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养生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行对应五味,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阴阳、五行、八卦等词汇,阴阳和八卦是与《易经》紧密关联的,有关他们的内容,本文不想阐述太多,我们主要来说说五行和养生之间的联系。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就是用上述五种基本物质来解释世界构成的一种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曾经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五行学说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它极易被引入传统医学和养生学领域。事实上,中国养生理论也正是运用五行学说的上述基本观点来揭示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的。
中国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以五脏为例。其中肝属木,木性曲直、喜条达,善向外、向上舒展;肝与之相对应,于是也就具备了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善疏通开泄的功能特性。这样,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养生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
春季养生
春季来临,生机盎然,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活跃起来。中医认为春气通与肝,天人相应,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预防疾病保健康。
肝主生发阳气,要想肝气顺应自然,首先必须重视精神调养,多 1)适量运动;春季阳气生发,湖水边、森林、河边等空气中负氧离子较高,对人体有利,应尽量多到这些地方去锻炼,以舒展筋骨,畅通血气,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春季人们常会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困乏等,绝不能贪睡,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逐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
2)饮食搭配:春季食补宜多温补,阳气食物,葱、蒜、韭菜、等是益肝养阳的佳品,菠菜舒肝养血,应多吃。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常吃多吃。春季除保肝外,还要多补充些微量元素硒,多吃些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产品,海鱼、海虾、牛肉、鹌鹑蛋、芝麻、杏仁、枸杞、黄花菜等,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老年人易平补,清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菜粥、银耳、枣、山药粥等。
春季养肝,以食为先。要注意全面营养,多食用菌类、胡萝卜等,按时就餐很重要。以味补肝,首先食醋,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杀虫等作用。初春时节,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如能少量饮酒,使肝中阳气升发。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可养肝血,对贫血的人大有好处,是保肝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作用,如做汤时加上动物血,可缓解肝气不舒。
总之春养生,正确早餐,三餐要均衡,多喝水,运动不可少,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障,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夏季养生
夏季气温增高,人们容易紧张、烦躁、心火过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的人,在夏季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过劳的状态下,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碍,血压升高甚至猝死。所以,夏季的养生尤其要护养心脏。
夏三月称为蕃秀,蕃是茂盛的意思,蕃秀就是万物都已经茂盛了,秀,指谷物抽穗。就是万物生长的这么一个现象。抽完穗以后,结麦芒,然后就是长谷粒,那么这个时候是天地气交,天地气交指得就是夏至。
夏至,天地代指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夏至指一阴生,就是说夏至之前,万物都处在一个生发开花的阶段,夏至过后,由于阴气出现了,才出现结果的这么一个状态,结果都是由阴气而造就的,所以天地气交指夏季阴和阳产生交合以后才可能结果。万物华实,华通花字,就是万物生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开花,一个是结果,实:结果,就是万物在夏天开花和结果。
夜卧早起,一般睡眠应该是亥寝,就是亥时入寝,就是九、十点钟的时候你要上床,一定要保证十一点之前睡着,因为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是子时,属于胆气生发,如果你亥时还没有睡着的话,到了子时的时候,你就容易醒过来,反而阳气生发起来了,子时一阳生,阳气生发,你反而睡不着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九十点的时候睡得迷迷糊糊的,到十一点又醒了,还有的人呢,肝胆旺一些的人,开始想吃东西了,就到处找吃的了,这实际上都是身体气机的表现;早起是什么时间呢,叫卯时,卯时就是五点到七点,这时候就叫天门开地户也开,所以卯时在中医里它所对应的经脉是大肠经,有的人这时候习惯小便或者大便,这都是人体气机到这个时间段的一个正常的反映而已。
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就是生长,所以人如果身体是健康的,就不会怕热,你怕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你气机出现了问题;使志无怒,怒是指憋着,在情志上你不要憋着,说实话,就是夏天该出汗就得出汗。我们人体的皮肤,整个的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呼吸不局限在口鼻呼吸,这只是肺气的一个部门,就是肺气司呼吸,但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如果该出的汗没出透,出汗就是代谢垃圾,也是气机通畅的一个表现,有的人临床上不会出汗了,是一个很严重的病,这种人吃点热得浑身扎得慌,是气机不通畅的一个表现。如果夏天汗没出透的话,到了秋天你想收敛,想收回一些东西,往哪收,你这儿都不通畅,都不开泄,拿什么东西去收,收了没地方放。这就是夏天如果你没养好,秋天你就会得病的原因。因为到了秋天该收敛的时候,想收东西收不进来,你这个陈芝麻烂谷子,还都在仓里呆着呢,没有充分地宣泄出去,那么等到新谷子下来,就没地方放,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夏天没有充分生长,秋天收到的就是都是瘪壳。
秋季养生
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气候开始干燥。中医理论认为肺金与秋相应。在秋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症状就是秋气第一影响的是人的肺气,所以在秋天就经常会出现咳嗽哮喘,这些都是肺气的病
秋天燥气升起来了,燥气指秋天的正气,那么我们相反,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烦躁,这一个词,指的是两个病,烦,指的是心病,烦一边火字,一边是页字,躁,躁动不安,指的是肾病,指肾精为足为燥,那么肾精不足,就会舌头抖,手抖,而肾精不足,就不能炼精化气,就不能上脑,大脑思维就有问题,就是想事情想得不周全,做事就会不成功。那么秋天的燥气起来,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以后,睡眠上与春夏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早卧早起,就是因为天气的气机开始收敛了,所以我们人体的气机也要收敛,就是要早一点睡觉,早起还是不变的,早起要与鸡俱兴,过去我们经常说闻鸡起舞啊,这个时候就要起床了。使志安宁这个时候对情志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安宁.
