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24丁薇儿童心理治疗
儿童的基本人格特征:自我脆弱、不完善、防御少
付诸行动是主要治疗方式
行动对行动。
常用手段:游戏。
引发焦虑的原因:
1、对攻击感的反应。(上学等)
2、对失去父母对自己爱的害怕。(依恋模式)
3、对身体功能控制的失败。(失败体验)
4、对同伴拒绝的害怕和沮丧。(5岁以下较少)
5、不充分的现实感知和虚幻的想法造成恐惧。
儿童报着治疗态度建立关系是困难的。
等待儿童邀请,要求治疗师有游戏、玩的能力。
治疗师必须成为一个游戏师。
游戏的功能是改变儿童未加修饰的强烈情感,并为这些情感的表达提供自然的载体。
破坏和退缩行为
房间当一个空间,建立在儿童之间。
绘画过程中不断呈现内在的冲突
儿童游戏时会直接呈现强烈的冲突:1、反映他的状态(反映咨询师的情感);2、让他能看清自己的状态。
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针对细节工作时,就不会沉浸在那个情绪当中
人没有害怕才是可怕的事
治疗儿童不仅是理解儿童,还要了解儿童在什么环境中长大
儿童是直接呈现父母关系,替父母表达情感的人
在“爸爸没长大”的家庭,孩子会有竞争引发的焦虑
儿童的某些行为是迎合父母的需要,一旦不必迎合,就不必固守某些症状。
“症状”不是麻烦,是儿童要解决成长中的问题而出现的
儿童与青少年的情感需要:
0-6岁:父母、密切、情感的呼应。“我”始终在保持一个和”你“互动的状态。
6-13岁:一定程度独立性,需赞赏和支持,有效积极沟通。需要沟通,让他自己去发展一些技巧。
13-20岁:父母接受,成熟和相互独立
《儿童动力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是一个温暖、稳定的人
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坏”的地部分投射出来,而保有自己“好”的那部分,会引发治疗师“保护”孩子的潜在冲动,从而破坏治疗过程。
理解儿童自我变动状态,情感需要,反应。
3岁:儿童发展出一个“内在照养者”,需要现实照养者会时不时出现,以便他确认自己的“照养者”,获得“控制感”。
当他回头你在那
每个人一出生,就带着独特的性格
和青少年相处,我们的位置在他“后面”,他伸手的时候,“够得着”,但不要站前面。
平静、稳定、坚强;爱、关心、尊重
12岁后,不要当孩子的面,和他朋友讲他小时的事。
症状即表达
学会使用孩子的语言
考试焦虑是关于分离的焦虑
一个人人生的经历贯穿的就是施——受虐。
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理论:
A、弗洛伊德:驱力、生存驱力、死亡驱力
冲突模式、缺陷模式
神经症以冲突为主
缺陷模式(口欲期出现问题,早期客体缺失等)
儿童自闭症、儿童精神分裂
控制——肛欲期
性蕾期、潜伏期——二人关系
神经症——俄底普斯期
B、卡尔.亚伯拉罕(最早研究客体关系)
早期依恋之间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C、安娜.弗洛伊德发展线
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
D、梅兰妮.克莱因新生儿早有自我
内生性幻想:婴儿通过幻想理解自身与周围的关系
偏执——分裂性(3——4个月)区分好坏
抑郁位(4个月)“好吧,我认了”
E、费尔贝恩
F、温尼科特接诊一万多名儿童
梅兰妮.克莱因的学生
环境论
真自体和假自体
客体发展三阶段:1、绝对依赖:“婴儿不是人”;
2、相对依赖:全能——挫折,维持在界限内——母亲独立;以母亲为圆心呈幅射状向外移动
3、迈向独立
G、玛格丽特.马勒婴儿观察
1、正常的孤独性(出生——1个月)大部分睡觉
自闭症就是停留在这个状态
2、正常的共生(2——6个月)
开始笑,与母亲联合
3、分离与个体化(6——36个月)
坐、头部转动,身体运动日新月异
开始有“我”、“你”的意向,从六个月开始;言语分清“你”、“我”三岁开始。
分化与躯体意象(6-10个月)
实践期(10-16个月)
和解期(16-24个月)
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24-36个月)(24——没有终止期)
内化了一个稳定的客体
H、艾里克森
I、科胡特理论来自于温尼科特
镜映:他看你如同看见他自己
人格障碍病人自体的破碎感
遭受性侵犯的孩子会回避或突出回某些器官
三个需要:镜映、理想化、另我需要
J、鲍比依恋四个阶段
八个月的时期陌生人焦虑
安全型、冲突型、回避型
K、斯坦恩
开始一个动力性的咨询前
1、他为什么现在来?2、为什么找的是我?3、如果这个问题(症状)没有了,现在的他的生活是如何,是什么样子的。
了解“症状”会帮助他回避什么,症状背后的表达。他和别人发展一个关系的模式会有什么。
接纳症状
人和动物面对危险:逃跑、装死、战斗、发呆。
灵活运用四种模式,防止防御的僵化
我们是和求助者发展关系的
一个母亲要做的事情:让一个婴儿用半年的时间依恋你,另外十七年半的时间学习离开。
在3-5岁,父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主动VS内疚(不要打压)
自恋,分不清我(me)与非我(notme),认为所有都是他的或他创造的
温尼科特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0-3前语言期
自我——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
足够好的母亲:原初母爱贯注,不要“太好”
促进性环境:包容1、接纳,宽容;2、边界清晰,懂得说“不”
(懂得说“不”温柔而坚决——母亲的态度)
过渡性客体:游戏的能力
真自体和假自体:温尼科特太过份强调;
游戏与创造性:游戏中体现创造性
攻击性与反移性:攻击性=活力
客体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是在讲我和你
一定是在讲关系,是和自体联在一起的
个人体验的前几次,咨询师不分析,不太说话
断奶是痛苦的,但是,是一个有能力面对的过程。
人在出现焦虑,不认同自己时,对自己的特质就不接纳
