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相关医院

6月28日下午专场精彩报告

一、《阴道助产》—周云清

周云清:福建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福建省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委员,泉州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围产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妇产科专业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在妇科肿瘤、卵巢良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及成就,对不孕症病人及妇科内分泌方向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

经阴道助产是处理第二产程的重要技术。助产器械包括:负压吸引器、产钳。阴道助产的指征有:(1)产妇指征:第二产程延长、产妇衰竭、药物引起的痛觉缺失、软产道阻力导致胎头不下降;产妇疾病需要缩短第二产程;大出血;(2)母-胎相对指征:相对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枕后或枕横位)、先露异常(面先露);(3)胎儿指征:胎儿受损需要在第二产程立即分娩以及不可靠的胎心率图像。

器械助产的先决条件:胎头已衔接,最好是低位(S+3);胎儿顶先露;宫口已开全,胎膜已破;无头盆不称;如果进展仍不顺利,愿意放弃助产;胎头吸引器只用于大于34周的胎儿。

助产术分类:(1)出口产钳(吸引器):胎头骨性部分达到盆底,宫缩间歇可于阴道口看到头皮,旋转45°;(2)低位产钳(吸引器):胎头骨性部分达到或低于+2水平,旋转45°、≥45°;(3)中位产钳(吸引器):胎头衔接,骨性部分+2水平以上。

关于器械的选择,产钳快速、可用于先露异常且可实施旋转;而胎吸器应用简单、可自动顺应产道轴、胎头受力小、宫颈和阴道撕裂少、胎头位置不明确时也能应用;胎吸器的缺点为比产钳需要时间长、易头皮损伤、易头皮充血、轻度新生儿黄疸和视网膜出血发生率增多,FDA提示其致命并发症为帽状腱膜下血肿,颅内出血。

胎吸器助产操作要点为:A—Ask请求帮助、Address与产妇谈话、Anesthesia麻醉;B—Blandder排空膀胱;C—Cervix宫口开全;D—Ditermine确定胎位及塑性肩难产;E—Equipment准备器械;F—Fontanel摸清卤门;G—Gental轻柔牵引;H—Halt宫缩间期暂停牵引、放松负压;I—Incision会阴侧切;J—Jaw可及胎儿颌骨。

产钳助产操作要点为:A—Ask请求帮助、Address与产妇谈话、Anesthesia麻醉;B—Blandder排空膀胱;C—Cervix宫口开全;D—Ditermine确定胎位及塑性肩难产;E—Equipment准备器械;F—Forcepsready产钳准备;G—Gental轻柔牵引,轴牵引由下至外,呈J形+外合力作用;H—Handle垂直上抬手柄,随骨盆轴呈J形走向;I—Incision考虑侧切;J—Jaw可及下颌时撤除器械。

10%-15%的阴道分娩需用手术助产,从事母婴保健的人员,都应该了解助产器械和操作技术。

二、《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新概念》—曾华彬

曾华彬:泉州医学高等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泉州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泉州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在妇科肿瘤、妇科内窥镜及产科危急重症抢救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表国家级、省级杂志科研论文近20篇,曾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年3月被授予泉州市卫生战线巾帼标兵光荣称号。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产后出血四大原因: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休克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产后出血救治要素:一到位:失血量评估要到位,目测法对失血量的估计明显低于实际出血量;二重视:重视高危产妇,重视团队协作三个正确:正确按摩子宫,正确使用药物,正确选择手术:宫腔填塞、子宫填塞球囊导管、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髂内动脉、背带式缝合术(B-Lynch缝合)、方块式缝合术(Cho缝合术)、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Hwu缝合术)、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切除。

目前临床上仍普遍认为:产科休克的液体复苏,建立静脉通道后应尽早、尽快、大量补液,充分恢复患者的有效血容量,使血压恢复至正常,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和氧供。尽管医护人员在产科出血的院前期为救治孕产妇竭尽全力,但效果却不如人意,不少孕产妇最终仍死于休克的并发症如DIC、MODS等。

年Leppanliemi和MaMalho提出了延迟复苏(限制性输液复苏)的慨念: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即刻复苏,而主张在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液体维持机体基本需要,使血压维持在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值,以保证心、脑、肾、肺、肝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液供应,而在达到手术室彻底止血后,再进行大量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以适当的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比不复苏或积极复苏能够明显地减少实验动物的再出血量和死亡率。

目前国内外尚无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否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相关系统研究。基于孕产妇血容量高、血液高凝、对失血的耐受性比正常成人强等生理特性,产科失血性休克直接引用限制性输液的理论是否适宜尚不得知。南方医院余艳红教授的系列研究:初步证实,限制性输液治疗孕兔失血性休克是可行的。

