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死亡诗社》是因为伊桑·霍克(我尤其钟爱他主演的《爱在》三部曲),而后发现在《死亡诗社》里他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顶着巨大的家庭压力,生活在优秀哥哥的光滑下的内向高中生Todd。
Part1从第一男主局,基汀老师的角度来看,《死亡诗社》是一个关于“教育”的电影。
在高升学率却死气沉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基汀老师的出现带来了改变。他的第一堂课,就告诉这些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学会用心感受,及时行乐。他的教导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通过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如撕掉呆板教条的书页,站上桌子用不同视角看世界,保持自己独特的走路姿势,一边踢球一边读诗,自己作诗并大声朗读——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认识。
他的学生Todd、Nil、Knox等人深受影响,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追求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还成立了死亡诗社,每天晚上偷偷溜到山洞里,一边读诗,一边唱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成长、成熟。
Part2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讲,这是一部关于探索内心,表达内心,追求所爱的电影。
Todd从小就生活在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下,他养成了沉默内向的性格。仔细想一想吧,父母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被表扬和夸赞的永远是那个优秀的哥哥,被忽略的永远是年幼的弟弟,这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影响?Todd骨子里是个浪漫、感性同时又拥有艺术天赋的人。在基汀的影响下,他渐渐克服了自己内向的性格,开始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声音。
Knox爱上了一个女孩,却又碍于女孩有男朋友这一事实,不敢主动示好。痛苦万分的Knox,在基汀的影响下,主动给女孩打了电话,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收获了爱情。
与其他学生的家境不同,Nil的父母并不富有,他的父母花了很大资金把他送入威尔顿学院,并为他规划了下半辈子的人生。Nil理解父母的苦心,也一直努力扮演者“孝子”的角色。可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表演”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他的眼神、精神面貌、状态全都起了变化,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也确实有当演员的天赋。如果你也曾苦苦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是什么,看到那段情节是会很动容的。就像一个愚笨的人突然开了窍,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一样,神清气爽、充满力量、朝气蓬勃。
影片到此是一个转折,而接下来,Nil决定要做的事和父母给他规划的人生产生了冲突,强烈的痛苦让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人生。这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是最大的悲剧。与之一起结束的,还有基汀老师在威尔顿学院的执教生涯。
学校不理解、家长不理解、学生们无可奈何,曾经的死亡诗社也四分五裂。当我以为影片会这样沉重地结束的时候,在基汀老师离开的最后一秒,Todd站了出来。他像曾经的基汀老师一样,站到了自己的桌子上,以此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新生。一个个学生,陆续站到了自己的桌子上。最终,基汀老师还是影响到了一部分学生。
而电影最后的处理,最让我感叹的还不是学生们站出来支持老师的桥段,而是教室中的学生,实际上分成了两派。有一半的学生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背对着基汀老师,他们可能没有受到基汀的影响,可能担心站出来支持基汀会让自己受罚,也可能只是对此事无动于衷。
显然他们并不是电影的主角,那么他们是谁呢?
Part3不同的电影,相似的“原力”
在编剧必读书目《故事》中,作者罗伯特?麦基说,好的电影,是被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喜爱的,因为电影中的“原力”是一致的。
如果说《革命之路》和《死亡诗社》有什么共同的“原力”,那一定是有关于“寻觅、追求自己所爱”这个点了。论名字,《革命之路》比《死亡诗社》更积极、更激进,但表现在剧情上,表现在剧中人物矛盾中,却更沉重、更无奈、更现实,现实到看过电影后我不禁会问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自己再看这部电影,该不会难过得哭出声来吧。
很有可能。
也许大多数人并未听说过《革命之路》这部电影,但凯特·温丝莱特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再次合作的噱头,已足以让你记住这个名字了。只不过,这不再是一部关于浪漫爱情的名字,而是一部关于对生活进行革命的片子。
Part4理想的重新燃起与覆灭
当年轻的Frank遇到年轻的April时,他是个侃侃而谈充满希望的天才,她是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家。两人迅速走进爱情的坟墓,又因为April怀了孕,不得已在一个小镇住了下来。镜头一转,Frank已经30岁,和April已有了两个孩子。April在表演事业上很不顺利,Frank在一个企业里做着枯燥无趣的工作,两人陷入了生活的泥潭,浑浑噩噩。
影片前半段偶尔会穿插着两人刚刚结婚时候的剧情,那时候他们眼中的对方都如明星般闪亮,他们自视甚高,在小镇的邻居也觉得他们与众不同。这种穿插的叙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现实显得更加压抑不堪。
影片中,Frank和April的第一幕争吵始于April一次表演的失败。两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言语争锋持续升级,当Frank停下车,April第一次对Frank说出了那个羞辱性质的词——man(男人),她认为Frank不是真正的男人,Frank第一次试图对April使用暴力。
这次的争吵是个导火索,使April意识到Frank应该换个环境,去寻找他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当她提出移居巴黎的主意,Frank最开始甚至觉得那是一句玩笑。但当Frank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想法的时候,他变得犹豫不安又兴奋异常。剧情从此处由一个低谷,渐渐攀升。
这一决定很快被Frank的同事和邻居们所了解,所有人无一例外对此持悲观看法:你不是开玩笑吧?到了巴黎怎么生活?工作找好了吗?没有工作你怎么生活?不觉得风险有点大吗?
