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冬至,冬雨绵绵,一个约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妈妈强医院诊室。男孩子看到医生就情绪激动,大声呼喊:“我要回家,我不是精神病!”孩子的母亲语气也很强硬,“你必须治疗,不是神经病能天天上网不回家吗?”
听妈妈描述,她姓丁,孩子也再跟着姓丁。儿子出生没多久,她就与丈夫分手,出于愧疚,从小尽量去满足他,生活上尽量用好的,读书也替他联系了长沙一所好的私立初中。但最近一年,老师经常打电话反映,儿子在学校难以与同学相处,易起争执,晚上不睡觉,上课不听讲。在校期间,孩子多次被要求心理咨询,甚至被建议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家人只能帮其休学接回家中。可是孩子情绪仍不稳定,威胁妈妈,不满足其要求就哭泣,嘶吼,易烦躁,非常逆反,容易怨恨他人,认为所有人都针对他,自己活的太痛苦。前段时间外出上网连续两天不回家,回家后被继父、姑父惩罚更是情绪激动,威胁出走。
男孩也觉得委屈,自述从小在农村姨婆家长大,后来被妈妈接到城里,却很不喜欢现在这个家,不喜欢继父,但是不讨厌弟弟,认为弟弟可以跟自己一起生活。从小家里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舍不得花钱,都存起来给妈妈买大房子。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不是自己的。丁某边说边哭,情绪激动,他说:“其实不喜欢上网。”
专家分析:
这个来访的案例其实很多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的增高,二胎政策的开放,贫富差距等等诸多因素,似乎现在的孩子更脆弱,更捉摸不透?这个来访的孩子就向他的母亲提出要求:继父不能跟我们一起生活,弟弟可以,妈妈的财产要签字保证是我的,并要求医生做证。当然,妈妈不能一味的顺从,也需要给孩子必要的安全感。这些都需要技巧,需要信任关系。母亲担心是不是“网瘾”的问题并不重要。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同时也为个体成年后出现应对能力缺陷埋下了种子。早期的三角(父亲、母亲和孩子)关系经历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的主要来源。三角关系中的习得经验决定了儿童将如何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例如,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小孩强烈地感到自己被遗弃了,那么他会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除非新的学习能够代替这一早期经验。儿童在早期的三角关系中发展了自身的应激处理机制。个体在成年时期经历的大多数应激模式都可以在襁褓时期找到根源。
寻求治疗的大多数个体和家庭在三角关系方面功能不良。所以治疗不单是个体成长,也是这个家庭的成长。在家庭治疗中,治疗目标是将每个家庭成员独立成长的需求和家庭系统的整体统一起来。而第二个目标就是教每个家庭成员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强化和提高他们的应对技能。上述这个案例非常适合家庭治疗,个体本身也可以配合沙盘游戏治疗,在游戏中成长。
相信配合系统的家庭治疗和沙盘游戏治疗,来访者和家人都能有很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