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有这样一户人家。丈夫老陶和妻子都是智障人士,均年近50岁,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靠干简单的农活和领取低保为生。雪上加霜的是,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有着一个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儿子,每当犯起病来,打人、自虐、砸东西,完全不受控制。
在老陶家徒四壁的房子里,记者看到一套陈旧的衣柜,这也是家中唯一的木制家具,已被患病的儿子砸得七零八落。据了解,老陶的儿子得的是间歇性精神障碍,病情时好时坏,一旦犯病,由于有着很强的攻击性,必须强制入院治疗。而这期间产生的治疗费用,动辄以万元计算,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
幸运的是,如今在南郑县,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全部由政府兜底,帮助老陶一家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感谢共产党!感谢共产党!”面对记者,不善言辞的老陶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泪水在他浑浊的眼中打着转。
排查摸底、制定对策
绝不让悲剧重演
精神障碍患者监护难、管控难、治疗难和肇事肇祸的不可预测性以及行为后果的危害性,一直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突出难题。年5月12日,南郑县圣水镇幼儿园发生一起惨案,一名疑似精神病人持刀砍死9名老师和幼儿,砍伤多人。
痛定思痛,南郑县委、县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患肇事肇祸问题。为此,由县综治办牵头,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参与,针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彻底大排查,全县共排查出精神病患余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全县的精神障碍患者一是人数多,且以中青壮年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二是有超过一成的患者存在暴力倾向,极易做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三是绝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状况比较差,收入水平很低;四是由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引发的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成为困扰全县安定和谐的一大难题。
在此基础上,南郑县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了“1+4”工作机制,实施以来,全县再未出现一例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目前,这一机制已在汉中全市推广。
一个机制、四步做法
切实提升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
一个工作机制,就是政府领导、综治牵头,民政、公安、财政、人社、卫生、司法等单位和各镇政府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和管控工作。四步做法就是狠抓日常排查、科学认定、医疗救治、救助管理四个环节。在“1+4”工作机制基础上,汉中市进一步明确了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分析研究等制度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定期摸底排查是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各乡镇和村(居)按照“镇不漏村、街不漏巷、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深入开展精神障碍患者走访调查和摸底。重点是无监护人或无监护能力、生活困难、易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对摸排出的患者要求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逐人建档立卡。
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的患病类型、轻重程度、攻击性强弱的认定,对救助救治、日常管控起着关键作用。各镇根据走访排查情况登记造册,由排查责任人和村(居)按照《重型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危险性评估等级标准,提出危险性登记初步认定意见,经镇政府审核后报县级公安、卫生部门审定,分别由县综治办、卫生局、民政局、镇政府建立台账。
上下联动、夯实责任
切实解决“无人管”“管不好”问题
在南郑县梁山镇新医院,记者见到了老陶的儿子陶勇(化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精神状况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这些年,对陶勇的救治救助,凝聚了县、镇两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光是对其负有管护责任的人就多达4名。“1+4”工作机制规定,对一名精神障碍患者,要由一名镇政府领导、一名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监护人进行“四包一”管护,平时多关心,发现问题及时送医。
像陶勇这样无法完全康复、经常反复发作的病人,监护人长期管护非常容易产生疲惫乃至厌倦情绪。汉中市综治委联合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司法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通知》,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给予每年元的奖励补助,鼓励监护人增强信心,认真履行管护职责。
为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职责,汉中市综治办把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纳入年度综治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每季度督导检查一次,确保工作措施到位、取得实效。对救治救助工作不力、安全隐患较多的部门和单位,实行挂牌督办、专项整治、限期整改;对因推诿扯皮、排查登记不清、管理措施不到位、救治救助不及时而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严格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圈定范围、落实措施
着力破解“生活难”“无钱治”难题
从老陶家步行十分钟,记者来到另一户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困难家庭。眼下,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年近九十的甘奶奶一个人。她的儿子在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时,因妻子与他人私奔受到打击而致精神失常,发起疯来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认,至今已经患病20多年了。
如今,甘奶奶已经干不动农活,除了患病的儿子,两个女儿也已经远嫁他乡。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一个人生活,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和陶勇一样,甘奶奶儿子的治疗费用,除新农合报销外全部由民政部门救助,为老人解除了最大的后顾之忧。而对于甘奶奶,县民政部门把其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她的新农合由所在镇全额缴纳。平时,镇干部还会经常到甘奶奶家看望慰问,送来油、米、面、茶、肉和生活必需品,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让她拥有一个安定的晚年。
除家庭特别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外,其他患者的救助费用如何解决呢?汉中市制定了“6+3+1”治疗费用帮扶政策,即治疗费用由新农合或医保负担六成、民政负担三成、监护人负担一成,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3年来,汉中市累计拨付财政、社保、民政专项资金万余元,救治救助精神障碍患者人次;投入医院2所,精神病专科5个,床位达到个,救治能力整体加强,破解了对这一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的难题。
作者:王黎鹏
设计:贾平杨子
记录平安中国建设好声音
传递法治中国建设正能量
展示过硬政法队伍建设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