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疾病病因

伤寒论经方传真八

《伤寒论》经方传真(八)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知母18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

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伤寒论》第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泽。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年7月20日初诊。高烧已二十余日,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证属阳明里热,津液大伤,治以清热救里,与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90克,知母18克,粳米30克,炙甘草6克,生地24克,麦冬24克,生牡蛎15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热降为38℃左右,但晚上偶有39℃。因出现恶心、纳差、喜凉,喜吃西瓜,故改服小柴胡加石膏汤(生石膏每用60-90克),药后热平,诸证消,共服11剂,颈部淋巴结亦全消失。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18克,石膏6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

煎服法同原方。

热伤津液,若白虎汤证,津液耗损较甚,以至渴欲饮水者,因加人参安中以滋液。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服桂枝汤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则病必不除。由于大量亡失体液,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盛津虚之应,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脉经》、《千金方》均于伤寒后无“病”字,可从。伤寒法当发汗,误施吐下,津液大伤,邪变内陷,因致热结于里。但时时恶风,则外邪还不了了,故谓为表里俱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为津虚热盛之候。欲饮水数升,更见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无大热,指身热不大,并非无热之谓。口燥渴、心烦为热盛伤津之征。里热甚者,则背反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而身蒸蒸发潮热,为可下证候。无大热谓身热虽然而未至潮热之大,故宜石膏之配剂以清热,而不宜承气辈以攻实也。又热盛于里者,亦常有恶风寒的自觉证,若上条的时时恶风和本条的背微恶寒均属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若表不解者,为麻黄汤证,当然不可与白虎汤,尤其加人参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饮水,并确知其无表证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可见以上二条的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均非表不解的征候甚明。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此亦表里俱热的三阳合病。脉浮紧属太阳;咽燥口苦属少阳;腹满而喘以下概属阳明。由于阳明的征候独显,因以阳明病冒之。不过身重为有湿郁、里虽热而未实,乃白虎汤证,而不可汗下,若误发其汗,重亡津液,则胃中干、大便硬,其人必躁烦心乱而谵语。若烧针使汗更属逆治,因火助热,其人必惊惧烦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实,必因误下而空虚,则客热邪气乘其虚上动于膈。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为虚热上犯之证,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下之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则热仍盛而津已虚,故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下之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热不除之证,故宜猪苓汤主之。

按:此与白虎汤条的三阳合病,均属表里俱热的温病,只宜白虎汤辈以清热,汗下烧针俱属逆治。本条虽亦论及发汗和烧针误治后的变证,但重点在误下,因其形近阳明病的里实证,医者最易弄错,故于前二者均未出方。不过误下后的变证,亦不只限于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猪苓汤方证三者而已,由于此三者均主烦热,为示其应用的鉴别法,因并出此。概言之,栀子豉汤证以烦为主,突出的反映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虽均渴欲饮水,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渴,由于热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猪苓汤证之渴,由于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是亦不难区别。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状有似表热证,故以太阳中热者冒者。其实身热汗自出,纯属里热。恶寒是因热极汗大泄、腠理开的关系。热盛津伤而致口渴,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这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渴的要药。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证状。

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刘某,女性,50岁,病历号,年7月10日初诊。因天热汗出,晚上睡着后受凉,咋天早起即感两腿酸痛、头晕身重、口渴无汗,自服A.P.C一片,1小时后大汗不止,而仍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脉滑数。证属阳明病热盛津伤,治以清热生津。与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晒白人参9克

结果:服一剂汗止,渴减、热退,再一剂诸证已。

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大黄27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

研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煎一丸,取半杯,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按:新血当是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条文亦谓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可能传抄有误。

蟅虫咸寒,《神农本草经》谓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可见为一有力的驱瘀药,并有治瘀血性的腹痛作用。合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腹痛而大便不通者。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条: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注解:产后腹痛,多属于气血郁滞,一般与枳实芍药散即治,如果服后不愈者,此为干瘀血固着于脐下不去的关系,宜以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血不利者,谓本方亦主经闭而腹痛者。

按:本方所主腹痛在脐下,而且非常敏感,甚则手不可近,宜注意。

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杨某,女性,30岁。时在北京解放前夕,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灰黑,少腹硬满而痛,大便一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知其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血,与下瘀血汤加味:

大黄15克,桃仁10克,蟅虫6克,麝香少许

结果: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包在汤中一蘸,仍留下次用。服一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继服血腑逐瘀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二、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9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

