪亚摆脱了“超我”,摆脱了父母的梦想,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但是连生命都没了,又何来“想要的”?对于“他人期望”与“自我理想”这一问题,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似乎也讨论了,而广大西方作家在潜意识中似乎是倾向于后者的,但他们笔下的人物不是逃了,或是疯了,就是死了。而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无声告白》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更加深刻——西方母亲玛丽琳对于莉迪亚的“出众”期望与华裔父亲詹姆斯对于莉迪亚的“从众”期望不断进行碰撞,而莉迪亚承受不住这种“矛盾”的期望,选择自杀。另外,此书似乎也讨论了一个“个人定位”的问题,即如何在一个看似格格不入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的问题——莉迪亚的定位就失败了,所以她自杀了。就如美国文化被人称作“大熔炉”一样,此书也似熔炉将这些问题都扔了进去,但没有给人吃“五仁月饼”般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成功。而此书也让我回忆起了此前接触过的《喜福会》,母亲们与女儿们的矛盾更为激化,情感却更为细腻。

12.《洞穴奇案》

美彼得·萨伯著。五名洞穴探险者受困山洞,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决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通过抽签决定的某人“被牺牲”了,其余四人则成功获救,那么获救的四人是否犯了谋杀罪呢?这一问题被人们称为“洞穴奇案”,是法理学家富勒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及另一位法学家萨伯进一步虚构了十四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借此讨论了法律以及与之相关的“正义、道德、同情、需要”等问题。社会正朝着法治社会发展,但在中国这个崇尚“德”的国度内,我们对于“法”的认识或许还单纯地停留在刘邦入咸阳时的“约法三章”;很多从道德层面出发是正义的事件,很可能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法律与道德或正义间的冲突一直存在着,而书中幸存的探险者最终还是被判谋杀罪处以绞刑,这是否意味着在现代社会,“法”与“情”终难调和?

13.《百鬼夜行》

日鸟山石燕绘。日本狩野派画师鸟山石燕以妖怪为主题的绘本。古时,中国和日本都坚信世间存在鬼怪,中国有《山海经》、《耳食录》、《聊斋志异》等志怪题材的文学作品,日本则以“百鬼夜行”为话题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中日都认为世间妖怪的来源有二:一为人或动物死后仍带有怨念,其执念使其化为鬼;二为器物历经多年,吸取天地精气,或感受佛性,而化作所谓“付丧神”。此书描绘了许多日本知名妖怪的画像,诸如姑获鸟、茨木童子、酒吞童子、大天狗、青行灯等等。白璧微瑕的是,此书在展示鸟山石燕绘本的同时,还附加了编者的注释,然而这注释今不今、古不古,根本无法体现此这一创作于江户时期的绘卷的历史感,或许换作古文注释更佳。

14.《徒然草》

日吉田兼好著。日本南北朝时期著名歌人吉田兼好的随笔集,而所谓“歌人”,就是日本和歌创作者。此书有点像《论语》,漫不经心的字里行间内都散发着人生智慧;此书也让人回忆起《一个人的好天气》,想起那如清水般直白的叙事表达。而书中的一段段文字无不透露出吉田兼好出世的佛道思想:生命终将归于尘土,“养生延寿,等来的仍只是垂老而死”;“看世人一心一意地忙碌于事,就好比是春日里用积雪堆砌佛像,要为它制作金银珠玉的配饰、还要建造佛堂佛塔。然而建成之后,这雪佛如何安置进去呢?”如此言论对于当下力争上游的人来说多少是消极的,但如吉田兼好般守得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又有何不可。读罢此书,其中的智慧倒也没学得多少,反倒是对其中的一语印象深刻——“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未得智慧而迷妙句,倒也是收获,但于此总觉得生活中仍缺些禅意,自身仍少些慧根。

15.《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日宫下规久朗著。此书的的中文标题具有很强的误导性:此书并非对于世界名画的鉴赏之作,并非展现一幅名画,进而告诉读者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lctx/15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