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结的提出:
“情结”(
临床上发现的情结也往往与我们的创伤性经验相联系,又总是突然闯入意识之中,同样显示情结对心理的影响似乎大多是消极的。事实上,情结也有很多积极的表现,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大大加强。情结的能量朝向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在分析的意义上讲,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一个人的情结是否与其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一致,是否可以得到周围现实的赞许,是否为个体所认识等等。
从某种角度看,阿德勒提出的人的自卑情结就可以是积极的。虽然自卑本身为消极态度,但如果人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此情结,那么,人会超越自卑,追求卓越,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自我实现。
由于情结深深植根于集体潜意识中,以致它和精神世界的原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成就情结”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并使人享受到伴随创造性工作而带来的满意感,荣格戏称之为“对创作的一种残酷激情”,“命中注定要牺牲幸福和所有普通人生活中的乐趣”。
可见,情结是否消极,不仅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更决定于意识自我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它,如何与之相处,如何使无意识情结及其能量意识化。而心理教育着手于人们对情结现象存在之认识,心理分析则着手于帮助受析者对自己深层情结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将有利于大大促进人们去接触情结、了解情结并学会与情结和谐相处。(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
五、情结理论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情结的病理学意义表现在:高强度的情结由于在某方面集聚了过多的心理能量,扰乱了人格结构的相对平衡,从而成为神经症无意识后果的促发因素。荣格发现,病人们的情结深深地缠绕在他们的神经机能病的病情里面。“不是人占据了情结,而是情结占据了人。”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身上的心理能量被情结激活之后,这个人就会有一种失去控制的感觉,一种完全身不由己的感觉。分析治疗的目的便在于解开种种情结,把被情结占据的人从它们的暴戾恣睢下解放出来。
荣格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照与协调我们的情结。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的开始与表现。就心理分析来说,其目的不是要让病人消除或根除其情结,而是通过觉察与理解,通过理解情结在自己心理与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它的触发与表现,来降低情结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不能察觉与认识我们的情结,我们就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情结的控制与摆布。而一旦当我们认识与理解了情结的存在及其意义,情结也就失去了影响与控制我们的能量。尽管它们不会消失,但逐渐地会减少其消极的影响。(申荷永,)
从情结的治疗来看,个人情结(情结中与个人内容有关,依赖于个人经验的情结)属于自我与情结力量间的博弈,可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解决;而非个人情结则超出了个人生活领域的深层,它不依赖于个人经验,主要产生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荣格指出,我们的意识活动以原型(本能)为基础,并且从原型中获得了关于它的动力机制和观念化形式的基本特性。因此,基本上可以说,人类的知识就在于不断地调节我们生而俱之的、原始存在的观念模式。这些模式需要不断地加以适当调整。这是因为,就其原始形式而言,他们只适用于古老的生活方式,而根本不符合如今各个领域均以分化的与古代社会大相径庭的人类环境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本能力量能够得到维持——这对我们的生存是绝对必要的——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重新塑造这些原始形式,从而使它们成为足以应付当今世界时代挑战的各种观念。(张敦福译,,47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情结属本能与文明间的博弈。弗洛伊德以其生物人的视角提出了“人类越文明,人类也就越不幸”的悲观主义观点。而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指出,“没有什么能把我们从这种联系当中解脱出来,除非生活中那个与之相反的冲动——精神。我们现代人面对着重新发现精神生活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自己重新去实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打破把我们束缚于生物学事件的循环之中的魔咒。”(赵蕾译,,页)。荣格相信,人类中会不时出现一些分子,他们理解“上帝是我们的父亲”这个事实的意义。世界将不会失去肉体和精神的平衡。
