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杰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
水晶苍蝇拍这两天一篇题为《股市高手的领悟》的文章被广大投资者疯狂转发,纷纷给予评价说,这是今年来看到的最好、最好的一篇文章,没有之一!本文的作者李杰,部队大院长大,当过服务员,做过IT职业经理人;06年接触股市,08年正式转为职业投资人,之后5年熊市中年复合收益率超过30%。这里特将这篇雄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投资思路有所启发和帮助。
年的A股将以其剧烈的波动性和由此延伸的众多故事被记入历史。然而放在3年来看,年的市场所占的分量高不到哪儿去,放在5年来看不过是一次插曲,放在10年来看可能只是一片小浪花。投资是一场长途跋涉,不能老指望搭上顺风车,更不能出现一次车毁人亡。关键是持续前行,使命必达。感恩,共勉。
以天为单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奇迹和运气
以年为单位瞄准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天赋和能力
以3-5年为周期规划财务的人,相信的是胆识和眼光
以10年为单位思考财富的人,相信的是常识和复利
以更长周期看待财富的人,相信的是时代和命运
很多事情,不是从学识智商分野,而是从格局开始的
投资长期来看只有两个因子是核心且恒久的:第一是价值,第二是人性,其它一切都只是次级因子。次级因子对于价值和人性的干扰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这其实进一步降低了跟踪次级因子的意义。但锚定两个核心因子的结果呈现出典型的“简单但不容易”的特征,逻辑关系简单有效,但评估和执行却并不容易。
站在今天看宏观经济的疲弱、汇率市场的波动、金融杠杆的参与等等次级因子都使得市场处于非常复杂的扰动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内在价值会哪些地方、以何种方式继续增长?以及如何至少不被恐惧和贪婪所伤害?今天的这些思考和结论,可能决定了3年后资产的状况。
这才1年多的波动,就刺激了不少私募或者自己投资的人在那儿展示“艰难心路历程”了。做投资的,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天天45度上扬的合家欢市场,要专业投资人干嘛?过去1年确实挺动荡,但说实话并没什么脱离了国内外历史特征的全新现象。
投资已经是最幸运的职业,真没啥可抱怨的。
在投资上多总结经验教训是好事,但好事儿办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用最近一次的市场表现和得失来反思,而市场下一次的情况往往正好打击到你这次总结出来的教训。有效的反思一定要触及投资的核心规律,不能局限在阶段性市场运行特征上,重点是长期可靠和扎实逻辑与自身执行能力的结合。
1、(15年12月21日写)目前市场现象:
1,绝大多数股票处于历史估值区间的上沿;
2,股市的消息基本上每天都是各大网站的重要播报内容;
3,身边人里那些几年前不关心股票的人几乎都在炒股中;
4,大量的私募产品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募集中;
5,没有大V再提“制度不改无牛市”了。
这几乎与12年的情况形成了绝佳的对照。
看了看以前的老同行创业软件,3轮股灾最低92元,约为15年业绩的倍市盈率和10倍PB。16年第一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还将下降55%到82%,也就是说不杀估值光杀业绩都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就这么个玩意,截止15年末各大基金持股占流通比高达50%以上,其中中邮系就占了35%,大家感受一下吧。
过去的3年多时间,真正实现公司盈利翻番,甚至翻几倍的公司是非常稀少的。截止年过去三年的净利润的复合增速超过26%(3年26%复利就是一倍)的公司,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2%,这里面还包括了不少营业外收益的。也就是说,过去几年的超额收益主要是估值贡献的,而且是大大的贡献。那么未来呢?
美国股市从长期均线来看一直就是大牛市。但据统计在年,美国散户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曾高达94%;到年,这个数字也有63%。到了年散户投资者持有美国全部股票市值的34%。
也就是说,在美国这个堪称世界长期行情最好的市场里,过去几十年散户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比重是持续团灭的,一直在被淘汰。中国会有奇迹吗?
