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生理期就是指发育成熟的女性每个月都有一次月经,也就是月经期。一般的女孩3天到7天左右,这期间从女孩的子宫通过阴道排出一定的血液,这些血液是很干净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女性月经病的中医论治。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为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在更年期的过程中月经停止来潮,称绝经。绝经一般发生于45~55岁之间,部分妇女在此期间因性激素减少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如在更年期前因病切除或破坏卵巢,或卵巢功能早衰,以致提前绝经,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头晕耳鸣,情绪激动,烘热出汗,血压波动等症状和体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是肿瘤好发时期,所以要重视更年期妇女的健康卫生保健。
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理是: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机体老化的变化,使神经血管功能不稳定,从而产生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认为是以肾虚为根本病理:七七天癸将竭,肾气衰竭,冲任功能衰落紊乱,肾中阴阳失衡,机体衰弱,出现绝经前后诸证。
1、根据本病发生在更年期,断经前后出现一系列与绝经有关的征候,如潮热,出汗,烦躁,头晕耳鸣或月经失调等自主神经(植物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的征候群进行诊断。血内分泌检查表现为FSH升高,LH不变或升高。妇科检查及B超提示生殖器已趋萎缩。
2、如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须作妇科检查、B超或血内分泌检查、CA―,CEA等,必要时作诊断性刮宫,以排除生殖器病变等。
3、更年期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血管功能不稳定,如潮热出汗,激动烦躁等。晚期表现为生殖器萎缩,心血管系统变化,如胆固醇、甘油三脂和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升高、抗动脉硬化脂蛋白降低等变化,还有骨骼疏松等。以上可通过妇科检查名超及血生化检查而作诊断。
根据临床出现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型:
1、肾阴不足绝经前后烘热出汗,心烦不安,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口干便结,月经失调。舌干红,脉细弱。
2、肾虚肝旺绝经前后烘热出汗,急躁易怒,头痛头晕,腰酸耳鸣,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月经失调。苔黄,舌干红少津,脉细弦。
3、肾虚肝郁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或先或后,或淋漓不净,烘热出汗,抑郁多虑,善于猜疑,经前有时乳胀,腰酸头胀。苔薄,舌红,脉细弦。
4、肾阳衰弱绝经前后畏寒肢冷,面色皖白,精神萎靡,腰酸膝冷,性欲淡漠,纳少。月经量少,色淡。苔薄,舌淡,脉沉细无力。
5、脾肾阳虚绝经前后腰酸畏寒,面色皖白,纳少便溏,面肢肿胀,月经量少色淡。苔薄,脉沉细弱。
6、肾阴肾阳两虚绝经前后腰酸乏力,烘热出汗,继而畏寒肢冷,月经量中或少,淋漓不净。苔薄,舌尖红,脉沉细弱。
1、更年期是肾中阴阳衰竭,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为肿瘤好发时期,应加强体格检查,参加妇科普查,及早发现妇科肿瘤,早期治疗。
2、避免过度疲劳,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饮食以清淡而有营养为主,增加水果及蔬菜食谱。
3、更年期因肾气虚弱,肾的主骨髓功能减退,导致低钙或缺钙,故平时多服含钙的食物,如贝壳类、虾类食物,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钙片或雌激素类制剂。
4、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情绪变化较大,尤其是容易急躁发怒或抑郁猜疑,故医务人员或家庭成员要同情患者,给予精神安慰和思想开导等心理疗法,有助疾病恢复。
5、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改善,但体力仍虚弱,于秋冬季节可服膏方调理,以增强脏腑功能,平衡肾中阴阳,可以防止症状复发。
经前乳胀
每逢经前或经行前后乳房胀痛,经后消失,常伴月经失调或乳腺症。以青春期或育龄期妇女多见。本病治疗预后较好,但要与乳房病变鉴别。经前乳胀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本病与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有关。实者因七情郁结,肝失疏泄,乳络阻滞而致乳胀。虚者素体肾虚或精亏,经血下注则肝肾营血益亏,乳络失养而致。
1、根据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进行诊断。
2、与乳房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乳腺癌、乳腺病进行鉴别诊断,可作乳房触诊万超,铝靶X线摄片、CT、或核磁共振及血CA等检查项目。
1、肝郁气滞经前乳房胀痛,乳头触痛,胸胁胀痛,经行不畅。苔薄,脉弦。
2、肾虚肝郁经行或经后乳房作胀,但乳房松软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苔薄,脉细弦。
3、肝肾阴虚经行或经后乳胀,腰酸膝软,两目干涩,口干烦热。舌红,脉细数。
1、遇经行乳胀者要仔细询问病史,乳胀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并作乳房触诊,检查有无乳房结块,结块大小、软硬度、活动性,有否高低不平,乳头是否有乳汁或血性分泌物,并作涂片检查,淋巴结有否浸润。用B超、CT或核磁共振、查血CA―、PRL等进行鉴别检查。这对病的预后极为重要,故要鉴别之。
2、乳房与肝的关系密切,情绪抑郁可加重本病,故应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促使疾病痊愈。