尽管荣格为人类提供了解决情结问题的方向,但却没有方法。精神分析学包括分析心理学的相关进展,目前也不足以完全医愈情结问题。也许正如荣格所言,眼前的现实与实现这一希望之间还有一条鸿沟,现在还没有找到能跨过它的桥梁,我们必须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把这座桥梁建起来。(赵蕾译,,页)
——————————————————————————————
参考资料:
《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关群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瑞士]荣格著,刘国彬杨德友译,三联书店,年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中国心理卫生》,年
《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赵书霞刘立国,《河北理工大学学报》,年
《荣格性格哲学》李德荣编译,九州出版社,年
《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申荷永著,三联书店,年
《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杨韶刚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詹姆斯·霍尔博士(JamesA.Hall,M.D.),廖婉如译
附:
荣格的情结理论探析刘立国
摘要:在精神分析学界,对情结的研究以荣格的贡献为最。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建构了他的情结理论体系。随著研究的深入,荣格不但从情结中发现了导致神经机能病的病理性原因,甚至进一步阐释了“集体潜意识原型”和“精神救赎”等更为深远的内容。
关键词:联想实验;情结;精神
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04
情结(
在情结理论的研究方面,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也都贡献卓著。作为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对情结的冲突症结及其潜意识特征有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情结的动力根源及其治疗却认识各异。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的驱力作用。其所谓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基于对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恋母情结(Oedipus
1联想实验及情结理论的提出
在最初对神经机能病(neurosis)的研究中,荣格发现传统的精神病诊断和治理具有普遍的不确定性,而且对病例的解释也存在著高度的主观性。由此,为发展一种更精确的方法,荣格在同事的配合下进行了联想实验,以期望通过这一实验在精神病诊断方面取得成功。
联想实验最初被用于探讨联想同注意力失调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荣格发现,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实验对被试者所造成的扰乱性影响,以前被忽视了。在实验中,荣格使用一组词要求被试者对其做出反应,也就是对每个词给出一个联想回答。但被试者对刺激词的反应常常不能做到同等顺利,而是非常地不规则:或是反应时间长久;或是诸如持续言语、口误、词语刺激固定不变的重复等某种形式的扰乱。这些不规则以前只是被当作实验的失败,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但荣格却从这些“表面上”看来是附带的发现中探究出了其特殊的价值。一般的,透过引发扰乱的刺激词,往往可从中发现其关涉到个人某些隐私痛苦之事。尽管不易直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其事实上是被试者某些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影响的预示或暗指。故此,荣格引入“情结”一词,将其指代由个人某些隐私事件所引起的思想和情感的群集。
联想实验提供了研究情结行为的方法。在实验中,快而准确地进行反应,是被试者的一个意向。但这个意向却被情结的介入给干扰了。因此,和预期相反,联想的结果,或者从情结的意向转了弯;或者被各种零碎的暗指所代替;或者像通常那样由于强烈干扰以至于被试者无法做出任何反应,而此时他还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情结乃独立于他的意识。这表明情结及其联想物在心理统治中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有人甚至将其比拟为情结的“造反”。荣格通过研究证实,这种独立性主要由情结的感情(affect)特征所致。感情具有独立判断的理性功能。因为,感情占据著心理(psyche)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其可容易地打破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4]。
