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了。
作为编辑,读书是工作,往往是在大样上完成的,这一年大概每人都读了十多本大样,有的甚至更多。看同行们新书的频率倒不见得多,而且常年看稿盯电脑,视力下降得厉害。但总有一些枕边书值得岁末盘点的。
回顾是为了记录,也是鞭策自己继续努力策划读者喜爱的好书。
周婷婷推荐
《汪曾祺小说全编》
汪曾祺
大自然的规律,冬天万物凋敝。
木心却说“冬天爱少女”,人心躁动。
天气也应景,这个冬天不太冷。
说到推荐书单,前几天还跟小伙伴说我推荐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今天早上吃咸鸭蛋的时候就变了。情啊爱啊的,放在心里自己喜欢就好了。说到底啊,我也是善变的。
不过在吃上,我算忠诚。
大学是玉米精,也喜欢山东杂粮饼,喜欢吃米线只喝汤吃青菜,捞干配料,留下小半碗白花花的主食米线僵在那里。工作后,毛病也没改,吃推荐的番茄鸡蛋米粉加小黄鱼也是,汤喝尽了,菜捞干了,黄鱼啃完了,留下一小半碗白花花的米粉僵在那里。也有例外,饿的时候米线米粉也会吃完。
我是个无趣的人,小伙伴推荐的炒南瓜、酱鱼、咸鸭蛋、千层饼、红豆粥,喜欢上就会常拿,以后菜色基本不会大变,很奇怪啊,南瓜用炒、鱼酱腌,在昆明时候的我,肯定不会轻易尝试,就算是亲妈做的。喜欢上就会不动脑子看见就拿,多方便,说到底啊,我也是懒。
早上吃咸鸭蛋配千层饼、红豆粥的时候,脑子里忽然闪过汪曾祺说咸鸭蛋的吃法,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早上运气好,吃的那个咸鸭蛋刚好有红油冒出,不过没有“吱”的一声。
不得不承认,汪曾祺是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作的。
冬天,排队等糖炒栗子出锅的时候想到他对栗子的描写:冬天把栗子丢到在通红的炭火里烤,砰一声,蹦出个裂开壳的,抓出,在手里来回倒,吹气使冷,剥壳入口,是雪天的乐事。诶,这个可爱的吃货老头儿,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啊。看他的文字,就像在写自己的童年。现在的栗子啊,不像那时候“火中取栗”,不用来回倒吹气使冷,十几块钱买一纸袋子,吃着吃着就凉了。说到底,贪吃家乡食品,是在咀嚼童年啊。
爱他小说中的絮絮叨叨,爱他文章结尾的闲笔,这个老头儿实在是太迷人了。
他的文字让人读着舒服,读着自然。
汪曾祺说他最爱逛菜市场:“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和一个我喜欢的女孩子一样,她说,菜市场是最接地气的地方,想了解一座城市的精髓,就必须去当地的菜市场。到青岛游玩的时候,我们没有逛到外贸店,而是去了操持一口浓厚青岛话的菜市场看鲜活大虾大馒头。小时候,也老被叫着跟老妈去菜场,那儿不仅卖菜的人精,买菜的老妈妈们也厉害啊,思绪如飞、口舌如电,前天什么价昨天什么价街头什么价街尾什么价娓娓道来,一分一厘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在那,人也活得通透,立马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有时候,也会想要回到《请回答》里大家一起住巷子的时候,街头街尾大人一声“回家吃饭”就悻悻归家。这样的念想,我只在读他的文字中闪过。
读汪曾祺的文字,鲜活的描述中总让人产生尝试的冲动,萌发生活的乐趣,这个被打成“右派”的文人,曾经遭过多少罪,各中辛酸苦辣,只有自知。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我没有具体推荐他的哪本书,他的文章都可以读,不过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推出他的全集,可以期待一下。
赵洁推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于尔克?舒比格
推荐理由:孩子才是天生的哲学家
金句摘抄:
1.“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
2.“月亮刚开始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好。真的要发光吗?白天的时候,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的时候,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实在无法决定,所以它只好反反覆覆,一下变圆,一下又变缺。于是它学会的是不断的变化。”
3.“对火来说简单的事情,对于风来说却未必;对鱼来说简单的事情,对鸟来说却未必;对树根来说简单的事情,对树枝也未必。”
——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会做梦的人,心灵也是一个五彩的盒子。读这本书,就像睡在童话世界里做一个美丽斑斓的梦,上天入地,天马行空,胡言乱语、匪夷所思……或许孩子才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时常在你怀中咿咿呀呀,童言稚语不成逻辑,却时时迸发哲思与沧桑。
是他们用澄澈的眼睛带着你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原来许多事是成人想得太复杂。正如该书扉页所写:在现实生活和幻想之间的大门是敞开的。每个孩子、年轻和年长的人都可以走进去,去体验……世界可以在你我不断地阅读和朗读中被重新发现。人类、动物、天空和地球,以及人们所谈及不到的一切……
作者于尔克?舒比格,年生于瑞士。他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当过包装工、伐木工、园艺工人,也曾做过编辑和出版家。现定居苏黎世,职业是心理治疗师,同时写书。