3、经行乳胀常伴月经失调或不孕,治疗时需同时加调经药,待乳胀消失,月经正常就有受孕机会。
闭经
闭经是妇科疾病常见症状。凡妇女年满18岁或第二性征发育成熟2年以上仍无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问经;若曾已有规则月经来潮,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致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此外还有因生殖道闭锁而致闭经的称为假性或隐性闭经。青春期前、哺乳期、妊娠期或绝经后的闭经,属生理性闭经。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性、卵巢性、垂体和下丘脑性闭经。中医文献中有“闭经”、“不月”和“月事不来”等记载。中医和西医都称“闭经”。本病治疗难度较高,属难治之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希恩(席汉)综合征、人流手术后等都可导致闭经。另有溢乳闭经、肥胖性闭经、厌食性闭经、结核性闭经和药物性闭经等。
本病的病因病理比较复杂,可分虚、实两种。虚者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
1、肝肾不足由于禀赋不足、房劳多产、久病等伤肾而致精血不足,无血可下。
2、气血虚弱劳伤心脾或大病、久病失血等以致冲任大虚,无血可下。
3、阴虚血燥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阴虚血燥或精亏阴竭而致虚劳闭经。
4、气滞血瘀七情内伤,气血瘀滞或经、产受寒,寒凝血脉而致闭经。
5、痰湿阻滞肥胖痰湿阻络而致闭经。
西医根据发病解剖部位不同,分为:
1、子宫性闭经病因在子宫,如子宫内膜损伤及黏连、子宫内膜炎、子宫发育不全或缺如、子宫切除术等。
2、卵巢性闭经闭经的原因在于卵巢,卵巢性激素水平低落,子宫内膜无周期性变化而致闭经。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缺如、卵巢功能早衰、卵巢切除或卵巢肿瘤等。
3、垂体性闭经病变在垂体。垂体前叶的器质性病变(如垂体肿瘤),或功能失调(如垂体缺血、炎症、放射、手术、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等)导致闭经。
4、丘脑下闭经最常见的一类闭经,由于丘脑下功能失调影响垂体,进而影响卵巢而引起闭经。引起丘脑闭经原因有环境改变、神经性厌食、营养不良症、药物抑制、闭经溢乳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其他内分泌功能异常等。
1、月经停止6个月者即可诊断闭经,根据病史可进一步诊断原发性闭经或继发性闭经。
2、闭经原因的诊断是较复杂,常用诊断方法有:①询问病史:如经、带、胎、产史、服药史,精神因素、各种疾病等;②体格检查:全身和盆腔检查;③辅助检查:孕酮试验、雌激素试验、卵巢功能和垂体功能检查等。
3、闭经应与早孕鉴别尿妊娠试验、妇科检查和B超可协助诊断。
1、肝肾不足闭经或由经少渐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红,脉细弱。
2、气血虚弱闭经,头晕目花,神疲气短,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数。
3、阴虚血燥闭经,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低热盗汗,或咳嗽吐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闭经,抑郁烦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紫,脉弦。
5、痰湿阻滞闭经,肥胖多痰,胸胁满闷,倦怠浮肿,带多黏腻。苔白腻,脉滑。
1、月经过少或月经后期都可发展为闭经,积极治愈月经过少或后期,可以减少闭经的发病率。
2、明确闭经的病因和部位,对治疗闭经的效果与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下丘脑性闭经,由精神因素、环境改变、营养不良等引起,药物治疗预后较佳。又如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子宫性闭经,子宫内膜已被破坏,恢复月经的可能性较少。又如用孕激素试验阳性的(用黄体酮后能转经),预后较好。
3、闭经伴不孕者因家庭、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精神抑郁,临床检查与化验无明显异常,对这些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精神安慰和鼓励,一旦大脑皮质抑制解除,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而受孕。也有领养一个小孩后,患者很快怀孕,这是常见的典型例子。
4、中医文献中有终生不来月经而受孕者,称为“暗经”的,对此需要谨慎,用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
5、目前服用减肥药的妇女为数不少,有部分妇女由此而闭经,也有因肥胖而节食,导致厌食而闭经,还有多次人流手术而闭经,以上闭经都是可以预防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防止其不良反应。
6、对顽固性闭经单用中药或西药效果不佳者可采用中西药结合周期治疗,待起效后逐渐减少西药剂量,最终中医治疗。
痛经
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或胀痛,伴恶心呕吐,影响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之分。
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者称原发性痛经,常由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等引起。若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引起的,则为继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将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临床以实证多见,为妇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原发性痛经以青春期及未婚者多见,继发性痛经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严重痛经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昏厥,一般只要经血下行通畅,腹痛即可缓解或消失,痛止后患者感觉全身乏力。本病西医也称为痛经。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阻络和气血虚弱。