由情结的该特性,荣格引入了“自主性”(autonomy)这个概念。荣格认为情结是一些联想物的群集,由于自主性的结果,相对独立于意识的中心控制,在任何时刻都可能扭曲或扰乱个体的意向。在这方面,法国精神病理学家让内(~)的研究成果给了荣格某种启示。年,让内不仅成功地研究了人格的分裂现象,并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分裂的人格部分相互独立存在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荣格对情结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种心理分裂的可能性。情结往往起源于一种创伤或类似情感打击的事情,这使得心理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分裂。作为心理的裂片,情结多具有明显的潜意识(unconscious)特征,这自然能够保证它们更多的行动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情结的同化能力变得更强,因为潜意识心灵甚至可以帮助情结去同化意识自我,结果瞬间就可能使人格发生认同于情结的潜意识改变。由是,荣格提醒人们,“人们都知道可以拥有情结,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理论上也更为重要的是,情结也会拥有我们”[5]。
2情结的核心要素及起源
年,荣格在《心理能量》一文中提出了情结的“核心要素”(nuclearelement)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抽象的情结概念的理解更为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荣格指出,情结——作为以情调方式分组的心理内容的群集物,由一个核心要素和许多附属的群集联想物组成。核心要素不仅是能量质(情调)的特殊焦点,而且是内容质、价值和意义质的焦点[6]。荣格认为,核心要素主要由两种成分所组成:“第一是由经验所决定,并同环境有因果关系的因素;第二是个人性格所固有,并由个人意向所决定的因素”[7]。也就是说,情结的形成一方面受外部的影响(包括家庭、邻里或相关当事人及环境等);另一方面,这一情结同样是从内在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产生出来的,而这些方式则是个人所固有的。因此,在情结概念中外在影响是与那些来自内部原因的影响紧密相关的。
外在影响主要是早年的创伤经验。创伤即意味著冲突。事实上,无论是荣格还是弗洛伊德都承认冲突,尤其是早期的道德冲突,乃是造成情结(创伤)的根本原因之一。荣格指出,人的精神冲突,无论是伦理和性欲之间,个人欲望和集体欲望之间,还是自然和心理之间,都是生命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方面。这些冲突可能具体化为个人的痛苦、担心、害怕等各种由欲望压抑而导致的情绪表现。当冲突发生时——无论其对自我的压抑合乎道德与否,若个体尚处于一种劣势情境,无力对抗这种冲突,那么为了补偿心理冲突的不平衡,作为心理防卫的一种应激反应——情结得以产生并起到了一种“假性”防御机制的作用。所谓“假性”,乃意指由潜意识情结对意识判断的扰乱和替代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而非事实上的如愿。作为个人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这种早期的创伤经验反复持续强化,而又没有合理的内外消解契机的时候,便可能产生长期后果。
但荣格认为,外在影响只是提供了情结(核心要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源于个体的内在影响才是其形成的核心要素。首先,荣格指出,面临同样的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其即使患病也会有不同的神经症症状。因此,“神经症选择”的问题表明,表现为个人气质的内在影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尽管对此成因尚未获解,但荣格通过其原型(archetype)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解释。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荣格将潜意识概念发展为包含个人潜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两个部分。个人潜意识囊括了个人经验的所有收获——如被遗忘的、被抑制的、下意识领悟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除此之外,潜意识中还有一些性质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得自先天遗传的。本能(instinct),即属于这种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须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正像本能把一个人强行迫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样,原型也能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迫入特定的人类范型(humanpatterns)[8]。
作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是人类所共有的。与个人潜意识不同,它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所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原型与相应个体的结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具有某一特定文化特征的意象[9]。
这种意象的结果既表现为个体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困境处理方式,因而也必然导致了不同的事件及情结结果的发生。由是,荣格乃确信:情结及其核心要素实为个体原型的一种具象;情结的形成不仅受外部条件(创伤)的影响,其与个体的固有意象以及潜意识精神的内在精神结构也更有关系。
相比于弗洛伊德的创伤论,荣格在任何时候都把创伤概念置于情结概念之下。在情结中(更确切地说,它的核心要素中),荣格逐渐认识到了“有关人格的内在含义、个体的潜意识动机、希望和恐惧以及他对发展的秘密倾向等方面的最本质的信息来源”[10]。以至于对荣格来说,情结才是通往潜意识领域的阳关大道(viaregia),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假设的梦。