俩木推荐
《心理罪》
雷米
“与魔鬼作战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魔鬼。如果你长时间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
不同于以往的侦探小说,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具有非凡破案能力的警察或侦探,《心理罪》则是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写一位普通的师范大学新生方木,机缘巧合之下,凭借自己在犯罪心理画像上惊人的天赋,在各大连环凶杀案件中,探寻善恶真相后,涅槃重生的故事。在情节展开的同时,将案件的破译与方木的内心惨痛的经历两条线索相互编织,从而制造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其实,你跟我是一样的。”这是一句书中经常出现的话。它伴随着主人公方木每一个难眠的深夜,每一个自我挣扎的时刻。大学那场惨痛的经历,成为他内心久久不散的阴霾,以至于他长时间不能解脱,选择了一种类似逃避的生活方式。
然而,不管他如何地逃避命运,命运总是难以逃避的。好似冥冥中安排好的一样,一起又一起的神秘凶杀案接踵而来,方木他不得不撕开自己永远不愿面对的伤疤,与身份诡秘的魔鬼缠斗,一次又一次被迫地进行画像分析,一次又一次地与犯罪分子建立联系,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融入”犯罪现场。每一次,都在迷失自我的灵魂,都在挣扎与解脱、正义与邪恶之间存活。
当真相揭晓,一切尘埃落定时,方木走出了深渊,回归了平静的生活,这可能是小说最好的结局了。
翁旭琪推荐
《人人都有妄想症》
弗兰?克劳斯
作为一个天马行空的90后,这类书真的只是人生哲学,因为下面有一本很吸引我的书,这才是90后的日常,但是妄想就是这么美妙的东西,谁都不知道有同一个妄想的人是90、80、70还是60后。
毕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妄想。
这本书是整理书单的时候看到的,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一看封面和简介,注定是我今年的枕边读物。啊,今年马上就过了。
Whatever,《人人都有妄想症》——弗兰?克劳斯,百度的简介就已经很迷人了:
这里有脑洞大开的奇怪妄想,和你内心深处可怕又有趣的秘密。
美国漫画家弗兰?克劳斯,把不可告人的妄想,画成“DeepDarkFears”系列漫画,成为了各大社交网络上最奇怪又最受欢迎的主题。而他选择了其中个最迷人的妄想,结集成这本书,立刻成为纽约时报年畅销书。
翻了几页试读,漫画里将人们内心深处所恐惧的、担心的事情用漫画展示出来,在现实世界和脑海中幻想出的“最糟情况”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空间,发现我从来不是一个人!
是的,你也不是一个人!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会发现,你不是唯一一个成天自己吓自己的人;但反过来你会发现要害怕的事情更多了......
——LizPrince/漫画家
弗兰?克劳斯在现实中的你和“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状况”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你会发现在那里有很多你的同类。好的方面是,很多他们担心的事情你还没有担心,但是坏的方面是,你会开始担心更多事情......
——RebeccaSugar/卡通频道的开拓者,《史蒂文的宇宙》创始人
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韩湘景主编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初看这书是因为猎奇,而自己也一直好奇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兴致勃勃地买了这本书。这个世界,真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吗?什么是正常人,什么是神经病人,什么又是天才?是谁来界定的?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书中,我看到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一群和我们有着不同世界观的人,假如只看他们的谈话,我或许会觉得这是和世人所谓天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对话,他们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被接受的就是天才,被抛弃的就是疯子。就如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角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他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是精神病中被发掘的天才。且不说精神病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是社会为了保证自己的稳定运行而采取的对不容于大众世界观的人的管制,如果换一个角度和标准,我可能只是一个智商偏低的精神病患者。
◆◆◆◆
HAPPYNEWYEAR
更多红旗出版社精彩资讯详见旗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