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
服务群众
在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有一个普通村医,被附近群众亲切称为“健康守护神”,这名村医叫刘国忠,今年65岁,在穴子仓村行医47年,诊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
提起老刘,全乡的群众都啧啧称赞。几十年来,老刘给村民看病、接诊,村民只要一个电话,他就紧急出动,村里医院,挂哪个主治医生的号,是否该出院都请他来做参谋。
不忘初心
医德高尚
老刘在农村土生土长,把每一位前来求诊的村民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让他们“少花钱,看好病”。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只要有乡亲敲门或打电话,老刘都会立即出诊,有时一个晚上要出诊两三次。有一次,寒冬的深夜12点左右,穴子仓村宁百锁老人因为突发心脏病,儿女们敲开了老刘医生的门,老刘二话没说,立刻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往宁百锁老人家。由于当时通讯还不发达,路也不太好,市里的“”一时无法到达。老刘对老人进行紧急施救后,一直守到天亮,又帮助宁百锁老人的儿女把医院。同村的王小来老人患上严重的肺气肿,从60岁一直到86岁寿终正寝。老刘随叫随到,为老人诊治了26年。弥留之际,老人拉着老刘的手,久久不肯放下。至今,老人的儿女逢年过节都来看望老刘。
在老刘的诊所里,有两本“良心账”和数不清的患者欠条。“有些急诊患者来了,我治不了,医院。遇上患者家属没带够钱的,我就替他们垫上。40多年来,流水账目已近万元。这些欠款百分之七八十都还了,有些乡亲没能力还,一百元以下的帐我从不张嘴讨要,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老刘说。
心系百姓
救死扶伤
老刘还记录整理了份健康档案,这些档案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档案上详细记录着全体村民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就诊和用药情况。一些档案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变色。“给人看病,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些档案为患者就诊和早日康复提供了帮助,也为我积累了行医经验。有了这些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对症下药,穴子仓村名村民的健康状况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俺的脑海中”老刘说出了建立档案的初衷。
“穴子仓村共有村民名,65岁以上老人人,高血压管理患者59人,糖尿病管理患者22人,0——6岁儿童47人,预防接种对象63人,孕产妇18人,重症精神病管理患者5人......”问起老刘服务的穴子仓村公共卫生基本情况,老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简直就是一台活电脑。
老刘表示,自己有两个“大愿望”:一是培养接班人,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为村民服务渐渐力不从心;二是继续坚持为村民服务,当好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