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东明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调查动机
年老、多病和残疾的服刑人员是服刑人员中的弱势人群,一方面监管改造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力度不足,易被家庭遗弃。如何有效化解这个“包袱”?如何在严格剥夺服刑人员自由权的同时,较好地保障其生命权和健康权?
对年老、多病和残疾服刑人员的监管改造,一直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难题。时间长了,这个特殊人群逐渐成为监狱、社会和家人的“包袱”。
9年前,上海建设专门的功能型监狱,集中关押这些服刑人员,通过把握人性化监管改造的合理温度,一解“包袱”之困。
12月22日,由上海市监狱学会主办的第九届老病残犯监管改造工作研讨会在南汇监狱举行,九省市22所监狱的民警参加。会前,《法制日报》记者走进高墙,探访这个特殊人群的改造现状。
“包袱”之困
今年71岁的刘志已经在监狱呆了9年,这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的老年服刑人员因表现良好先后获得3次减刑。9年前,他从别的监狱被送到南汇监狱时,改造消极,与狱友关系紧张。
“年纪大,刑期又长,加上身体不好,当时基本上看不到希望。现在没这些问题,我觉得自己能安心改造,并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家。”刘志说。
据了解,目前像刘志这样的老病残服刑人员占上海监狱关押总人数的13.3%,随着整个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小幅上升。对于这个特殊人群的监管改造,全国各省市监狱都在研究和探索。
刘志告诉记者:“家人每次来会见,问的最多的是生病了给不给看,是否能吃饱穿暖,有没有受欺负。”
如他所言,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特点是“诉求种类繁多、深层原因复杂、对象个案众多、解决难度较高”。在传统的监管改造模式中,如果将这些人和普通健康服刑人员同等对待,就容易产生“要求过严”的情况;如果特别区分对待,又容易淡化他们的改造意识、身份意识和在刑意识,产生“执法失衡”的现象。
年7月,上海专门成立南汇监狱,实现对老病残服刑人员的集中关押,并集中精力先行先试,探索针对老病残服刑人员特有的人性化监管改造新模式。为此,9年来,南汇监狱逐步形成了50人的兼职科研队伍,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他们是服刑人员中的弱势人群,一方面监管改造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力度不足,易被家庭遗弃。如何有效化解这个‘包袱’?沿用传统监管改造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南汇监狱党委书记王毅从建设这座功能型监狱开始就着手研究这一课题,他说:“把控一个合理温度是关键,以此平衡好人性化执法的宽严度,在严格剥夺服刑人员自由权的同时,较好地保障其生命权和健康权。”
合理温度
记者走进南汇监狱三监区时,刚好是晚饭时间,除了正常的饭菜之外,还有香喷喷的鸡腿。“鸡腿是劳动奖励餐,只要参加劳动,就有机会领取。”三监区监区长蔡卫国说:“老病残服刑人员的劳动是自愿的,但我们用这种奖励方式鼓励他们参加劳动。”
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独特的药柜,上下四层抽屉,每个抽屉被分成几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都有相应的编号,里面分放着不同的药品。蔡卫国说,这是老病残服刑人员监区特有的家伙什,监区一半多的服刑人员是病号,每天三顿药,不能发错,还得监督他们服下,不能有丝毫马虎。
据统计,南汇监狱的病号服刑人员超过千人,长期服药的有余人,涉及药品多种,日服用药量多颗。记者注意到,南汇监狱一墙医院。当年为了方便老病残服刑人员看病方便,上海监狱管理局特意做出如此布局,这一布局也保证了急救时间白天不超过5分钟、晚上即时抢救的工作要求。
在三监区的入口处有一处公示栏,上面张贴着服刑人员减刑假释公示表,供所有服刑人员监督。记者还看到,每个服刑人员都有一张“一卡通”,从改造表现到生活消费,所有数据一应俱全,供服刑人员和其家属随时查询。
“老病残服刑人员监管改造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立改废释后形成的,并逐步形成了结构完整、内容配套、程序严密、可操作性强等特有工作模式。”王毅将之称为“医康改”三位一体监管改造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医康改”的所有执法流程和保障措施都被严格地设定了界限。比如这里的劳动改造被称之为康复性劳动,服刑人员按照自愿参加、引导鼓励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开展轻松、简单和易学的劳动项目,在培养基本生产技能的同时,又有利于身体康复和精神矫治,这一做法得到了90%以上服刑人员的认可;又如心理矫治,采用群体评估和个体矫治相结合的办法,对患有精神病服刑人员和残疾服刑人员专门引入艺术矫治的手段。
“宽不过囚,严不过人,这是我们在人性化监管改造模式中体现宽严相济的总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广泛探索狱务公开,将每一项执法和保障的内容纳入阳光下操作,确保服刑人员和家属、执法者和社会公众、执法机构和监督机关之间的信息对称,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王毅说。
放飞希望
现年53岁的陈贵因故意伤害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病痛的折磨一度让他产生自杀的念头。贾健是他的同室狱友,患有睾丸肿瘤,也一度想自杀。于是监管民警让他们结成帮扶小组,领养了一株仙人掌……
“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植物的生命尚且如此珍贵,更何况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段时间下来,两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积极参加劳动。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人因改造表现良好分别被记功一次和两次。
在老病残服刑人员中,很多人像他们二人这样,因为年老、病痛和残疾的原因而失去改造希望,从而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为此,南汇监狱又探索了“生命文化”的教育改造新模式。所谓“生命文化”,就是围绕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开展以“希望、合作、自律”为主题的一系列举措和活动,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人权,通过‘生命文化’教育,让服刑人员懂得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于民警来讲,实施改造教育的前提也是尊重服刑人员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求广大民警对待老病残服刑人员要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要采用‘用心、耐心、细心和恒心’的四心工作法。”王毅说。
为此,南汇监狱还专门探索实施“服刑人员病重病危评估预警处置机制”。据了解,该机制包括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两部分,风险评估是一种预防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监管和医疗风险的发生;预警处置则可以将服刑人员病重病危的处置纳入法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渠道,避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建设老病残服刑人员的功能型监狱,使专业人办专业事成为现实,南汇监狱9年的成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赋予这群最没有改造动力的特殊服刑人员以尊重和希望,确保他们在狱内身心二治、认罪服法,出狱后不再重新犯罪。”上海监狱管理局局长吴琦认为。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