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杰:自由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哲学、逻辑学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在黑格尔逻辑学研究上颇有心得,写出大量的学术文章。与此同时,又将黑格尔逻辑思维与中国传统思维(《道德经》《黄帝内经》等辩证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取得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因为中医药职业关系,在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上也颇有建树。
?
哲学全书第一部分
逻辑学读书笔记
§2
梁志学译本:在目前哲学可以一般地被规定为对于各个对象的思维考察。但如果有说人由于思维而异于动物是正确的(并且也确实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人的生存之所以是属于人的,则是由于,并且仅仅是由于人的生存为思维所促成。然而,因为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思维就成为认识活动,成为用概念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以哲学的思维尽管与那类在所有人的生存中能动的,甚至促成人的生存的人性的思维是同一的,亦即本身只是同一种思维,也会与那类思维有差别。这种差别与一种情况有联系,即以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哲学的思维尽管与那类在所有人的生存中能动的,甚至促成人的生存的人性的思维是同一的,亦即本身只是同一种思维,也会与那类思维有差别。属于人的意识内容首先不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情感,直观和表象表现出来的,这些形式必须与作为形式的思维区别开来。
在目前哲学可以一般地被规定为对于各个对象的思维考察。
“规定”这个词,在§1里出现 证明考察的各个对象的存在,也证明它们的规定”。这个“规定”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规定,不是约定,也不是俗成,“规定”的主语不定为是什么,不定为是人,不定为是社会,不定为是任何事物。但是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是事物的那个事物。“规定”是这种事物规定事物之所以是事物的方式。
“对象”,在§1的笔记里我们知道哲学的对象是“非表象”。重复一下上节的笔记,什么是“表象”“表象”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实相”,像这个杯子就是“表象”。现在是杯子,过一段时间变成碎玻璃了,再过一段时间被融化经过硅提取成了硅胶的一部分了,未来可能是什么不确定,之前是什么也不知道,无限序列中有存在,杯子只是存在形态中的一个形态,而且是暂时形态。所以杯子只是表象。虽然我们只能通过表象来认识非表象。而哲学的对象就是非表象。
“各个对象”,我们通过表象知道有一个非表象,知道哲学是研究非表象的,可是我们怎么知道非表象是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很多?怎么会有“各个对象”这种说法?一个原因是:我们是通过表象来认识非表象的,表象有很多,造成认识非表象的角度也很多。(比如我们自己这个表象,我们通过这个表象用“我在”这个词描述非表象。比如自然界的许多表象,我们用“他在”这个词描述。这两者衍生出第三种非表象,我们用“他在之于我在”来描述。)
“思维”,这个“思维”不是我们汉语里的这个思维,黑格尔著作里的一些重要概念,想弄清楚,要做到能够忘掉它的汉语意义。为了说明这个“思维”的意思,我们看下面:“但如果有说人由于思维而异于动物是正确的(并且也确实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人的生存之所以是属于人的,则是由于,并且仅仅是由于人的生存为思维所促成”。那么这个“思维”我们就先理解成:规定人之为人的那个事物。(这里我用上了黑格尔用的“规定”这个词)。既然这个“思维”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在人的存在当中当无时无刻不存在“思维”。所以这个“思维”概念大的很,人的所有活动都是思维活动。人就是一动也不动,消化系统也在活动,胃也在产生记忆,机体也在产生新的抗体。人的所有活动都是思维活动。有的说了,那么动物也有思维,规定动物之所以是动物的也有东西,但这个东西不是规定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东西。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人的自我展现和动物的自我展现中展现,而不会在概念(这里这个概念是通常我们说的概念,不是黑格尔哲学里的概念)中展现。如果在概念中展现了,这个概念也一定是暂时的概念而不是永恒的概念,比如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过是进化的区别。(这第二个概念就是黑格尔的概念了)
“在目前”,这里黑格尔放开了时间维度,是同于上句我解释的原因,哲学是什么由哲学的“自我”来展现,不是概念所能框范的。
那么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在目前,某个自我,通过各种表象(相对于这个自我的表象)对非表象的各种角度的考察其自觉组合成的一门学问。我这个定义和黑格尔这个定义是一样的,他是正着说的,我是反着说的。一正一反利于理解吧!
