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心理学院EDP中心作为北师大心理学院的项目窗口平台,汇聚订制培训、应用心理专硕MAP、学院动态等信息,致力为组织、个人与家庭拨开迷雾,助力发展,以臻完美。
“文化犹如空气和水,无处不在。‘有文化的’精神科不会作茧自缚,能够破茧而出;‘有文化的’精神科医生不会画地为牢,能够更好地做全面、人道的助人者。”
----赵旭东
草长莺飞、阳光和煦的春季,本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季节,可是临床医学资料表明,每年的3~5月份,精神病复发率极高,约占全年复发率的70%以上,特别是在油菜花飘香的4月份达到高峰。故在我国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这可能与春季的气候变化无常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至26~30℃,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的精神容易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极易激怒;当气温下降至5℃以下、天气阴沉时,人会陷入不知所措、沮丧或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坐卧不安等。这是气象因素剧烈变化对正常人产生的影响。精神病患者对这些气象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易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1亿人,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超万。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数字呈现增长趋势。然而,由于缺乏一套规范、连续的治疗和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散落民间”,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鉴于此,当前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我们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技术做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改造,是我国心理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化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具有可交流性,同时也有各自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个体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在某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成长的个体,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都会打上独特的文化烙印。
本届华人应用心理学大会请来了赵旭东老师就“文化与心理治疗”做一场专题演讲,届时赵老师会同大家就如何对心理治疗做适合我国文化的改造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赵旭东老师于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兼任上海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浦东精神卫生中心(筹)院长;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暨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委、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名誉主席,世界精神病学协会都市精神卫生分会常务理事。
赵老师指出“每个人都受到生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具有个人的独特‘文化背景’。精神科医生尤其应该反省自己如何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德国精神病学家、哲学家卡尔·雅斯培尔斯在《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中提出,精神病理学需要两种心理学,一种是“解释的心理学”,一种是“理解的心理学”。解释的心理学(psychologyofexpl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