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心身同治才能真正获得健康
不明原因的心慌、胸痛、全身无力,一些情况下并不是心脏病;胃药医不好的消化道疾病、焦虑、抑郁最常见;时发时止的颈肩背痛,紧张疲劳是祸根……调查显示,医院就诊的病人,有近1/3身体上并无任何病症,属于纯心理病患,需从"生物-社会-心理”的视觉来看待,心身同治,才能治标又治本。
头痛心慌不愈原是抑郁了
在很多人眼中,张雪算是一个人生赢家。丈夫事业有成,女儿聪明乖巧,住别墅、开豪车。然而,锦衣玉食的她却不快乐,常年被各种慢性病困扰。先是头痛、失眠,后来又开始出现心慌、胸闷,以及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到神经内科、心内科、妇科等找专家就诊,可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随着病程延长,张雪每天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四处求医问药却不见疗效,张女士经人介绍来到昆明医院精神科就诊。“你的睡眠怎么样?”“你的情绪怎么样?”“你的个性怎么样?”与大多数内科医生问诊时截然不同的3个问题,终于帮张雪找到了病根——抑郁。
张雪回忆,由于丈夫太忙,为照顾孩子和家庭,她回归家庭承担起了家庭主妇的职责,每天的生活机械、单调,缺乏情调、没有沟通,尽管现在有钱了,却没时间花,这样日复一日,似乎看不到尽头……加之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不时添新衣、做头发,她担心遭遇第三者侵入。慢慢地,各种症状出现了。
本以为患了慢性病,谁曾想竟是“心病”。在进行相关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做好家属的相关疾病宣教,取得家庭支持。经过两周的治疗,各种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张雪的主治医师——云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心身医学专家熊鹏博士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的负性情绪障碍,可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偏头痛等躯体化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慢性疾病负担。“心理和躯体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身疾病的早期预防重于治疗,尽快找出病因及时干预才是关键。”
躯体疾病普遍伴有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心身疾病的发生几乎涵盖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骨骼肌肉、神经精神等各系统,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老年病等各科。很多情况下,身体不舒服,心理因素占有重要因素。比如一些人因为心理耐受力不太好,受到刺激,心脏一直加速跳动,会误以为自己患了心血管疾病;比如有的人生气时会胃疼,焦虑时会小便频繁……
据WHO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大约有25%~3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熊鹏表示,调查发现,住院患者中大于1/3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其严重程度与年龄和病程相关。这些就诊人群中,到精神心理科做心理咨询的病人不到1/10。“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非精神科医生没有想到病人可能‘身病’之外还有‘心病’。”
“患病越重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比如癌症、恶性肿瘤等,此外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人也比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去看精神科,这必将影响治疗效果。”熊鹏介绍,在我国,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里往往把心身问题等同于精神病或者至少也是与之相关的疾病。实际上除了少数极端的问题属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精神疾病,大部分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以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来表现的,加上东方人对心理问题特有的羞耻感,所以大多普通人不容易或不愿意认识它。
心身同治效果才能真的见好
目前我国近14亿人口中,仅有2万名注册的精神科医生,即每百万人口只有不到15名精神科医生为他们提供服务。
现今,医院或医生来承担一部分治疗精神病任务的试验,已成为精神卫生提高的一个趋势。然而,实现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并非易事。例如,目前临床各科不少医生不懂得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甚至不能识别一些简单的心身疾病,从而达不到既治愈躯体疾病,又医好精神、心理的目的。
“部分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注重解决躯体疾病,患者受到的服务支离破碎,很多医患纠纷、医患关系冲突由此产生。”熊鹏指出,很多医生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