然而,因为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思维就成为认识活动,成为用概念进行的认识活动。
解这句我们用代入法,用“对非表象的考察”换掉“哲学”。这句话就是:然而,因为对非表象的考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思维就成为用概念进行的认识活动。
“概念”这个词在黑格尔哲学里有特定的意思,《小逻辑》第三篇就是概念篇,整一篇讲概念。我刚才说永恒概念,黑格尔的概念几近永恒概念,是表象背后的实体。也是非表象。那这句话就又成了:然而,因为对非表象进行的考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成为用非表象进行的考察(认识等同考察)活动。黑格尔的话都说废话,但是唯其是废话,它才不错。罗素说黑格尔的东西几乎都是错的,我不这么看,但黑格尔的话几乎都是废话。但是废话不是没有用的,目前(用黑格尔的话)纯粹的形而上学觉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哲学的思维尽管与那类在所有人的生存中能动的,甚至促成人的生存的人性的思维是同一的,亦即本身只是同一种思维,也会与那类思维有差别。
这句意思很浅显了,哲学的思维属于但不同于那种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思维。
这种差别与一种情况有联系,即以思维为基础的,属于人的意识内容首先不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情感,直观和表象表现出来的,这些形式必须与作为形式的思维区别开来。
“意识”又一个新词,意识也是黑格尔体系里关键的一个词,在《精神现象学》里专门有讲,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思维了,意识就是思维的自觉。
情感,直观,表象是思维的形式,经过反思(在说明部分有“反思”这个词,贺麟和梁志学都把Nachdenken翻译成“反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思维提炼,当然是思维的自觉提炼,当然也是意识的提炼,但意识不因它的未提炼而不成为意识。提炼后的意识就是思想。)得来的思想也是思维的形式。目前我们知道了思维的形式,其实已经知道了三种形式,一种比一种范围更狭窄。第一种:情感,直观,表象表现出来的最广泛意义上的思维。第二种:思想。第三种:哲学思维。但是人的全部都是思维的形式,那么思维本身又是谁的形式呢?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思维,那么决定思维之所以是思维的又是什么呢?
§3
梁志学译本:充满我们意识的内容,无论属于哪一类,都构成情感,直观,想象,表象,目的,义务等等的规定性,构成思想与概念的规定性。就此而言,情感,直观,想象等等是这样一种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种内容无论是被感觉,被直观,被表象和被希求的,无论是单纯地被感觉的,还是混合着思想被感觉,被直观的,或十分纯粹地被思考的,都依然是同一个内容。在这些形式的任何一个形式中,或在许多形式的混合中,这内容都是意识的对象。但在内容成为意识的对象时,这些形式的规定性也渗透到内容里。因此,从这些形式的每个形式来看,都似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对象,而本来同一的东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差别的内容。
充满我们意识的内容,无论属于哪一类,都构成情感,直观,想象,表象,目的,义务等等的规定性,构成思想与概念的规定性。
人的全部都是思维的形式,这是从思维的外部来看的,即通过形式(人的全部来)认识思维,即通过表象来认识非表象。反过来,站在非表象的立场来看表象,表象就成了非表象的内容,即站在思维的立场上来看思维,人的全部就构成了思维的内容。意识是思维的自觉,自然也可以说人的全部就构成了意识的内容。既然是人的全部,当然包括进入思维(或意识)的直观,想象,表象,目的,义务。但不包括未进入思维(或意识)的东西(因为进入思维才能被思维所规定,才能有名字,所以叫“东西”,甚至连“东西”这个名字也不应该有,未进入思维的或者未被思维所规定的思维未触及,语言更未触及)而进入思维的必然被思维所规定,必然有思维的规定性。必然有概念的规定性.(注意:黑格尔的概念范畴要广于思想范畴)带有思维的规定性或带有概念的规定性之后经过反思又构成思想的规定性。这之后才会形成语言。(所以说人是用概念来思考的这句话是对的,说人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这句话是错的。结构主义者把语言延伸到符号,其实是延伸到概念。问题是日常语言被思想所规定而思想被概念所规定)
就此而言,情感,直观,想象等等是这样一种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种内容无论是被感觉,被直观,被表象和被希求的,无论是单纯地被感觉的,还是混合着思想被感觉,被直观的,或十分纯粹地被思考的,都依然是同一个内容。
所谓同一一个内容就是进入思维后同样地具有思维的规定性,和在进入思维之前同样地具有思维所未能触及语言所更未能描述之同一性。
在这些形式的任何一个形式中,或在许多形式的混合中,这内容都是意识的对象。但在内容成为意识的对象时,这些形式的规定性也渗透到内容里。因此,从这些形式的每个形式来看,都似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对象,而本来同一的东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差别的内容。
定性,(虽然不能用规定性或者其它任何词)虽然这些规定性为思维所未触及,更为语言所未能描述,但这种规定性是一定存在的。而且这些规定性在进入思维(或意识)时也会渗透到思维(或意识)里去。渗透到思维(或意识)里去后,它们原来的那些不同的规定性通过思维(或意识)也会呈现出不同来。虽然它们具有同一的思维规定性,虽然它们进入思维之前具有思维所未能触及语言所更未能描述之同一性,但它们必然被规定为不同。(这个规定不再是思维所规定!这是谁在规定呀?)