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

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解: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胀满之意。“结”即结实之意,少腹急结,谓小腹有自他觉的硬满证候。太阳病不解,常传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段某,女性,14岁,病历号,年10月4日初诊。于64年3月月经初潮,但后来未再来潮。今年4月23日发四肢抽搐、昏厥,近来发作频繁。每发作前厌食,右上腹痛、胸闷,当有气自腹向上冲时即发抽搐及昏厥,时伴呼吸急迫、大声喧喊,口苦便干,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瘀血阻滞、郁久化热,治以祛瘀清热,与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大黄6克,桃仁10克,桂枝1Q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芒硝10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右上腹痛、胸闷未作,抽搐也来发,据证改服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三月诸证已,月经来潮。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

大黄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煎)

水煎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大黄、芒硝伍以祛瘀的桃仁、丹皮,和治痈肿有特能的冬瓜子,故治里实有瘀血或痛肿之病变者。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注解:肠痈的患者,若小腹部有肿块,按之则感痛引尿道,如淋病的样子,但小便正常,而时时发热自汗出,其非淋病可知。以热实于里,故常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者,即洒渐而恶寒,亦里有痈疮的特征。其脉迟紧者。为脓还未成,即可以本方下之,下后大便当有血。若脉洪数者,为脓已成,则不可以本方下之,言外当适证选用排脓的方药治之。

按:本条似述阑尾炎的证治。不过依据经验,对于急性阑尾炎,以用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为多,而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又据方后语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观之,则本条所谓脓未成,当指脓未成熟,不定是无脓。脓已成,即脓已成熟,亦即全部化脓之意,此时宜与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或散等以排脓,而不可与本方以下之。

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齐某,男性,19岁,病历号,年6月25日初诊,右下腹痛4个月。医院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治疗一月后,症状减轻,但不久复发,继服中药治疗两个多月仍未痊愈,经人介绍而来求治。主诉:右下腹疼,按之痛剧,苔白根腻,脉弦滑。证属瘀血挟脓在少府,治以祛瘀排脓,与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丹皮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10克,白芍12克,生苡仁24克,炙甘草6克,大黄6克,芒硝6克

结果:二日后自感一切良好。但阑尾部位按之仍痛,继服三剂而安。

四、抵当汤方

水蛭(熬)6克,虻虫(熬)6克,桃仁6克,大黄9克

【用法l四味锉如麻豆,水煎温服,不下更服。

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注解:表证仍在后应有“而反下之”四字,前后文义始相属。

太阳病六七日,常为传里而发阳明病的时期。但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今表证仍在,而反下之,阳气内陷,脉微而沉,法当结胸,今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与瘀血结在下焦故也。若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为瘀血无疑,故须下血乃愈。其所以病此,由于太阳病邪热内陷,与旧有的瘀血相结合于里所致,宜抵当汤主之。

按:《伤寒论》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故本条“表证仍在”后须有“而反下之”四字,不然则“反不结胸”句便无法解释,定是传抄有误。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注解:身黄,指遍身俱黄的黄疸证。病在里则脉沉。血受阻则脉结。少腹硬为蓄水、蓄血的共有证,故小便不利者,当然为水而无血也。若小便自利,则肯定为无水,尤以其人如狂,更是蓄血的确证,因以抵当汤主之。

按:本条是述血性的黄疸证治,据脉沉结的说明,可见结脉亦有因瘀血所致者。

《伤寒论》第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解:里实的阳明证,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蓄血所以忘者,以本有久瘀血的关系,故令喜忘。热结于里则大便硬。血与屎并故排出反易而色必黑,宜以抵当汤下其久瘀血。

按:其人如狂、喜忘,为瘀血的要征,即《内经》所渭“血并于下则乱而喜忘”是也。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但新者易攻,桃仁承气汤辈即能治之;久者难拔,势须抵当丸,方可克之。忘与狂均属神经症,以是可知,诸神经症,多有瘀血为患,临床常用祛瘀药而治愈。由此也悟出,疯狂、癫痛等脑系病变,用祛瘀法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伤寒论》第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注解:无表里证,指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言,此和无太阳柴胡证同意。但发热、七八日不已,明是里有热,虽脉浮数,当是里热外迫之候,故可以适方下之。假令已下,脉浮解而脉数不解,热合于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大便,故肯定有瘀血也,宜抵当汤下之。

按:下后脉数不解,明是热有所据而不去。消谷善饥,即嗜食证,为热合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复不大便,因肯定其有瘀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4条: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

