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如鱼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猪肝、鸡肉、花生等食物,以满足春季因人体代谢旺盛而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有效预防“春困”,这是因为“春困”与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有关,而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可中和体内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
春补原则:以平补、清补、食补为宜,对特殊人群则行药补,如莲心、山药、百合、扁豆和红枣等食品,最好制成药粥,以驱除疲劳,增强肌体的精力。
春季有了良好的休息睡眠,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和补充,进一步促使机能承受紧张度能力的增加,减少白天的困倦。睡懒觉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引起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懒。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春捂”应下厚上薄15℃为分界点支招专家: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春节过后,天气渐渐开始转温,人们脱下了厚厚的冬季,迎接温暖春季的到来。医院耳鼻喉科看到,因为天气转变而感冒、鼻炎复发的患者,在此做中药熏蒸的人络绎不绝。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徐艳提醒,“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颈、脚等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徐艳医师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夏养阳,冬春交际,天气喜怒无常,春天是阳气最虚的季节,此时,感冒、过敏、关节炎等疾病也特别容易找上门。这时学会正确的“春捂”,也就是“捂住”阳气,帮你把疾病挡在外面。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春季挡住疾病,才能为这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15℃是“春捂”的分界点,气温低于15℃要注意多穿衣,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个7天,小孩子、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要捂14天,注意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就要开始捂,除此之外,春季早晚都要增加衣物。“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是因人而异的,徐艳还说,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觉“捂”出一点毛汗就比较合适了。最后,还要记住两句话,时尚男女穿衣“下厚上薄”。徐艳医师说,春季一到,爱美的人们就开始着春装,不注意春捂,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即使穿得少,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下厚上薄”。宝宝护好“前心后背”,当人体的四肢暖和时,身子也就是暖和的,因此最好给孩子做个“贴心”的小棉坎肩,护心护背,也不影响孩子户外运动。一到春季就郁闷自我调节很重要支招专家:
医院(医院)国家级心理治疗师、精神病学主治医师级心理治疗师、精神病学主治医师
春节过后,不少市民经过长假后却无法进入工作状态,甚至于出现“厌工”情绪,有的还出现无端的烦燥、焦虑等。这些不良的情绪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医院(医院)国家级心理治疗师、精神病学主治医师张荣飞说,春季易出现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市民要学会自我调节。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外出游玩,精神上处于愉悦状态,也比平时相对亢奋,饮食上摄入热量较多、胃肠负荷较平时增大,生物钟也较平时有所紊乱,休息时间不规律。节日过后,生活和工作逐渐恢复常态,各种工作、学习计划和任务都下来,人的精神压力增大,部分人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状况。除以上因素外,因节后气温回升,气压降低,人体内分泌和代谢明显变化,造成机体内环境改变,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青春期、月经期、产后等激素变化较大,易引起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躁狂等,也容易出现失眠、紧张、心悸、胸闷、胃肠道不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状况。春季里四类人应特别注意:1、原有精神病正在服药的患者,家属因过节等原因,对患者疏于监管、未督促其规则服药或未及时带患者复诊,加之春季人体代谢加快,药物排泄加快,药物浓度降低,病情易于复发;2、老年人,由于过完春节后,孩子们纷纷离开老人开始工作,部分空巢老人也会出现一些心理或情绪方面的问题;3、学生,特别是高三备战高考的学生,因节后返校,学习压力增大,易出现厌学情绪或罹患各种心理障碍;4、上班族,因节后工作、学习和生活恢复常态,易出现春困、拖延、厌工等适应不良的情况。张荣飞建议市民,应该尽快从假期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适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身,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多外出活动和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必要时进行放松训练等。经自我调节仍改善不佳的市民也可至遵义医院(遵义医专附院)心理门诊进行“心理体检”,获得专业的个体化心理辅导方案。
周刊记者丁有娟
责任编辑汤漫漫
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是哪家白癜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