§4
梁志学译本:在涉及我们的普通意识时,哲学首先应该说明,或者大声唤起对其独特的认识方式的需要。但在涉及宗教对象,涉及真理本身时,哲学则应该表明从自身出发,认识这些对象和真理的能力。在涉及哲学与宗教观念之间出现的差异时,哲学应该证明自己那些不同于宗教观念的规定是正确的。
在涉及我们的普通意识时,哲学首先应该说明,或者大声唤起对其独特的认识方式的需要。
思想在思维(或意识)之内,哲学又在思想之内。这里的普通意识指非哲学的意识。哲学意识在意识之内,是意识所应当包括的,而不是不必存在的,或无足轻重的。哲学意识自然而然地存在,就像思想自然而然地存在一样,更像思维(或意识)自然而然地存在一样。虽然它更为独特。它不唯是少数人的胡思乱想。——即使杀死苏格拉底,也挡不住还会有人像苏格拉底那样思考。所以哲学思考是正当的。(现在还是如此,太多的人拿哲学来装门面,心里却蔑视哲学,觉得脱离表象世界的思考犹如精神病患者!)哲学独特的认识方式就是从表象出发但是脱离表象世界的Nachdenken(反思)。和普通意识相比,哲学应该强调脱离表象世界的重要性。
但在涉及宗教对象,涉及真理本身时,哲学则应该表明从自身出发,认识这些对象和真理的能力。
如果和宗教比起来,哲学应该强调从表象出发而不是一开始就从脱离表象的世界出发。
在涉及哲学与宗教观念之间出现的差异时,哲学应该证明自己那些不同于宗教观念的规定是正确的。
哲学当然应该像科学和宗教一样强调从它自身的角度出发得出来的结论,或者更准确地说从它自身的角度发现的规定。
§5
梁志学译本:与我们已经指明的差别有关的见解认为,我们意识的真正内容在意识转换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不变,甚至在这个时候才得到其独特的阐明。为了对这种差别和见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提到另一个古老的信念,即要想知道在对象和事件中,甚至在情感,直观,意见,表象等等中,究竟什么是真理,就务须有反思。而反思无论如何至少会把情感,表象等等转化为思想。
已经指明的差别就是思维与思维经过反思达成的思想的差别。思想是思维的提炼,所以仍然能够保持思维的本来。但是惟其经过反思才能到达思想的高度,才能阐明概念。所以说:甚至在这个时候才得到其独特的阐明。本节的内容在以上几节都有陈述,只有“甚至在这个时候才得到其独特的阐明”一句是新内容。
§6
梁志学译本:在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哲学应该理解,它的内容也只能是这样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在活生生的精神领域里原来是被创造出来的,并且现在也在创造着自己,已经成为世界,即意识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或者换句话说,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对这种内容的最初意识,我们称为经验。对世界所作的深思熟虑的考察,肯定能够辨别什么东西在外部的特定存在与内部的特定存在的广阔领域里仅仅是现象,是倏忽即逝和无足轻重的。什么东西本身是真正理应冠以现实的名称的。既然哲学仅仅就形式而言,才不同于意识到这同一内容的其他活动,所以哲学与现实和经验的一致是必然的。进一步说,这种一致可以被看作是哲学真理的一个起码的外在试金石。同样,通过对这种一致的认识,产生出自觉理性与现存理性,即与现实和解,这也应该看作是这门科学的最高目的。
哲学属于思想,思想属于思维。哲学的内容必然是思想的内容,也必然是思维的内容。哲学的内容产生于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内容产生于思维的内容。产生的方法就是反思。为其所产生必然与其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就体现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思想反思的对象与思维体现着的对象有所差别。这些差别在以上几节中已经反复说明。但为其所产生又必然为其所同一。这些同一就是在内容上,即在对象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的。它们都是同一的,并同一于现实。这就是黑格尔的现实的定义。在§2和§3的笔记的最后的追问现在有了答案。(但是人的全部都是思维的形式,那么思维本身又是谁的形式呢?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思维,那么决定思维之所以是思维的又是什么呢?)(这个规定不再是思维所规定!这是谁在规定呀?)答案就是现实。