复苏液体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的体内分布也明显不同。晶体液可补充细胞外液及组织间液,在较快时间内提升血压,在血管内维持时间短、留存量少,是最常用的复苏液体之一,输入晶体液后仅25%存留于血管内。大量输注等张液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细胞和组织的水肿,导致肺间质和脑水肿,扩容效果没有胶体液好。目前认为,仅用于补充细胞外液,而不作为容量治疗的单一液体。胶体溶液比晶体液扩容效果更快、更持久,维持血容量稳定的效果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晶体液;胶体液以明胶类为主,不影响凝血系统,不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蓄积,输入剂量有限制。晶体溶液、人工胶体溶液都不含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天然胶体中库存全血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大都被破坏。中等度(ml)以下失血的治疗,临床上输血输液不存在问题,但严重失血(ml)时,大量输入不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溶液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TransfusionProtocol,MTP)指在大量输血时,把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按照事先制订好的比例进行投递的预案或程序。产科大量输血方案(MTP)止血复苏的基本内容包括:(1)恢复血管的闭合性;(2)控制性低血压复苏;(3)减少晶体液的输入,避免稀释性凝血病和腹腔间隙综合征;(4)确定需大量输血或启动MTP时,不用等待检查结果,直接输注凝血成分如FFP、Plt、Fb或冷沉淀;(5)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比例,1:1:1(U)。只有在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的基础上,氧债被偿还,组织内酸中毒被纠正,需氧代谢恢复时,休克的复苏才算完全。复苏终极目标应该包括以下指标的纠正和恢复:乳酸(BL)、碱缺失(BD)、胃黏膜内pH(pHi)、氧债异常情况。

三、《新产程标准与围存活期分娩解读》—卢昆林

卢昆林:解放军第医院妇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妇产科专业,在妇科微创手术方医院前列,率先开展了腹腔镜各种妇科微创手术。同时,率先在福建省开展了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在妇科肿瘤及妇科微创手术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在妇科微创手术方面(阴式系列手术)在省内享有盛誉。兼任江西医学院教授,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南京军区妇产科专业组及福建省妇产科专业组委员,福建省微创学会委员,泉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有专家学者认为:产程图的使用对临床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产程图可能限制了临床实践,减少了助产士的自主权,限制了她们因人而异地治疗每个产妇的灵活性。产程停滞或产程延长的判断具有一定主观性,而单纯以产程停滞作为手术指征,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剖宫产率。很多学者因此提出既往的分娩曲线与程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重新评价。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年发表了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共识指出,潜伏期延长(初产妇>20h,经产妇>14h)并不作为剖宫产指征;破膜后且至少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12~18h,方可诊断引产失败;在除外头盆不称及可疑胎儿窘迫的前提下,缓慢但仍然有进展(包括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的评估)的第一产程不作为剖宫产指征。

新标准中,以宫口扩张px作为活跃期的标志,当破膜且宫口扩张≥px后如宫缩正常,而宫口停止扩张≥4h可诊断活跃期停滞;如宫缩欠佳,宫口停止扩张≥6h可诊断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停滞可作为剖宫产的指征。新标准未提及活跃期延长。

第二产程延长的诊断标准:对于初产妇,如行硬脊膜外阻滞,第二产程超过4h产程无进展(包括胎头下降、旋转)可诊断第二产程延长,如无硬脊膜外阻滞,第二产程超过3h,产程无进展可诊断;对于经产妇,如行硬脊膜外阻滞,第二产程超过3h产程无进展(包括胎头下降、旋转)可诊断第二产程延长,如无硬脊膜外阻滞,第二产程超过2h无进展则可以诊断。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和助产士进行的阴道助产是安全的,鼓励对阴道助产技术进行培训。当胎头下降异常时,在考虑阴道助产或剖宫产之前,应对胎方位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手转胎头到合适的胎方位。

围存活期分娩是指发生在20周至25+6周的分娩。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新生儿的存活率由0上升到50%。这一阶段的胎儿处于可存活边缘,因此在治疗与干预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对预计发生围存活期分娩的孕妇实施产科干预应适当包括二方面:一是延长妊娠时间。二是改善新生儿预后。具体措施:(1)宫缩抑制剂;(2)宫颈环扎术;(3)产前糖皮质激素应用;(4)产前硫酸镁应用;(5)分娩过程中预防性使用抗B族链球菌,一级针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抗生素。由于围存活期通常较紧急,因此,纪要特别指出,应提早告知病情并和家属谈话,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产后还应当对新生儿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以改善围存活期分娩的婴儿预后。

四、《新生儿母源性疾病》—庄婉珠

庄婉珠:福建医科医院新生儿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福建省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第二层次优秀拔尖人才,泉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泉州市儿科学会副会长;主持《新生儿HIE综合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研究》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农村常见儿科疾病用药必读》。

新生儿母源性疾病是指各类原发于母亲的机体异常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疾病,不包括遗传信息传递所致出生缺陷。典型疾病包括母源性糖尿病综合症(MDS)、胎儿酒精综合症(FAS)、母源性苯丙酮尿症(MPKU)等。其病因起源为母病罹子或母子共罹。需较早针对高危新生儿采取防治措施,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膜早破以减少相应母源性疾病的出现。常见母源性新生儿疾病有:产前出血母亲新生儿(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膜早破新生儿、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妊娠期感染新生儿。