3情结的意义
荣格最初是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情结。通过联想实验,荣格发现所有的神经机能病里都有自主性的情结,它们的扰乱影响具有致病性的后果。病人们的情结深深地缠绕在他们的神经机能病的病情里面。“不是人占据了情结,而是情结占据了人。”分析治疗的目的便在于解开种种情结,把被情结占据的人从它们的暴戾恣睢下解放出来[11]。
尽管情结通常暗示出个人的敏感性和自卑感,但荣格明确表示情结中也存在著积极的意义。荣格认为,动力是对立物的张力中所固有的。因而,凡使人致病的因素中往往包含著治愈的种子。苦恼情感的经验、精神创伤,总之与情结相关的生活态度,这些都可以当作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使之变得更清醒,以及完善他的人格。因此荣格表示,情结的作用是可转化的,有情结并不一定非得表明自卑。它只表示存在著某种不协调的、未被同化的和对抗性东西,也许它是一种障碍,但也是一种做出更大努力的诱因,因而也许是一种获得新成就的诱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结更多地反映了精神生活的焦点或节点[12]。
而且,荣格通过从“更崇高的”方面,即从精神的优越和超人格因素来看待情结,甚至看到了转化那些唐突卑下特征的可能性[13]。
由于情结形成于个人意象和社会影响的双重作用,因此,就具体的个人而言,情结属自我与适应间的冲突;而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情结则属本能与文明间的力量博弈。于是对情结的宏观治疗,便要求人类知识随著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节生而俱之的、原始存在的观念模式。因为就其原始形式而言,它们只适用于古老的生活方式,而根本不符合如今各个领域均以分化的与古代社会大相径庭的人类环境的需要。对此,弗洛伊德以其生物人的视角提出了“人类越文明,人类也就越不幸”的悲观主义观点[14]。他认为,文明的生活要求人们去压抑许多深层的生理欲望,而这些欲望是本能且未能改变的。荣格不反对人的本能欲力之强大,但荣格同样也不怀疑这些本能与“精神”(spirit)发生了冲突。
在荣格为世界描绘的图画中,有一个巨大的本能要求的外部王国,同样也有一个巨大的精神要求的内部王国,人类就站在两者之间。由于对立双方的运动中存在著能量,因而在本能和精神之间同样存在著力量间的博弈。几千年来,人类从脱离动物界伊始,便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将本能逐渐意识化,在取得丰硕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尽管如此,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同样也存在过对精神的误解,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带来了人类神经症式的崩溃、痛苦、衰退和贫乏。这表明,社会的发展既赖于对人类本能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同时对人类内在精神需求的进步也不可或缺。而且,也只有人类精神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从而使其在与本能的博弈中逐次获取优势,社会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而荣格指出,我们现代人面临著进一步发现精神生活的必要性,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自己从弗洛伊德的生物学魔咒当中解脱出来[15]。荣格提出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使人们看到了情结治疗和人类发展的光明前途,其意义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而精神文化却极为蹩脚的当代甚至愈加突显。但目标距离遥远,努力尚需不断付出。荣格甚至告诫“眼前的现实与实现这一希望之间还有一条鸿沟,现在还未能找到跨过它的桥梁,我们必须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把这座桥梁建起来”[16]。
4对荣格情结理论的简评
荣格曾言,“我认为,弗洛伊德只能被这样的人所驳倒,即他已经反复应用过精神分析方法并真正像弗洛伊德那样研究,也就是说,他已经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对日常生活、癔病和梦进行了长期而坚忍不拔的研究”[17]。若要对荣格的情结理论做出评价,则面临著同样的困境。
荣格一生著述极丰,其研究内容广泛,理论概念抽象,且多具病理性和哲学意义的价值分析。单就其情结理论而言,该特点也表露无疑。尽管如此,依然可从荣格的情结心理学中读出一种无比乐观和建设性的理论倾向。弗雷–罗恩指出,“心理学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使个人理解自身的对立物,并帮助他忍受其命中注定的局限性”[18]。或许,荣格的情结相关理论能促使人们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62.
2沈德灿.精神分析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沈德灿.精神分析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JungCG.OnthedoctrineofComplexes:CollectedworksofCG.Jung(vol,2).2nded.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5JungCG.Areviewof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