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预防治疗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第八章情感性疾患4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37.html

治疗上的考虑

研究发现

精神分析或动力学派的心理治疗在研究上会遇到很多独特的挑战,比方说该怎么界定动力取向的范围、如何对治疗技巧进行标准化等,此外,治疗时间的开放性、治疗往往旷日废时、以及选择适当的对照组等,使得这方面研究的进行更加困难。也因为如此,和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比起来,这部分的研究在数量上要少得多。

尽管困难重重,这部分的研究还是方兴未艾。早期的研究往往将短期的动力取向治疗当作对照组,用来认可他种治疗取向的效力,近期有一些严谨控制的研究发现,动力取向和其他取向的心理治疗比起来丝毫不落下风。以一项忧郁个案的研究为例,这些个案都负责照顾家中的老年人,他们被随机分派给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是短期的动力取向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经过了二十次治疗之后,71%的个案在临床上不再忧郁,两组个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英国的第二阶段雪菲尔心理治疗计划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个研究采取随机分派对照研究的设计,名忧郁症患者分别被分派接受八或十六次的精神动力-人际互动取向(psychodynamic-interpersonal)心理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结果发现这两种治疗方式一样有效,效果发挥的速度也相当。轻度或中度的忧郁症个案接受八或十六次治疗的结果都差不多,但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果接受十六次治疗,不论采取哪一种治疗取向,结果都比八次的治疗要来得明显有帮助。一年后的追踪发现,不论是就当时的结果还是就成效的维持上来说,这两种治疗取向都没有明显差异。然而,较长时间的治疗似乎有较佳的长期疗效,尤其是接受精神动力-人际互动取向的心理治疗的这一组。

在另外一个随机分派对照研究里,巴克汉等人针对一群程度未达忧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超短期的认知行为治疗或精神动力-人际互动取向治疗,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二加一模式”,亦即先间隔一周作两次长度为一小时的治疗,三个月后再作一次一小时的治疗。研究发现两种取向的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唯一不同的是在一年后的追踪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这一组其贝克忧郁量表的分数表现显著为佳。

有个随机分派对照研究是将动力取向的治疗与仅给予一般性的照护作比较,对象是一群英国的服毒自杀未遂患者,结果在六个月后所作的追踪中发现,和对照组比起来,动力取向治疗可以减低个案的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最近还有一个针对产后忧郁症的心理治疗研究,它以一般性的照护为对照组,比较了非指导性的咨商(non-direct1vecounseling)、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动力取向治疗这三种治疗方式。四个半月之后,三种治疗取向在爱丁堡产后忧郁症量表上的分数下降幅度相当,不过若以DSM-Ⅲ-R的结构性临床会谈作为评判标准,只有动力取向治疗在减低忧郁症的比例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最近有一个比较短期动力取向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后设分析,其中的忧郁症是以DSM-Ⅲ作为诊断标准,这个研究只收集治疗次数多于十三次、参与个案数超过20人的研究来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在忧郁症状、一般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个案自己报告的进步或复发率等方面,两种取向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作者因而下了这样的结论,认为这两种治疗方式在忧郁症的疗效上旗鼓相当。

另一个针对老年忧郁症的回顾性研究也指出,动力取向的治疗和比不提供任何治疗来得有效,和其他取向的心理治疗相较下,成效也不相上下。这篇文章同时强调,现今老年忧郁症相关研究很缺乏,有必要进行这部分的研究,另一篇对老年忧郁症患者进行药物与心理疗法的后设分析研究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有一个最新的研究采取了混合效果/效力(effecriveness/efficacy)的研究模型,研究主题同样是忧郁症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并强调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治疗,参与的个案总共有21人,诊断包括了重郁症、未明示忧郁症、轻郁症以及适应障碍合并忧郁情绪等,治疗的间隔为每周或每两周一次。和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此外治疗的时间长短也不预先固定,而是由治疗者、个案以及治疗的进展来决定。最后所有个案至少都接受了九次治疗,平均的治疗次数则是三十次,治疗时间则平均为期七个月之久,最后的结果测量包括DSM-IV中与忧郁和整体精神状况相关的症状列表,以及关系、社会、职业功能上的评比,评分方式包括临床工作者以及个案自评两个部分。结果发现在全部的功能评比项目中都有统计上显著的改善,其中最有趣的发现莫过于治疗技巧与忧郁症状改善之间的正向关联。同时,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上似乎是最重要的。研究者承认这个研究受限于样本数太少和症状程度轻重不等,尽管如此,这仍是第一个在自然情境中探讨成效的研究。

晚近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合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成效。一项荷兰的研究发现,位门诊忧郁症患者被随机分派接受六个月的药物治疗或合并两种治疗,药物治疗组一开始使用fluoxetine(注:隶属SSRI),如果个案没有办法忍受副作用或效果不彰,再换成amiuyptyline(注:一种TCA)或moclobemide(注:新一代MAOI);合并治疗组则在药物之外再加上十六次的动力取向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治疗的第八、十六、二十四周所作的测量都发现,合并治疗组在成效上明显较佳,六个月之后,药物治疗组中有40%的患者已经自行停药,合并治疗组则只有22%自行停药。研究进行到第二十四周时,药物治疗组有40.7%的治疗成功率,合并治疗组则有将近60%的治疗成功率。由此可知,合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嘱性,减少他们自行停药或中止治疗的机会,因此极有可能复原。

瑞士的伯南等人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合并药物与心理治疗对忧郁症的优越性,他们将74名患者随机分为单独使用clomipramine(注:属TCA)或合并c1omipramine与动力取向心理治疗两组,前者也接受与后者的心理治疗约略等量的支持性照护。经过十个礼拜的急性门诊治疗,两组个案均有进步,但接受合并治疗者在治疗成功率和工作适应上的表现都比较好,整体的功能较佳,住院比例也比较低。此外,这个研究也肯定了短期动力取向治疗在成本效益上的优越性,由于可以减少请假休息的天数与住院天数,合并治疗组平均每个人可以省下美元,这笔钱和心理治疗的花费比起来算是相当划算。

过去也曾有研究探讨过短期动力取向治疗的效益。在一项收集了名非精神病性(non-psychotic)个案的研究中,收案的对象都是在精神科专科医师那里接受六个月以上的一般性治疗。成效依旧不彰者,其中有75.5%的人罹患的是忧郁症,这些个案被随机分配给每周一次、一共八次的精神动力-人际互动取向心理治疗,或是作为对照组的一般精神科治疗。六个月之后,前者在社会功能与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上的进步显著地优于对照组,这些人对于医疗资源的使用率也显著下降,这些省下来的钱刚好可以填补接受心理治疗的额外费用。

目前在忧郁症的长期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或是精神分析方面,还没有任何随机分派对照研究,但是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都知道,有一群个案需要这样的治疗。布莱特等人重新分析了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忧郁症治疗研究合作计划的资料后发现,有些极度追求完美、对自己很严苛的患者(亦即前述的内射型忧郁症),对研究中所提供的四种治疗,包括十六周的认知治疗、十六周的人际关系治疗、十六周的imipramine合并一般的临床处置,以及十六周给予安慰剂加上临床处置,反应均欠佳。另外两个自然情境中的追踪研究也显示,面对这一类的个案,如果短期心理治疗没有用,长期的动力取向治疗可能会有帮助。就诊断上来说,这些个案可能很多都有强迫或自恋的性格特质,而这些完美主义者也同样是自杀的高危险群,因此投资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资源似乎是合理的。当然这些论点仍属假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yfzl/1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