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一群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追跑中有个孩子摔了一跤,他笑呵呵地站起来,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准备重回“战场”,结果被在一旁观战的妈妈一把拉了过去,“让你不要玩这种游戏吧,你看你摔得一身灰,疼不疼?咱们不玩了,回家吧!”那个可怜的孩子被拉走前还不断回头看着继续游戏的其他人,依依不舍。
下次玩游戏,孩子很可能就会被孤立,因为他是会中途畏难而退的人,长期下去,孩子就被“不合群”了。
孩子不合群的很多原因,真的是家长造成的。
虽然也不排除一些病理情况下,孩子会产生自闭、抑郁、语言障碍等(如孩子真有此类倾向,建议家长前往竞思注意力训练专家等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测评),但是大多数发育正常的孩子都会有一段不爱社交的年纪。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很难学会同龄社交。
那些在家里面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翻着牌子决定爷爷奶奶谁来喂饭,家里人还全都配合着“作”,他们面对同龄人,如何能做到“合群”?
天真烂漫的年纪,会摔倒,也会自己爬起来;会打闹,也会和好如初。家长太过关切,甚至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
摔倒了,一定要等着大人来扶才起来,甚至还会发脾气,怪你为什么没保护好他,让他摔跤;和同龄孩子闹别扭了,也不懂得退让,不会做到理解包容,也很难主动承认错误。
还有一种让人心疼的不合群小孩,叫做害羞的小孩。
心理学家将“羞怯”定义为逃避社交场合,且在社交互动切实发生时感觉尴尬、紧张的倾向。研究羞怯的科学家常常用更为广义的“行为抑制”来描述与人交往和身处陌生情境时会感到害羞、焦虑的孩子。
因为害羞,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与人主动交流,会使一个孩子越来越孤独。
一篇于年发表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上的元分析发现,和行为抑制水平低的儿童相比,行为抑制水平最高的儿童以后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几率高了超过7倍。研究者们写道,约有15%的儿童表现出极高的行为抑制水平,而其中约有一半在将来会患上社交焦虑障碍。
(摘自果壳网)
我们这个社会鼓励孩子性格外向,因为这样的性格会让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胆说话,勇于表达,相对也更容易获得职业上的成功。
孩子内向含羞也怪爸妈,你觉得冤?检查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经常给孩子提供“支架式教育(scaffolding)”。
在教育学中,“支架式教育”(scaffolding)指的是在一开始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然后逐渐让学生变得独立起来的教育方法。“支架式”的策略能帮助害羞的孩子变得更友善。通过支架式教育帮助害羞的孩子实现目标。
图片来源:GavanWatson/flickr.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