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邻居的精神病儿子John。Frank和April与Jonh第一次见面的时候,John对他们二人是不屑一顾的。他谈到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并对二人充满了鄙夷。而得知他们的移居计划时,John的态度变了,他开始称赞Frank和April,Frank和April甚至觉得只有眼前这个神经病能够理解他们。
只是事情并非总是这么一帆风顺。Frank意外地得到了工作上的升迁,薪水和社会地位随之都会提升,而April此时却意外怀了孕,要让这个孩子顺利生下来,还需要一大笔费用。发生的这一切,让本就不坚定的Frank开始动摇。Frank的动摇,得到了周围除了April和John以外所有人的支持,那些声音仿佛在呼唤着:快点回到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吧,你不需要与众不同。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两场连在一起的激烈争吵之后。
第一场争吵是因为John得知Frank取消了去巴黎的计划,开始对他恶语相向,因为说中了Frank的心事,让Frank极为难堪。在那之后,April和Frank又进行了一轮更激烈的争吵。这争吵不仅牵涉到爱情、更直击两人心里更软弱的地方,那里有每个人所不愿面对的一切。
April对Frank由爱生恨,她恨他把她囚禁在这个地方,让她变得普通、平凡,失去了往日对未来的憧憬;她恨他不够果断,摇摆不定,没有勇气离开这浑浑噩噩的生活;但其实她更恨自己不够坚决,不能为了新生活做出更大的牺牲。
April总以为自己和Frank与小镇的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如今她头一次意识到,原来Frank与其他人并无区别。原来他们两个并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对方,原来他们并不能真正逃离这种绝望空虚的生活。
而后,电影在平静中到达了高潮,April因为堕胎而死。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人们说,从那之后,再也没在这个小镇上见过Frank。结尾,曾经把Frank介绍到小镇的房屋中介在和自己的老公对话。镜头从中介转向她老公,只见她老公慢慢把手伸到口袋里,关掉了助听器,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
两个结婚多年的人,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Part5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
《死亡诗社》与《革命之路》我是连着看的。在看《革命之路》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Nil那时候没有自杀,听了父母的话去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是不是也会过起和Frank一样的生活?是不是当时没有站在桌子上的人,一个个都活成了Frank?也许这所有的尴尬、难堪、无奈,这所有的爱情、工作、生活上的浑浑噩噩,都来自“没有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找到自己所钟爱之事”。
一个人首先是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一生的意义,找到在世界上某个地方的落脚之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惑,但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意义,胜于爱情,胜于亲情,胜于友情,胜于任何事。
当然,每个人人生的意义都有所不同,但追求过程一定是一种绝妙的体验。
这里摘抄一段《两小无猜》的经典独白,大家感受一下(男主角把和索菲的游戏看做人生的意义):
神圣的索菲,游戏又开始了。这种纯粹的毛毛的原始的火山爆发般的感觉,太他妈的赞了!比一切都赞,胜过了药物,好过海洛因,好过大麻仙人草迷幻药摇头丸快乐丸,胜过做爱69口交狂欢自慰3p,胜过花生酱和香蕉奶昔,胜过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三部曲,胜过全套木偶修年完结篇,胜过玛丽莲梦露劳拉克劳馥娜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的美,胜过披头士的音乐,胜过阿姆斯特朗登月,胜过太空山圣诞老人比尔盖茨的财富达赖喇嘛的念经和乞丐复活,胜过乌兹塔克和摇头派对,胜过文学家萨德和蓝波的堕落,胜过自由,胜过生命!
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探求和追逐。
专栏作家刘教练
营销咨询策略师,营销课程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