注解:妇人经闭,服其他通经药而仍不利下者,则以抵当汤主之,

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李某,男性,17岁。在颐和园游泳时发现下腿有紫癜点点,继之腹疼、腹泄,紫斑延及遍身,医院,予止血针、止疼针,人渐消瘦,以至骨瘦如柴,但仍残存紫斑,大便干结,予蓖麻油,下大量血便,而腹痛止,人亦渐胖。出院后半年紫癜又复发,又医院,再用蓖麻油则毫无效,无奈接回家拖延时日,后请胡老诊治,查身有紫斑,少腹疼、便干、烦躁、苔黄舌紫、脉沉弦等,认为是瘀血阻络,证属抵当汤合大柴胡汤证:

水蛭6克,虻虫6克,桃仁6克,大黄10克,柴胡12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泄下大便及黑血数升,腹疼止,紫斑随之好转。身体健康,追访10年未见复发。

五、抵当丸方

大黄27克,虻虫(熬)20个,水蛭(熬)20个,桃仁25个

捣分四丸,以水一杯煎一丸,取七分,温服,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与抵当汤药味同,不过用量较轻,当治抵当汤证之轻者、或不宜猛攻者。

《伤寒论》第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注解:伤寒有热,暗示伤寒发汗后而仍脉浮有热之意,今少腹满,可能里有蓄水的关系。蓄水者,应小便不利,而今反利,为有瘀血甚明。当下其血。不可余药者。谓不可用其他药,而宜抵当丸。

按:里有蓄水或蓄血均可致表热不除而脉浮数,并且二者均有少腹满,其主要鉴别点则在小便不利或自利。本条所述的瘀血证,既不发狂亦不喜忘,故不宜抵当汤重剂猛攻,而宜本方轻剂缓下。不可余药亦暗示不宜用汤剂。

抵当汤证较轻者。

六、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蒸)8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药12克,干地黄30,干漆3克,虻虫40克,水蛭60克,脐螬40克,蟅虫25克

【用法l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此虽集四虫、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药,但大黄蒸用量小,合芍药、黄芩、甘草、杏仁则不过濡干润燥而已,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补虚,炼蜜为丸缓中养正,实治干血劳的良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于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注解:五劳虚极之病,令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为病之由多端。若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均足致经络荣卫气伤、瘀为干血之变,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即其候也。瘀血当去,但以极虚,不宜猛攻,须以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武某,男性,24岁,病历号,年4月6日初诊。去年7月确诊为慢性肝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现仍肝脾肿大,两胁痛闷,左侧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肤甲错色紫暗黑,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脉弦细。证属虚劳挟瘀,治以缓中补虚。活血祛瘀,与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兼服大黄蟅虫丸: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茵陈15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10克

大黄魔虫丸每早一丸。

结果:上药加减服用约三个月,6月28日来诊,胁痛已,肌肤甲错消失,继用丸药调理巩固。

七、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重一钱,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

《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癥病,即由瘀血结成的病块。(血不),即蓄积的恶血。久有癥病的妇人,经断还不到三月而下血不止,且自觉胎动在脐上,当是癥痼为患。因为妊娠胎动于脐,即动亦不全在脐上,故肯定其为癥痼害。至于是否怀胎,则可验之于三月前的经水利否,如果经断前三月经来均很正常,即可断定为胎;若前三月即不断下血,后虽断三月亦必非胎而为(血不)。无论怀胎与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于其癥不去的缘故,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又此和下方本不应分类列于此,为便于祛瘀方药的对照研究,故并附之。

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陈某,女性,50岁,病历号,年3月2日初诊。一年来头晕心悸,气上冲胸闷或胸痛,时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药,常身疲倦怠,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苔黄,脉弦迟。证属久有痰瘀阻滞,治以化痰祛瘀,与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

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枳实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

结果:3月20日来诊,上药服三剂后诸症均减,睡眠好转,胸痛也好转,上方加赤芍10克,继服,今自感无不适,以前不敢走路,现走路如常人。

八、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9克

柞为散,酒服3~6克,日三服。阴(疒颓)肿亦主之。

土瓜根为一寒性祛瘀利尿药,而有治痈肿作用。与蟅虫合用祛瘀消肿,复以桂枝芍药调荣卫,并治腹满痛,故本方为治瘀血有热而腹满痛者。(疒颓))同(疒贵),阴(疒颓))即阴囊肿大,妇人阴肿痛亦属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O条: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注解:经水不利,宜作经水不调解。瘀血结少腹,故少腹满且痛。带下经水不利而少腹满痛者,当知有瘀血。经一月再见者为多热,故宜土瓜根散主之。

按:妇人经血不调,多热者提前,多寒者延后,宜注意。

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jbby/1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