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答说“医院,回不去的家”,因为自己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不得不过着从“医院—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感觉无比无助和绝望。
精神疾病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高到什么程度呢?《今日精神病学》的数据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初患精神疾病的人2年内的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的复发率更高,可超过80%。
精神疾病每复发一次,便会给后续治疗增加一定难度。老病号们可能会有这种经历:复发前使用一定量的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很有效,但复发后再使用这个剂量就不管用了,这其实就是复发带来的后果。
不止如此,精神疾病反复发作还伤脑。发表在CurrentPsychiatry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精神病每发作一次,我们都会损失大约11ml的脑组织。“人体指挥中心”如果持续缩水,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比如社会功能残疾,患者不得不离开校园或者工作岗位,进而对治疗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跟精神疾病这种持久战中,我们应把预防复发当成重要治疗目标。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十八字方针”,只要你能做好这三点,就能有效减少精神疾病的复发。
01坚持规范治疗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有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不好(通俗点说,就是没按照医生的叮嘱用药),这是导致病情总是反复发作的关键原因。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她的孩子在14岁时被诊断为抑郁症,这些医院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细聊之后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用药误区:一旦发现孩子吃了2周的药没见效,医院拉入“黑名单”,医院就诊。朋友这种急于治好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要知道,跟感冒、发烧等疾病不一样,抑郁症在用药最初的一两周内可能见不到效果,甚至可能会因为药物副作用比药效先出现,形成“疾病越来越严重“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药物并没有起作用。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足量比较好理解,是指最佳有效剂量,那何谓足疗程呢?这还要先从精神疾病治疗过程说起。
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治疗,其治疗目标是不一样的。
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疾病症状,促进受损功能恢复;
巩固期治疗的目标是巩固或进一步提高急性期的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反复发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而维持期是在预防复发的同时,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治疗阶段的用药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以抑郁症来说,《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建议,急性期的治疗要8~12周,巩固期要4~9个月,维持期至少要2~3年。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短时间没见药效就放弃这种药物,也不能因为见到症状缓解就马上停用药物,这会大大增加疾病的复发几率。有研究表明,与持续抗抑郁治疗的患者相比,间断用药的抑郁患者复发几率可提高70%。
当然,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更换用药物种类”等方法来降低或者消除的。
所以,如果你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应主动去跟你的主治医生沟通,找到你的最优治疗方案。
02远离诱发因素除了用药依从性之外,精神疾病的复发还与周围环境变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等也密切相关,比如睡觉太晚。
有科学家通过覆盖几十万人的大样本研究发现了晚睡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发表在JAMAPsychiatry上一项研究显示,与“夜猫子型”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健康程度要高29%。
而MolecularPsychiatry发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的人更易遇到焦虑、抑郁等问题,而且发病后的病情会更严重。
所以,从现在起,开始做个早睡的人儿吧,每天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毕竟“睡得饱心情好”嘛。
这里还要提醒你一下,入睡前最好不要吃橙子、薯片、果脯果干等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你入睡,其中道理,可以查看下面的图片来了解。
03重视家庭护理精神病人的心理通常敏感多疑,在外界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表情都可能会被他错误解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