一个孩子要熟悉原生家庭的“气味”
先建立关系,再建立规则。
母亲允许儿童自己成为“促进性环境”
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
咨询师提供的环境比“儿童家庭”更接纳,更宽容
孩子一定会给大人机会
治疗师需要站在更外的地方帮他们提出“主题”
咨询师需要做的是给他们注入一股“不一样的空气”
强调、重视的是“个体的发展”,而不是去影响别人
治疗效果:提供这样的环境,成为这样的角色。
允许自己进入那个状态(可以暂不理解它)
产后抑郁:对自己做母亲的能力恐惧,不自信,来自于早年创伤。严重的可能有杀死母亲的妄想。
过渡客体与过渡现像
治疗师就要做儿童的过渡客体。
制造幻觉:发展情感、了解需要
网络成瘾:也是过渡客体失败,联结失败。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看上网背后的需求,认同感,获得力量。一起回到起点,让他自己做选择。允许再次回到“中间区域”来。
或者你此刻会感觉到。。。。。。或许会停在那里。。。。。。
没关系,按你自己的方式来
看似封建迷信,很好的处理了我们的内疚感(暗示)
婴儿他知道他这样对你,而不会惩罚他。
是要通过“不听话”获得能力,还是要听话但能力欠缺。
最大限度的保持一个个体身上的活力。
健康的抑郁:感到悲伤的人(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畏惧的结果)
对待抑郁:等待,而不是治疗——态度
有独处的能力。
小焦虑替代大焦虑。
儿童的动力
攻击性=活力,越有攻击性越健康
“偷”是情感被剥夺(安全感)
偷一方面是惩罚,一方面是填补内在的缺失
等同于活力的攻击力,在青春期拊减少消失
攻击性不等于破坏性
(爱)(毁灭性,冲动)
有攻击性(幼儿期——十岁以前)是个过程
临床: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
“我允许自己在一个不确定的状况下呆足够久的时间”
“你看你的伤痛就像你看屏幕上的故事一样”——面对
临床上的抑郁不在“抑郁位”在“偏执——分裂位”
治疗环境就像“子宫”一样,有弹性,包容,有养料
忽略和控制往往是并行的。(情感是忽略的,行为上有许多控制)
记录了和客体在一起的情感交流
沙具——他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当你每次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整体性)
母亲看不清眼前的孩子,会幻想一个美好的孩子。
使用“症状去抗一下”,有时症状也是过渡性客体(青少年),有时症状会被他使用。
有症状青少年:1、精神科会诊,吃药;2、心理治疗,告诉父母可能性
抱持——客体关系hold
治疗师要允许自己犯错
精神分析治疗与游戏治疗
退行到“固着点”
分析“此时此刻”,分析“我和你”
动力心理治疗强调“治疗的设置”
固定时间、固守地方,所有东西在治疗室讨论,不能在治疗室外发生关系。
主观全能感的培养再一点点的受挫给自己提供合理化理由
先于分析,解释阻抗尊重防御
从“病人”打电话来预约,“你们”之间的移情已经发生了。
问年龄——安全感和信任感需要咨询师的回应
分析师诚实地表达爱与恨,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观察,是去理解呈现的材料,而不是帮他归因,非“因果论”
“刚才你告诉我。。。仿佛你正在体验着。。。这对你。。。”
“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来吗?”
1、你可以多说一点吗?2、这或许真的很困难,此时此刻很难表达,你可以按照你的节奏来。
“听起来,你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事件。”
心理疾病分类:
1、神经症:俄底蒲斯阶段
2、人格障碍(中间性疾病):反社会的
3、精神病:早期丧失,环境缺陷
0-1岁早期丧失易引发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
1、婴儿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0-1岁
2、潜伏期精神分裂症
3、虚假自体防御
移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
“当你体会到糟糕,是你触摸到你内心真实的那一部分”
“愤怒的核心是羞耻”
真实的情感:羡慕嫉妒恨
四个字可以把一个人讲清楚“爱恨情仇”——苏晓波
恨是个界限,让婴儿懂得这个界限
给到病人的反馈:1、简短。2、清晰
“我是让很多人不太接纳我,但我“就是”,我允许自己这样
观察你自己——技术
沙盘游戏的两大要素:沙和手
手是创造性的工具,是触碰内在的媒介
探索性的:我可以做吗?
游戏:我能对这东西做什么?
玩什么不重要,要开放的,允许自己玩
尊重父母的“防御”
生存焦虑
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父母交流:1、接纳,2、我所看到的
亲子关系里,“界限”的问题
所有过程反反复复
和父母强调结盟,不强调治疗
亲子关系:被破坏的界限
1、权威型父母孰轻孰重顺从、叛逆的孩子
2、矛盾型父母摇摆不定无所适从的孩子
(骑墙派)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3、放纵型父母过份夸大任性、自恋、独立的孩子
4、民主型父母界限是彼此尊重稳定、懂得规则
如果不行,就让矛盾存在,但彼此是互相尊重的
倾听——了解“界限”——找到“解决之道”
民主:有来有往,父母是上
推荐书籍:
《游戏与现实》
《皮皮的故事》温尼科特
《儿童动力学治疗策略》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儿童的种语言》台版
《精神分析的案例解析》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湪鍝?鍖椾含澶氶暱鏃堕棿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