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患病影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就很容易理解我为什么推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长得有点丑的书了。该书作者经历过一次深度催眠后,说出的话把自己吓了几跳,从此就成了精神病控,花4年时间去挨个访谈天才型疯子。

基本上,这就是正常人被几十个高智商神经病调戏和羞辱的故事。

里面有男女老幼各种版本的谢耳朵。这些疯子,一个比一个学识渊博、逻辑严密、气场强大、德艺双馨、可歌可泣。

比如一个17岁的正太,属于物理天才型疯子,作者为了跟他沟通,试了7次,实在听不懂他讲的专业理论。

去图书馆狂啃量子物理书籍、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听物理讲座,恶补一段时间,再请一个量子物理教授当外援,总算争取到对话机会。

结果,刚开口说“物理三维是长宽高”就完蛋了,正太怒斥:物理三维是长度、温度、数量!长度里面包括长宽高。你还是再回去看书吧!

作者认错啊认错,坦承自己白痴,好不容易正太怀抱无尽的悲悯,才勉强给他透露了点前沿课题,“跨越时间来看,人类是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

拽了一大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知识,正太甩下一个结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比如一个30岁的公务员,先给作者普及了量子泡沫、时间悖论、多宇宙学说等常识,当面批评了量子物理学家不懂逻辑,后者很羞愧。

然后他宣布自己是从另一个宇宙穿越来的,他们那个宇宙已经发明了反重力器。

作者问:那你可以做一个出来给我看吗?他像看一个白痴一样看作者:我又不是机械或者物理应用学家,我怎么知道怎么做?

你们地球有喷气飞机,你做一个给我看看?

明白了吧?我们还没疯是因为我们无知。感谢教育体制多年来一直贴心地保护我们。

重点是,别以为这本书写的全是理科疯子,文科疯子也不少。不是说他们是学文科的,而是说他们的行为模式完全是文艺范儿,对万事万物,一往情深。从他们的神经病行为中,我们能看到老庄、看到禅宗、看到东野圭吾、看到伍迪?艾伦。

一个喜欢跟石头说话的疯子,她认为石头是高级生命,而石头根本看不上人类,我们太速生速朽了。

就算我们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就像我们看不到朝生夕死的某些细菌一样。

书里类似这些能改编成电影的故事太多了,假装老伴一直没死的苦情老奶奶;偷尸体试图研发如何复活自己妻子的情圣;把每个人都看成一种动物(蜘蛛、猫、鼹鼠等)的超萌小萝莉;每周都会满足女友愿望,再杀死她一次的“连环杀手”;记得自己每一任前世的活腻了的大富豪……

某妄想症患者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

作者问他为什么要企图杀死自己的孩子。他说那是假装的,为了进疯人院——没有读者喜欢看平淡的流水账,应该有个高潮。

半年后,作者听说他好了,要出院了,去看他,他正和医生谈笑风生,他让作者去看第一次谈话时的那张桌子的背面。

作者去了,上面写着当时的日期以及一句话:半年后离开。

有人不爱这本书,说故事都太假,我想说的是,故事应该有原型,浮夸或者修饰是难免的。

重点是,我希望他们都是真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世界只剩下大坨大坨的物质病人,没有高智商精神病人,那该多么可憎。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你会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真的是太单一了。至于这本书是不是真的精神病人访谈记录,早已不是重点。

人的大脑思维真的是神奇的事物,它会随时随地迸射出奇异的火花。精神疾病这种站在现有科学边缘的所谓“疾病”,从另一角度来说完全是超人类和带有先知层面的另一种觉醒。

书中有一些案例完全可以颠覆人的普遍世界观,让人阅读时觉得新奇、有趣之余,也感受到了十足的冲击。

当我们怀疑世界和怀疑所知的一切时,任何指向某个答案的线索都会成为这种怀疑的救命稻草。

我欣赏本书作者的价值观,他相信世界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所想所说的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吸收各种可能性,并最终把这些可能性糅合成一种新的可能。

爱思考的人类不会感到无聊,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人的思维要远远比正常人更宽广和深远。但思考得多了,自然会开始感受到未知越来越多的痛苦。

作者在后记里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

因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你的人生观,世界观肯定得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我甚至在不断质疑到底疯子是被采访的那些人,是作者,还是我。

所以,作者说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希望我们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不要太沉迷于其中玄而又玄的故事中。

~END~

只推荐好文与好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hbyx/12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