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深呼吸。
拿起画笔。
用线条和颜色去占领眼前的白纸。
自由自在。
去TM的绘画技巧。
OK,开始!
……
大部分人会停顿在此刻,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或如何表达。
因为,你的内心不自由。
你已经很难再返回那种无拘束、孩子似的表达方式了。
或者你会说:“开玩笑!有这种艺术吗?”
14亿告诉你,有的。
2▲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和荷兰两国联合策划的“年中荷原生艺术交流展”首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这是一次独特的画展——幅画作来自中荷两国共36位精神障碍患者。
▲这些作者有的患有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有的患有癫痫、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还有的已经康复并融入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是在观展途中,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龙翔聆听一位原生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这是中荷两国首次联合展出精神障碍患者和康复者的画作,也是精神病患者画作以“艺术品”之名,首次进入两国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的中方学术主持郭海平与他发掘的一位原生艺术家自豪相拥:“她来我这学习之前很胆小,连照相机都怕,现在通过绘画不断展现自己的另一面,胆子也大了,现在怎么照都不怕了!”
3也许你会说:精神障碍患者的作品能称得上艺术吗?举办画展是不是一次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
14亿告诉你,精神障碍患者中有很多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对颜色、线条有着天然的感觉。
比如荷兰画家梵高,他就是精神障碍患者。
主办方为14亿提供了本次画展的部分作品,不妨看一看。
▲此次中荷两国精神病人画作汇聚南京,正式拉开两国“梵·高们”的第一次对话和交流。
▲他们的艺术被称为“原生艺术”。原生艺术完全不同于常见的主流艺术,以不讲究技法、无经验、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创作为灵魂,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精神病患者、自学者等自发创作的艺术都可以纳入原生艺术行列。其中,精神病患者自发创作的艺术,是原生艺术最主要的创作人群。
▲20世纪40年代,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通过挖掘精神病人的艺术提出了原生艺术理念。在中国,本次展览的中方学术主持郭海平,曾多次进入精神病院发现、挖掘艺术家,已有10年时间。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副总编兼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和勇认为,内心的自由是当代人难以企及的渴望,绘画艺术充斥着服务性的歌功颂德,和无病呻吟、悲天悯人的肤浅表达。原生艺术的真诚,能让现今发烧的绘画降降体温。
▲作为本次展览荷方学术主持,荷兰精神博物馆馆长翰思·罗杰称:“中荷展打破了主流艺术博物馆的惯例,原生艺术为博物馆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推动世界以多极化的观点来探索艺术。”
▲据悉,中荷展的荷方展览地冬宫博物馆是荷兰三大主流博物馆之一。年初,荷兰冬宫博物馆专辟出原生艺术馆,由荷兰皇后马克西玛剪彩开幕。
▲14亿君认为,判断国家与社会是否进步,可以将其对残疾人的态度作为参照。残疾人不仅要获得救助和康复,还要获得融入社会的机会。艺术正是其融入社会的途径之一。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健全人与残疾人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让残疾人有尊严地融入社会,这也是原生艺术的重要功能。
▲主办方告诉14亿,今年11月,这些作品将移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冬宫博物馆展出。
摄影:白帆
文字编辑:老顾
原生艺术画作影印件由主办方提供。
—END—
14亿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14亿种影像,14亿种悲欢
益先生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