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预防治疗

为何减了安眠药睡眠反而变好了

吉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睡眠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年,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研究方向:产后抑郁、睡眠障碍、情绪和压力自我管理。

  每天晚上早早上床等睡意,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临睡还不忘喝杯牛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睡觉这件事,往往越是重视,反而越是睡不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主任、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执行主任毛洪京说,想要解决失眠,光靠重视是不够的,有时候更要靠科学的方法。

  每天卧床十二个小时

  却只能睡着两三小时

  徐女士(化名)今年58岁,失眠史已经长达20多年。为了治好自己的失眠,这几年来,医院,药也吃了不少,光是最近在吃的药,就有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安眠药等。可惜,这么多药吃不下去,睡眠依旧不见好。

  徐女士说,自己每天早上起来,都觉得头晕乏力,整个人昏昏沉沉,眼睛都睁不开,到了下午,这种情况会稍微好一些。可一吃过晚饭,昏昏沉沉的感觉再度袭来,通常9点左右她就早早上床了,躺在床上又睡不着,至少要翻来覆去两三个小时,才渐渐入睡,睡眠质量也不高,早上醒得很早,因为醒了脑子也是又昏又涨,她就继续赖在床上。徐女士感叹,感觉自己每天有一半时间躺在床上,可真正睡着的时间又没多少,整个人没力气不舒服,非常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毛洪京把徐女士的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首先,徐女士吃的这些药代谢速度比较慢,早上起床时,药还没有代谢完,体内仍有药物残留,所以会觉得昏昏沉沉;其次,徐女士每天的卧床时间太长了,而实际睡眠时间却很短,睡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减药减卧床时间

  睡眠质量大大提升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毛洪京把治疗方案进行了一些调整。

  第一步是减药。睡眠评估显示,徐女士没有焦虑、抑郁之类的情绪问题,就是睡眠质量差。在徐女士的服药清单中,毛洪京把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都停掉了,只留下安眠药,而且换成了代谢比较快的药。减药之后,徐女士反映,早上起来明显有精神多了,不再像往常感觉昏昏沉沉。

  之后是改变睡眠习惯,缩短卧床时间。晚上推迟上床时间,不要9点早早上床,推迟到10点多有睡意了再上床,早上醒了就起床,不能醒了还赖在床上。这种方法叫做“睡眠限制”,也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方法,属于非药物治疗的范畴。通过这样的方法,减少患者在床上的空躺时间,没有睡意坚决不上床,不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

  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徐女士基本可以做到,上床十五分钟以内就顺利入睡,虽然不像以前一样整天躺在床上,但睡眠质量提高了,起床后神清气爽,可以出去和朋友聚聚,也能操持家里的家务,不再每天病怏怏的,她感觉,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很多失眠不吃药也能治好

  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

  现在,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说起失眠的治疗方法,很多人想到的是吃安眠药。其实,除了吃药,治疗失眠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中医针灸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关键要先找到造成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单纯的睡眠问题,即没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光光就是睡不着,尤其是每天卧床时间很长,但真正睡眠时间很少,或者对睡眠很重视,睡前会进行泡脚、喝牛奶等仪式性行为,上床却依然很难入睡,睡眠限制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当然,想知道睡眠限制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医院,请睡眠方面的专家进行详细评估,现在也有一些睡眠APP,比如“好睡眠”,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详细的睡眠评估,还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睡眠限制的方法。   

来源浙江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yfzl/15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