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预防治疗

无为荐读霍华德马克斯2016投资备

在现实世界,事物一般在“非常好”和“不太好”之间波动。但是在投资领域,人们的感知是从“完美无瑕”到“不可救药”之间波动。钟摆从一个极端猛冲到另一个极端,几乎完全不守“中庸之道”,哪有片刻理智可言?开始是拒不承认,后来就认错服输。

12月12日,星期六,我很早就醒了,前一天股市、债市和原油都出现了大跌,我思虑万千,睡也睡不着了,于是,我走到桌边,开始写备忘录,把这些思绪整理出来。我知道从动笔开始写到最后发出去会用很长时间。我在表达一个想法的时候,新的想法总是接二连三的涌进脑海。最后,写了一个月才写完。

这话我已经不知说过多少遍了,早在年1月的备忘录“关于寻找投资机会的随想”(RandomThoughtsontheIdentificationofInvestmentOpportunities)中,我就说过:投资者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掌握金融学、会计学和经济学,还要了解心理学。要弄清市场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为什么、该怎么做,这都必须洞悉投资者的心理。我从市场最近的行为,不只是12月11日,还包括年的其他时间里,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这篇备忘录中,我希望带市场去看看心理医生,看看我们能不能学到点什么。

负面因素发酵

鉴于存在市场担忧的众多因素,年上半年的表现充其量只能说是停滞迟缓。大多数市场勉强给出正收益,但是收益来的很勉强,投资者的日子都不好过。接着,在夏季,担忧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最终变得难以承受: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速持续低迷或放缓。

中国经济继续放缓。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仍然犹豫不决。加息会引发忧虑,美联储似乎也认为经济增长疲软,还不能加息。原油价格重拾跌势,其他贵金属和大宗商品跟着下跌,导致相关的股票和债券价格走弱。地缘政治局势每况愈下。美国政局也不见起色。党派偏见和僵持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两年焦灼的选战在媒体中愈演愈烈,牵扯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大多数候选人都不存在积极的共识。最后,市场内部出现的大量问题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报价故障以及高风险信用基金的清盘。

不知道为什么,市场参与者竟然能承受这样的不确定性,竟然能保持镇定,有时候还能坚持很长时间。他们也许是信念坚定,也许是一无所知,也许是拒绝接受。前一段时间市场的情况就是这样,正如DougKass在年中期所说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自我感觉良好的牛市”。

但是最终还是出事了——也许是纸牌屋搭得太高了——投资者平静祥和的感觉被打破了。事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了,年下半年美国信贷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引爆点

投资者有一个最明显的行为特征:他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忽视负面因素或低估负面因素的影响,最后在下跌的时候认错服输,承认负面因素并反应过度。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弱点,也是因为缺乏能力,理解不了事件到底有何影响。

随着负面因素累积——无论是刚刚露出苗头的,还是人们总算意识到有重大影响的——最后终于到了人们再也无法忽略这些负面因素的时候,这时候,负面因素在人们眼里就变得无比重要了。距离现在最近的引爆点发生在去年八月份。

市场下跌得越猛烈,许多投资者越是要让市场替他们思考,越是要让市场告诉他们发生什么了,该怎么办。这是投资者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正如本?格雷厄姆所说,每天报价的市场先生不是基本面分析师,市场是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温度计。你就不能太把市场当回事。对于基本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市场参与者知之甚少,他们买入和卖出背后哪有什么理智,不过是被情绪控制而已。

你要是把最近的全球市场下跌解读为市场“知道”将来会怎样,那你就错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中国传出了一些负面消息,人们就恐慌了,特别是那些上了杠杆买股票的中国投资者,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经历严重的市场调整。看到中国投资者抛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跟着抛售,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下跌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出大问题。

无论到底是为什么,重要的是,我认为尽管7月份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容忍风险,8月份,人们又开始厌恶风险了。我想投资者大概是这样的:前几个月他们没察觉到风险,这回突然说:“唉呀,有这么多利空啊。”引爆点终于到来,人们被从睡梦中唤醒,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不是一半满,就是一半空?

将近25年前,在我写的第二份备忘录中,我提出了投资钟摆的概念:

钟摆摆动弧度的中央正是钟摆的“平均”位置,实际上钟摆很少停留在这个位置。它总是从摆动弧线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当钟摆接近任何一个极端时,或早或晚,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回归中点。

投资者为什么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看待世界时缺乏客观理智,总是诉诸情绪。他们的弱点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选择感知和偏颇解读。换句话说,他们有时候只看到有利因素,看不到不利因素;有时候只看到不利因素,看不到有利因素。他们有时候从正面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从负面角度看问题。他们的感知和解读几乎从来都不是冷静理智,不偏不倚的。

错误的根源

为了解释这种狂躁抑郁症的病因,下面我要分析一下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很明显、很好剖析的,一点也不神秘。我在“投资不易”中谈到过一些因素:

情绪是投资者的大敌之一。出于恐惧,人们很难在持股价格暴跌时保持乐观;出于妒忌,人们很难在所有人都赚钱时拒绝买入价格上涨的资产。

自信也是影响很大的一种情绪,我认为,市场最近的波动主要就是因为自信这种情绪的变化。不久之前,人们的自信还是膨胀的,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就萎缩了。这种剧烈变化可能是因为幻想破灭:投资者之前以为世界局势尽在自己的掌握,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知道的根本没那么多,这种感觉很痛苦。投资者的自信要保持适度,但是在现实中,自信和其他情绪一样,经常剧烈波动。

人们不客观、不理智的种种怪癖对行为的影响不胜枚举。在年5月15日的《华尔街日报》中,CarolTavris发表了对塞勒教授新书的评论,她写道:

我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我总是觉得经济学家很好笑,他们还假设出“理性人”(rationalman)这么个奇怪的概念。理性?谁能告诉我理性人在哪呢?早在50年前,实验研究就表明:人们明知决定是错的,就是不改;明知败局已定,还一意孤行;预测失败了就找各种理由,就是不承认自己错了;要是有什么和自己相信的东西不一致,就一味反对、歪曲或坚决排斥。

投资者之所以难以理解事件、它们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存在各种怪癖。投资者的心理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冷静理智、客观稳重的时候少,只看正面因素或只看负面因素的时候多。当好消息得到正面解读,拉动价格上涨时,人们就很乐观,迫不及待地要买入,反之亦然。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从事后看),所以说,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者如果能正确理解和应对心理,就有可能提高投资收益。

有效市场的概念认为大多数资产的定价是“合理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相信投资者是理智的、客观的。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客观的投资者少之又少。“无效性”说白了就是“标价错了”,它的根源是人们的偏见,人们可能喜欢一项资产,讨厌另一项资产。这种偏见可能是法律上的、文化上的、信息上的,最主要的是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在这几种偏见中,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前三种的影响没那么大了,但是后两种仍然时常表现出来。我相信它们会永远存在。

对症下药

为了帮助投资者克服“人类的弱点”,我这个精神病医生要开个处方,帮助投资者缓解病情:

要战胜市场先生的非理性,第一条就是要理解。投资者必须认识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并积极应对。

第二条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投资者要是像大众一样犯情绪错误,他也不可避免地会像别人一样受市场波动的危害。因此,投资者务必要在乐观和恐惧之间保持适度平衡。

控制自己的情绪还不够,投资者还要掌控自己的环境。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这一条的意思主要是要把自己的环境安排好,不要让别人的情绪波动对自己产生影响。例如,资金从基金的流入和流出、市场流动性的波动、短期业绩的压力。橡树能拒绝“热钱”,也能限制我们管理的基金的赎回条款,我们始终很看重我们由此获得的优势。

最后一条是逆向思维。有了逆向思维,投资者可以把别人的情绪波动从威胁转变为武器。有了逆向思维,投资者就不仅仅是克制情绪波动了,他们在别人更恐惧的时候,更乐观,反之亦然,这才是投资者应有的行为。

我很走运,我在刚入行的时候,就获得了很多关于投资的真知灼见。40多年前,在纽约,我们有一项“第三个星期四午餐会”(ThirdThursdayGroup)。当年在这个聚会上,我学到了一个见解,它或许是对我最有帮助的。这个见解讲的是牛市三阶段:

第一阶段:只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开始相信市场即将上涨。

第二阶段,大多数投资者接受市场已经上涨的事实。

第三阶段,所有人都断言市场一定会不停地上涨。

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基本面可能没发生任何变化。变化的是投资者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变了,决策也就变了。显然,在第一阶段买入最好不过了,在第三阶段一定不能买入。

我们知道投资者会摇摆,开始是打死也不信,后来却无脑地什么都信。我们橡树的买入时机是别人悲观的时候,不是别人你争我抢的时候。给我一项投资,让我研究,我最想知道的就是在这项投资中,价格里包含了多少乐观的因素。在牛市第一阶段,没有乐观因素,这才能有便宜货。在牛市最后的阶段,乐观情绪爆棚,与基本面相比,买入价格也高高在上。要是大众的神经症对我有利,我就买;要是我也会像别人一样被大众的神经症惩罚,我就不买。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投资者,最好都不要用“永远”、“绝不”、“将会”、“将不会”、“肯定会”、“不可能”这样的字眼,我上面的分析就很注意这一点。在我看来,当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先决条件是极为不寻常的,我不认为它会重演。但是,请注意,我不是预言家。无论是谁说的,是别人,还是我,橡树和我从来不根据对未来的预言下重注。

我和所有人读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经济数据。我经受同样的市场波动。影响别人情绪的因素,也影响着我的情绪。或许我对自己的思考更有自信,当然我也比大多数人更有经验。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为什么会这样,我就是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并遵循自己的结论。情绪这东西无法记录,也无法证实。否则,大多数聪明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都会同样的自信。我和你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我的感受,我觉得谁都不要因为对自己的结论不确定,就害怕自己不行。哪有什么是有确定性的?

好消息!老师开放个人







































银川白癜风医院
贵州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yfzl/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