胎盘早剥新生儿临床特点为早产、窒息、失血及凝血相关问题。胎膜早破会导致早产、感染、难产、胎盘早剥及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合并RDS患儿病情重、进展快,需要及早使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足量外源性PS替代以及机械通气治疗。

妊娠期感染病菌有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病(LM)。母体GBS定植、母体绒毛膜羊膜炎是感染的高危因素。母体GBS定植若未行任何干预,约50~65%新生儿因上行性传播导致黏膜和皮肤GBS定植,有外耳部、咽喉部、脐断端和肛门直肠,约98%新生儿生后表现良好,1~2%发生侵袭性感染。新生儿GBS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败血症,败血症占25-40%、肺炎占35-55%、脑膜炎占5-10%。

早期识别GBS感染需进展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果分别在生后8~24h和24h后分别监测CRP阴性,则其阴性预测值为99.7%,基本可以排除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脑脊液是抗原检测唯一可靠标本,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胸片检查其中50%不易与NRDS和湿肺鉴别。一般疗法,在美国,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包括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临床症状和药敏试验提示有效时,可单独选用青霉素,一般败血症7~10天,脑膜炎2周,伴有脑脓肿或脑室炎者疗程延长至3~4周,骨髓炎或者心内膜炎者疗程4~6周。

GBS-EOD需行产时抗生素预防(IAP),但目前GBS的IAP尚不能预防所有GBS-EOD发生,需要新生儿感染的快速检测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在安全有效的GBS疫苗审批上市前,普遍筛查方案和IAP仍然是预防GBS-EOD的最佳方案。

五、《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陈丽光

陈丽光:福建医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福建省妇产科学会常务委员、围产医学会常务委员,泉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和泉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泉州市卫生局中级、副高评委会专业组组长,泉州市卫生局中级、副高评委会会员。擅长妇科肿瘤、宫颈病变、妇科内分泌、妇科腹腔镜、女性不孕症、高危妊娠。

目前认为产后抑郁障碍(PPD或PND)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段的抑郁症(MDD),有时也包括延续到产后或在产后复发的MDD。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PPD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PPD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既往精神疾病史、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失调对某些产妇发生PPD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产后雌二醇及孕酮的迅速撤离是某些易感产妇发生PPD和产后心绪不良的原因。

PPD主要临床表现有: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和躯体症状群三方面。核心症状群包括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心理症状包括焦虑、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等。躯体症状群包括睡眠障碍、食欲及体质量下降、性欲下降、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

临床上推荐对PPD的诊断采用两步法:第一步为量表筛查,可由经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及产科医护人员完成;第二步采用临床定式检查或精神科会诊,做出符合相应诊断标准的临床诊断,应由精神科医生完成。

当前治疗PPD的三种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已有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综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的任何一种治疗。全病程治疗原则:PPD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推荐6~8周)、巩固期(至少4~6个月)和维持期(首次发作6~8个月,2次发作至少2~3年,发作3次及以上则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三期。

轻度抑郁发作可以首选单一心理治疗,但产妇必须被监测和反复评估,如果症状无改善,就必须要考虑药物治疗;中度以上的抑郁发作应该进行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并建议请精神科会诊;若为重度抑郁发作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自杀及伤害婴儿的想法及行为时,务医院。坚持以产妇安全为前提原则:对PPD患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产妇的安全。如果症状严重或非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迄今为止,美国FDA和我国CFDA均未正式批准任何一种精神药物可以用于哺乳期。所有的精神科药物均会渗入乳汁,婴儿通过母乳接触药物后对发育的远期影响尚不清楚。

抗抑郁药种类繁多,以下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类抗抑郁药。(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6种。对于哺乳期妇女,多属于慎用。(2)其它抗抑郁药:除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及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属慎用外,其他药物目前的研究资料不足,不建议服用。

已有的证据显示,对于某些PPD患者,心理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而且推荐心理治疗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成为PPD患者治疗方案的一部分。疗效最肯定的心理治疗方法为人际心理治疗(IPT)及认知行为治疗(CBT)。

最常用的物理疗法为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大量的临床证据证实,MECT的有效率可高达70%~90%。在某些PPD患者,如具有强烈自杀及伤害婴儿倾向时可作为首选治疗。其他如运动疗法、光疗、音乐治疗、饮食疗法等也被用来辅助PPD的治疗。与药物及心理治疗相比,这些治疗的可行性及可及性更好。产后访视的工作内容归纳有心理咨询、营养指导、卫生指导、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技术等。产后访视一般安排在产后1~10d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PPD的预防、识别、转诊及干预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可以采取讲座、文字、电视、网络等多种方法及形式对大众、产妇及其家属、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PPD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白殿疯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xgyy/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