16年1月20日写:曾是牛市王者的全通教育,距离最高点已经跌去了近75%,然而近期均价依然高达倍PE。按PE统计,目前PE大于等于60倍的公司还有家,现在有三种可能:第一,牛市再来,这些公司还能大涨;第二,估值合理这些公司价位可稳定,慢慢等业绩;第三,大幅下跌均值回归。
哪种可能大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没有难度,也无关痛痒——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不碰这多个,不是还有多个吗?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这多个代表了最强概念的公司,不幸走向了第三种方向,那么对市场其它群体的影响又该是怎样的呢?
2、(16年1月24日写)
去年中曾在微博聊到某些大蓝筹泡沫并不亚于小股票,当时对一些风格转换冲再上万的“专业判断”确实嘀咕,不知道是真这么想还是只为募集资金。回头来看,去年点崩盘是不幸中的大幸,要真像某些人期待的炒下去,今年跳楼和破产的人数估计会倍数级增长。
12年末13年初,什么救市也没有,什么熔断也没听说,股市为何产生大行情?08年中期和15年下半年,各种救市眼花缭乱,各方大佬出来喊话凝聚信心,股市为何跌得稀里哗啦?
很简单,够便宜自然会上涨,泡沫化了自然要下跌,就这两条,天王老子也挡不住。当然,咱这说的是市场整体规律,个股特例另说。
在读书上的历史泡沫案例时,人们可能会嘲笑当时人的愚蠢。可实际上大家对照一下自己,在07年和15年上半年的时候是什么状况?我觉得自信能给自己打80分以上的应该不多。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从众行为曾经在数万年间保障了人类的安全,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潜意识,正好是投资世界里的致命伤。
有朋友咨询林某股神的基金,查看后吓了一跳。07年2月发行的1期,算是不错的时间点,截止15年12月末净值只有2块(现在肯定又跌了不少),这可都快9年了,复利8%,而且中间波动巨大。2期更绝,也快9年了,总收益只有20%多。
其实选基金有个窍门,凡是媒体冠以“中国巴菲特”的,通常可以先排除。一个很容易被网络谣言骗的人,通常在投资上也极大概率的非常不靠谱。所以各位如果选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参考者,不一定要听他吹什么投资理念这种可以表演的玩意,但一定要注意其日常是否有小清新、愤青、极左极右,听风就是雨,正义感与智商不匹配,以及谣言中转站等表现。这诀窍一般人我不告诉。
最近投资圈很流行电影《大空头》,08年保尔森的传奇故事确实引人入胜。但就像我以前说的,超级胜利和超级失败一样,往往是某种极端基因所铸就的。保尔森以此封神,但之后11年、12年、14年和15年其基金都出现亏损,13年至今黄金基金更是亏损65%。极端性有利有弊,但与之为伍你肯定需要一颗大心脏。
随着股市的下跌,预感到大量的“愤怒一族”又快集中出现了。说真的,对老手来说遇到波动还怪社会,只能说明白混了十几年没长进,对新手来说去年股灾1.0或者2.0的时候骂骂是情有可原的,但那之后国家真的救过你,而且几乎是用不要脸的方式救的。现在如果再想骂的,只能冲着自己骂了。
刚在书里看到一句挺有趣的话:
“分析师有什么用?股市涨的时候谁还需要分析师?”
“如果股市跌了呢?”
“那时候谁还需要股票?”
其实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时代给的,特别是要敬畏周期。“永远繁荣下去”的幻象背后是缺乏常识和自大,在繁荣的顶点上杠杆更是典型的财富自杀行为。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投资的最高境界是“入手就涨”,其实投资真正的奥义是“入手就赢”。这一字之差其实反映的是认知层次上的天壤之别。
前者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试图做日常市场波动的主人。后者是立足于坚实的安全边际和妥善的赔率测算,是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切结果的差异本质上都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请你为下面几个行为的难度排个序(难度由高到低):
1,一个月只看一次盘
2,一天只看一次朋友圈
3,一个礼拜坚持2次以上高质量的体育锻炼
4,平均一个月读1本书(不包括小说类)
5,每周对家人说次“我爱你”
今年的市场,甭管您是持币还是持股,被折腾被纠结都是必然的。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那就是反复纠结折腾的阶段,这是进入未来挣大钱阶段的必然准备。这种时候,高度白颠疯早期证状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