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患病影响

从身心系统平衡疗法实践效果来谈心理问题与

目前精神卫生医疗系统把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不良情绪、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划出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范围。而有此类问题困扰的人,在医院那里得到的治疗,仅仅是对症状进行治疗。对症状进行治疗在不少时候是不明原因的治疗,甚至是不问原因的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除病患,这是精神病学医疗治疗模式的局限性。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不良情绪、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是人在生活中受到挫败,受到超越心理承受限度的情形刺激引发出来的。不仅表现为情绪失控,感知觉失常,同时还伴随着社会功能损伤。社会功能的损伤,会让这群人成为低价值者,加重他们的人生挫败感,同时也是他们被岐视的最重要原因。而接受医疗模式的治疗结果,特别是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的治疗,除了制约大脑的神经生化变化,并没有解决任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问题。

针对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不良情绪、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需要的是心理开拓与心理成长。通过对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协助求助者进行思维行为模式的重建,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提升心理承受力,学会用良性策略应对生活中的挫败情景和事件,尽管生活中依然有酸甜苦辣、情感仍然有悲欢离合,能够以平常心处之,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而这也正是通过我多年的咨询实践和探索总结,运用身心系统平衡疗法所证明了的。

身心系统平衡疗法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盈亏平衡分析法。这个方法本来是研究企业生产、经营一种产品达到不盈不亏时的产量或收入的决策问题。这个不盈不亏的平衡点称为盈亏平衡点。显然,生产量(或销售量)低于这个产量时,则发生亏损;超过这个产量(销量)时,则获得盈利。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与销售额随着增加,当到达平衡点时,总成本等于销售额即成本等于收入,此时不盈利也不亏损,此点对应的产量即为平衡点产量;销售额即为平衡点销售额。同样,人的身心系统也存在这么一个基本平衡点,当生活对身心系统强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自我束缚时,系统的运转就会逐渐变得固执,僵化,身心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启发于这一理论模式,在咨询过程中,我不断吸收、改进、总结各家疗法之精华,整理创立了一套身心系统平衡疗法,实践证明,它能有效解除各种常见心理问题,如:强迫、抑郁、恐惧、焦虑、失眠、癔病、青少年成长心理问题、婚恋情感、职场压力、人际关系、儿童心理等心理障碍。整个咨询过程,无需服药即可得到康复,疗效快,效果好,不复发。

身心系统平衡疗法的主要哲学原理来自于辩证发展观和老子的道家思想精华。人的天性都是健康自然的,也就是当你还是婴儿或孩童时代你是健康的,是因为后天不良的影响,造成对自我本性的否定或歪曲,不断给自己强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自我束缚,逐渐变得固执,僵化。心理咨询目的就是要遵循自然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打破自我束缚,重建对自我的认可,打破主观自我束缚,打破固定化的思维、行为模式,重新变得自由、轻松、灵活、有弹性、重建良好的可塑性,回归自然本性。

如今,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少人会对心理问题了解不够,存在偏见,甚至歧视、恐惧、和厌恶。一听到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潜意识里就把他等同于精神疾病。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心理问题并不等于精神疾病,要注意区分,对症治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琐事产生心理问题,这时出现的心理问题被称为“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逐步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如果此时心理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就会演变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医治不及时的话,最终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均由心理问题演变而来的。

尽管心理学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了,心理咨询的技能也一直在发展,但针对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仍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广谱的理论和技能,用来帮助这类人群脱离心理困苦。因此,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反精神病学运动的结果,只是促进精神病院改善管理,走人性化管理道路,增加心理分析及人文关怀。而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人群,因缺乏有效的自我心理状况的心理调整,依然惯性的选择去精神病院治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的社会伤害。

自07年总结出身心系统平衡疗法以来,我广泛地运用在婚姻情感、亲子关系、儿童多动、抽动、情感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激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案例中。只要确定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我都会运用此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到现在为止,此综合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均取得了让求助者和咨询师(在我这里进行技能培训的咨询师)都十分满意的效果。

精神疾病是建立在生理医学基础上的疾理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尽管在有些人身上有着相似的表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诱发起因。由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情绪不良体验,行为不合理表现,及妄想幻觉等异常感知觉,即使形成了严重的精神障碍,但终究还是心理问题,真正的解决途径一定是心理咨询。伴随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大脑及神经介质的生化指标的活动变化,只是证明心理活动和生化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据此把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归类为以生物模式治疗的精神疾病,属于本末倒置。

所以,从我的咨询经历和实践经验来看,希望能把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从精神疾病里解脱出来,为社会中有心理障碍的人,解除一大心理负担,此行为意义非同小可。

当代心理

我们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实用

最有价值的心理咨询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hbyx/13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