思维就是现实的形式。思维的背后就是现实。思维,思想,哲学思想都被现实所创造,并不断被创造。在意识的内部世界即精神领域,在意识的外部世界,即非精神领域,为思维所不能触及,语言所不能描述,但它不断地闯进精神领域,闯进来的为意识最初识别的部分就是经验。虽然意识只能意识到进入意识的部分,但是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进入意识,所以判断在意识之外还有东西是当然判断。并且进入意识里的东西也都是不断变化的,甚至是倏忽即逝的。虽然如此,但它们都还是现实,只是是部分现实。什么东西是全部的现实呢?只有全部的现实或者至少通过某个部分现实可以更方便地表达全部现实的部分现实才有资格冠以现实之名。哲学研究的对象即非表象要比表象更配冠以现实之名。哲学这个部分现实来自于全部现实并表达着全部现实。这就是与现实的和解。事实上思维,思想的最高目的都是与现实和解,那么为什么哲学与现实的和解要特别强调?
§7
梁志学译本:因为反思一般首先包含了哲学的原则(这个原则也有开端的含义),并且以它的独立性又在近代(路德宗教改革时期以后)繁荣昌盛起来,所以,它一开始就不想在希腊哲学初期那样,单纯执着于抽象活动,而是同时投向现象世界的显得无限的材料,因此,哲学这个名称就被赋予了所有这样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在个体经验事物的海洋中从事于对固定尺度与普遍东西的认识,在无穷偶然事物的貌似无序的状态中从事于对必然东西与各种规律的认识,因而同时也就从自身对外部东西与内部东西的直观和知觉中,从当前的自然界中,以及从当前的精神和人心中,获得了自己的内容。
反思把思维提炼成思想。贺麟和梁志学都把它翻译成“反思”。根据黑格尔的描述我试着在汉语语言体系里来描述Nachdenken。把这个词翻译成“学”。把经验叫做“习”,把概念思考叫做“思”。
孔子有这么两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思”“学”“习”三位一体。有关于思和学的对立统一,有关于学和习的对立统一以及有关于思和习的对立统一。比如有思和习的对立统一,所以概念一开始就和经验连在一起。而不会是一开始就像希腊哲学初期那样好像是单纯执着于抽象活动,而必然是同时投向现象世界的显得无限的材料。但同时,它又通过“习”,即通过“经验”,即从投向现象世界的显得无限的材料出发亦即从自身对外部东西亦即从当前的自然界中获得的直观和知觉,并且还通过“思”即从自身对内部东西亦即从当前的精神和人心中的直观和知觉中,获得自己的内容。自己的内容就是概念。
§8
梁志学译本:无论这种知识在其领域里最初多么令人满意,但第一,还有另一个范围的对象,即自由,精神和上帝,它们并未在这种知识中得到把握。它们之所以在经验知识的土地上不能找到,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应当属于经验——它们虽然在感性中不能被经验到,但在一般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却能被经验到。这甚至是一个同语反复的句子——,而是因为这些对象就其内容而言立即表现为无限的。
之前我们知道有个东西无法找到,即全部现实。现在自由,精神和上帝,也无法把握。既然都无法把握,当然也无法把握它们的区别。但是为什么这个不可把握的东西也可以叫做或者也有自由,精神和上帝。
本节的说明部分可以作如下理解:在“思”中,没有一样不是已经在“习”中的,在“习”中,没有一样不是在“思”中的。扩展开来:在“习”所未达到的外部也存在着“思”,即精神或上帝。并且因为不受现实所规定,它拥有绝对的自由。
§9
梁志学译本:第二,就形式而言,主观理性要求自己的进一步的满足;这种形式就是一般必然性。但在经验知识的方式里,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普遍东西,种类等等本身是不确定的,与特殊东西并无联系,反而两者是互相外在的和偶然的,同样,联接起来的各个特殊性本身也是彼此外在的和偶然的。另一方面,经验知识的基础到处都是直接性,现成材料与假设。在这两种情况下,必然性的形式都得不到满足。所以,凡是旨在满足这种需要的反思就是真正哲学思维,即思辨的思维。这样,思辨的思维作为与上述第一种反思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的反思,除了具有共同的形式,也有独特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中的普遍东西就是概念。