俗话说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到了秋天燥气起来的时候,人的情志容易不定,为什么呢?这就叫秋刑,秋刑就是肃杀之气,所以过去我们中国人在刑罚上一定要秋后问斩,因为天地的气机当走到秋天的时候,就是天地之气都走肃杀,那么这时候在人世上也是表现秋后问斩。春天主生发,叫做生而勿杀,所以过去在刑罚上春天讲究大赦天下,这就是赏而勿罚的意思,这叫助生发之机。就是人事其实跟天地自然之气是有一个对应的,这也叫做天人合一,就是都有一个对应的象。
在中医里讲,肺主一身之气,肺是主肃降的,是往下降气的,比如说在我们人体一天当中,当你夜里睡到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是肺气主肃降,人在这时候的睡眠应该是深度睡眠,因为这个时候肺气开始疏布全身,供给全身气血,就是开始重新疏布,人一定不能干扰这种疏布,如果你还醒着,还工作着,相当于干扰了肺气的这种疏布之象,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熬夜的时候到了三四点钟最难,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开始肃降了,这时候如这果再熬夜的话对身体的伤害会非常得大,就好象植物拔节都是在深夜当中,没有说大白天植物呼呼地拔节,这就是说阴能够养阳的概念。这也是指阴,肺在中医里指太阴,全靠这个太阴来养阳气的。
对于秋天来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养生要则,就是关于吃的问题,秋天一定要多食酱剂,因为酱都是发酵,它可以把五味全都消化掉,就是能够帮助它消化和吸收。秋天入五,讲究五味,咸苦辛甘酸,在饮食上可以丰富自己的饮食,什么都吃,象瓜果类的东西,在秋天也是收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吃应季的食物,因为每一个季节应该产生什么样的食物这是有规定的,天地万物是有规定的,秋天按节气,按收获,比如说秋天应多吃点什么,秋天的东西一般以橘子等酸类为主,都是走秋天的气,秋天的气机就是收,而酸味也是为收的,所以秋天就会多收获这种东西,饮食上多吃些这样的东西,又是酸又是甜,又入中焦脾胃,对我们人体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秋病最常见的就是咳嗽,咳嗽在很大程度上是肺的寒邪,是肺寒造成的,不咳或者偶尔咳,但是小便数而欠,老跑厕所,小便次数特别多,又特别少,因为收敛的气机不够足,收不住,中医认为是肺气虚的病,拉稀也是属于飧泄之病,有的人等不到冬天,秋天就开始拉稀了,秋天就是肺气,因为肺气虚,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气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大肠,现在得肠炎或肠癌的人比较多,因为肠子也属于筋的功能,肝、筋的功能,一方面是肺气虚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得肠癌的一些人就是少饮酒,多饮酒会造成肝气的损伤,筋的功能就会不够,象长痔疮这些病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同时也跟肺气有关,因为在中医里,五行生克里边,讲究得是金克木,就是在秋天的时候会克制掉东方肝木的生发之机,所以这些病都有一定的相干性,还有在秋天的时候特别容易引发宿疾,就是一些老病会引发出来。
冬季养生
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五脏中肾主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具有蛰伏闭藏的特性。
人要早点睡觉,晚点起来,比如等到太阳升起来了才起来,人的意志也要像冬眠那样,好像伏匿起来,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把阳气泻出去。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
传统理论认为冬季宜藏而不宜泄,所以告戒人们要顺应冬天,不要把皮肤外露,要注意保温,否则就会把阳气泄露出去。
冬季养生需从以下以点进行调理:
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格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格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起居保健:《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金花转移因子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