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疾病病因

爱的缺位猛如虎爸妈内参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49314.html

作者:杨晓玲(爸妈内参主笔)

父母被孩子欣赏,就是最好的家教

幸福的夫妻,绝对不会说这句话

“妈妈,别人家好有钱呀!”这位妈妈的回答真的绝了!

学生的一次习作,触动我内心那根叫“忧虑”的弦。

那是一次漫画作文。图上呈现的是久在外打工的父母回老家,渐已长大的留守孩童与父母相见却不相识。

漫画上躲在爷爷背后的那两个孩子对着热情的父母露出了惊恐的目光。此刻,在孩子的眼里,这所谓父母就是一对陌生人,不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

与他们最亲的是爷爷或奶奶,因为是他们既是爹又是妈,把孩子辛苦带大。在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光里,是爷爷奶奶给予了他们爱。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那些年轻的父母生下了孩子后,因生活所迫又或因工作的需要,他们把出生不久的婴儿或幼儿扔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然后一年见一次,甚至是几年见一次。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只是符号。

好像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爱,他们也长大了,似乎也长得健健康康的。他们真的健康么?

在孩子来到未知的世界时,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对未知的一切充满恐惧。他们急需母亲厚实而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母亲那坚定充满爱意的目光,需要母亲那双温柔带爱的双手的抚摸,更需要母亲饱满而温暖的乳房。

他们在爸爸妈妈给予满满的爱中长大,他们会找到“我”,他们有了安全感,他们自信,他们乐观,他们开朗,他们便长成一个身体健心理也健康的人。

要是这个时期,没有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缺位了,孩子会怎样呢?他们真的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长成了一个健康的人么?有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等这群缺爱的孩子会有什么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二、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

三、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四、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等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这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缺位造成的一系列恶果。问题很严重。这样事孩子身边随时可见。

前两星期在校月测考试前,一高三班主任发现其班一个男生有割脉自杀的倾向。他安抚无效,让家长把其带回家了。

这个男生,高二时就发现他性格与行为的表现都有异样了。家长不太重视,老师也不好做什么。

高三的他的成绩一开始是排班里前四名,后迷上一款游戏,不思学习,成绩急下降。每次玩完游戏总会哭,这是内疚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他班主任发现他的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有同学曾跟他开玩笑说他太小打架肯定打不过同学,他居然认真地说,打不过就抱着同学一起跳楼。

每次考试前,他都会晚上一个人留在教室里过夜。最近高三月测他又是这样的行为表现,老师同学发现他有割脉自杀的苗头,于是进行干预,后让家长带回家。

这位学生早前的种种行为的“异常”其实已经透露出他的心理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逃避、内疚、自责、自虐,心理问题这么严重了,却没有人帮助他,他一个人苦苦在挣扎。好可怜。这肯定是个缺爱的孩子!

我对这个案例有很大兴趣。一个有这么大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的孩子,造成的原因绝不会仅仅是他自己的主观问题。于是电话其班主任了解情况。

原来,这个男生的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再婚。爷爷奶奶常常会有意无意跟孙子说一些“读好书才有出路,他是全家人的希望”之类的话。

这是一位严重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他从小失去母爱,没有母爱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他敏感、脆弱、自卑。他又是一位留守儿童,虽有父亲,父爱却长期缺位。有爷爷奶奶的关怀,爷爷奶奶却不懂爱他,反而无意识的长期给他心理压力。苦命的孩子。

母爱父爱的缺位,孩子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而且在性格方面,会造成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更严重的会造成自闭症、精神病,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女生长期情绪有问题,班主任发现时已是有幻听臆想的问题了。她总觉得别人要谋害她,常说同学欺负她。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家长并不重视,反而是责怪班主任对他孩子偏心。

后爷爷把她接回家后,女生又打电话给远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冤枉爷爷在家欺负她。到这时,家长们才相信他们的孩子有问题了。

这又是一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谁知道她在从婴儿长成青少年这段时间里究竟遭遇了哪些麻烦、碰上了哪些可怕的事,又有多少成长困惑呢。

这些父母都不知道,而在她需要父母的陪伴,抚慰,给予力量之时,父母是缺位的;在她在“心理的苦海”里苦苦挣扎时,寻求帮助时,父母却是缺位的。

臆想症,如果不及时以药物治疗,一过就是精神病的了,得了精神病,人就废了。

可怕的是,大部分父母对“心理知识”的认知是缺乏的。

父母们,我们生育后代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生而已?然后就任其变成“废人”?

父母的缺位不单是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那些父母离了婚的孩子,那些计划生育下被偷生的孩子,他们都是缺爱的孩子。凡是父母不在位的,缺爱长大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心理问题,有性格缺憾。

女生委员向我报告,一女生有辍学念头,常常哭泣。原因,与父亲关系不好。父母离婚,各自再婚。女孩跟父亲,后母对其不好。因与事情与父亲意见不合,父亲断了她经验来源。她与父亲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敌对状态。

这也是一位缺爱的孩子。缺爱的孩子心理总是有“毛病”的。

且看这一位被偷生的女生。从小放在外婆家养着。不允许在人前叫“爸爸妈妈”。女生似乎很乖巧,但读到了高中,她终于夜不归校,作为班的生活委员,还挪用班会费作私人消费。

班主任教育她,让她要为父母想想。她十分无情地反驳:“我没有爸爸妈妈,他们从不为我,我为什么要为他们?”女生对父母充满了恨意。在这位女生心里,父母只是一个符号,他们是没有意义的。

女生有问题了,父母这时来管,有用么?没用的。我需要你们的爱的时候,你们不给我,我的人生出现问题了,你们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孩子的成长过程,缺乏父母之爱与教育,孩子就无法长成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他们之中会有部分成为废人,部分成为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有新闻报道,“90后”的犯罪日益增多。心理失衡是“90后”犯罪的主要原因。面对人和事,他们容易产生嫉妒、不公、愤怒、不甘等心理,再加上团伙的力量,就会铤而走险,用暴力等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为什么会这样?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心理失衡的背后是教育与爱的缺位。

这些孩子普遍就读于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或者干脆已经退学、辍学;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整日为衣食住行而奔波,无暇与他们沟通、交流,既没时间、也没能力去教育他们。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良师益友,大多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有心理咨询室发布,“90后”罪犯表面看起来懂得很多,知道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但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非对错等规则意识方面严重匮乏,他们的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教育,也不去关心他们想什么、做什么。

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唯一的交流对象就是那些“狐朋狗友”。

孩子的成长期,父母的“爱的缺位”猛如虎,造成的后果的复杂性与严重性超乎我们想象。既然已让孩子来到世上,我们做父母的就有责任把他们培育成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健康的人!

希望社会、国家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jbby/15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