面对经验世界的偶然性,主观理性要求知道其内在的必然性。但是一方面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在偶然性的东西之外没有另外的必然性的东西。或说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在特殊之物之外并没有普遍之物。普遍与特殊是某物之两面,而不是分别描述此物与彼物。普遍与特殊若不假于任何一物则两者都不会存在,因此两者并无联系,若在现实世界之外有它们的神秘联系,(或者也可能有这样的联系)那么它们的联系就是外在的联系,它们就是相互外在的。若两者假于某物则实际假于何物完全是出于偶然。同样,经验世界的偶然个体之间的关系亦如此等。另一方面,靠经验能获得的知识都只能是一物比一物,只能通过取像比类,或通过荒诞的假设。这两种情况都无法满足必然性形式。所以,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学”就是真正的哲学。即思辨之思。思辨之思与第八节讲到的那种在感性中不能被经验到但在一般意识中存在的东西的那种“学”(即宗教)就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共同性就是它们都有了满足必然性形式的东西,差别是思辨之思还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在这独特形式中存在的普遍东西的就是概念。(思辨之思就是哲学,就是用概念思考)
§10
梁志学译本:哲学认识方式的这种思维,既需要按其必然性得到理解,也需要按其认识绝对对象的能力得到证明。但这样一种见解就是哲学认识,因此,哲学认识只有在哲学之内进行。这样,一种暂先的解释也许就是没有哲学本色的解释,可能不过是一套假设,保证和形式推理。即一套偶然的论断,但用同样的理由,与此相反的偶然论断也可以得到保证。
贺麟译本:上面所说的足以求得哲学知识的概念式的思维,既自诩为足以认识绝对对象〔上帝、精神、自由〕,则对它的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何在,能力如何,必须加以考察和论证。但考察与论证这种思维的努力,已经属于哲学认识本身的事情,所以只有在哲学范围之内才能执行这种工作。如果只是加以初步的解释,未免有失哲学的本色,结果所得恐不过只是一套无凭的假说,主观的肯定,形式的推理,换言之,不过是些偶然的武断而已。与此种片面的武断相对立的反面,亦未尝不可以同样有理。
哲学即自诩可认识必然。则对其认识方式之能力需加以考察论证。如此则哲学认识变成了认识哲学。可是不可能不在用哲学进行认识之中去认识哲学,如此则考察哲学认识方式的举动要么只能在哲学内部考察,要么就没有了必然性形式,从而失去了哲学本色。其结果就又回到了经验科学也能用到的认识方式:无凭的假说,主观的肯定,形式的推理。换言之,不过是些偶然的武断而已。但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反过来说。我们寻找必然只能运用偶然,那么我们之所以得到的偶然一定也因为某种必然能够被我们知道,这一点也可以得到保证。
不如抛开黑格尔的原文来描述他要描述的意思。经验是用已知来窥视未知,概念思考是站在未知上来审视已知。可是怎么可能站在未知上去审视已知呢?因为如果仔细考察的话,你也不能用已知来窥视未知,因为经验到的都是偶然的,断裂的,你是不可能知道它们的联系的。你之所以认为自己知道事物的联系甚至事物的本质,一定是有某种未知的东西被你意识到了。事实上所有的知识无不是经验和概念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承认可以从已知窥视未知,也应承认可以通过未知来审视已知。事实上你本来就是这么个样的。
(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张不惶
张智军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