1、气滞血瘀经期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而瘀滞,不通则痛。
2、寒湿凝滞经期饮冷冒寒,经血凝滞胞宫而致。
3、湿热阻络湿热之邪滞留胞宫、胞脉,阻碍气血运行而致。
4、气血虚弱久病大病失血伤气,气血运行迟缓,胞宫失养而致。
5、膜样痛经内膜挟瘀阻滞胞宫,经血阻滞,不通则痛。
1、每逢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一般经前一天或经行的第一、第二天腹痛较剧烈,当经行通畅后,腹痛便渐渐缓解,甚至消失。
2、初潮即开始痛经的称原发性痛经;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称继发性痛经;行经时由内膜排出而引起剧烈腹痛的称膜样痛经。
3、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子宫过度收缩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原发性痛经的剧烈腹痛及其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等都与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4、痛经剧烈者应与宫外孕、盆腔肿瘤破裂、急性阑尾炎等鉴别。可作尿或血妊娠试验、妇科检查和B超作鉴别。
1、气滞: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经色暗红,经前乳胀,胸膺掣痛。苔薄,脉细。
2、寒凝:经行下腹冷痛,喜用热敷,经少不畅,色暗有块,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多,色紫红,质稠秽臭,身热口普,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数。
4、血虚:经行或经后下腹隐痛,喜用手按于腹部,经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目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5、膜样痛经:经少不畅,色暗红,下腹剧痛拒按,直至血块或内膜片排出则痛势减轻。舌暗,脉弦。
1、特别要引起重视和警惕的是育龄期妇女月经期伴腹痛,不能一概诊断痛经,要先要弄清腹痛的原因,有几种可能性:与痛经有关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宫腔黏连等。与痛经无关的疾病,但需要鉴别的,如宫外孕、盆腔肿瘤破裂、急性阑尾炎、肠黏连、急性肠炎等。故应仔细询问病史、妇科检查万超、尿妊娠试验、血常规等必要的化验检查项目,慎防耽误诊断和治疗。
2、痛经的中医治疗,在经期腹痛时,应以理气和血止痛为主,要使经血下行畅通,注意不用或少用炭类止血药,因炭类止血药有收敛止血,使经血凝滞下行不通,有加重痛经可能。经净后可辨证调治,或用中成药,或服汤药,酌情而定。
3、经期或经前恣饮冷食或感受风寒、淋而涉水都可能引起痛经,故经前或经期应避免冷饮,衣服要保暖,避免淋雨或游泳,可以预防痛经和防止痛经病情严重发展。
4、不论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病经,经血下行不畅者,都可能导致经血倒流到盆腔,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故经期除了注意饮食和起居外,必须认真接受治疗,促使经血下行通畅。如发现子宫后倾后屈明显的,应作膝胸卧位:即身体俯卧式,两膝屈曲成90”直角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属月经病。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常伴体重增加。本病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者可发展为闭经,发生于更年期者则往往进入绝经。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或人流手术后宫腔黏连或大失血后等疾病。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素体虚弱,大病、久病、失血或饮食劳倦伤脾,或房劳伤肾,而使血海亏虚,经量减少;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壅滞,经脉阻滞,血行不畅,经血减少。
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为本病的诊断要点,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2、有些药物可引起月经过少,如避孕药、治疗精神病药、抗肿瘤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类药物(如他莫昔芬、丹哪唑、内美通等),此外雷公藤片、溴隐亭等药也会引起月经减少,临诊时应详细询问有关病史。
3、多次人工流产手术或手术粗暴,损伤子宫基底层内膜或宫腔黏连,都会引起月经过少,故也需询问人流手术情况。产后大出血有时先表现月经过少,继而闭经。
4、无排卵型功血单纯月经过少的情况比较少见,有时是无排卵闭经的先兆。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见月经过少,常伴月经后期,体重增加,继而闻经。卵巢早衰者也是先表现月经过少,继而闭经。
5、月经过少伴月经后期者首先应排除流产或宫外孕,尿、血妊娠试验和B超都可予以鉴别。
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上疾病,下列内容可供参考:
(1)仔细询问病史:以往月经史,有否停经史、生育史,有否人流手术史,有否慢性病或服影响月经的药物史,有否妇科疾病史等。
(2)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有无特殊异常情况,如果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双侧卵巢稍增大;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一侧或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与子宫黏连,子宫体固定后倾、子宫峡部可扪及结节。
(3)盆腔B超(或阴道B超):对诊断流产、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黏连等有参考价值(详见各病诊断)。
(4)血内分泌检查:检查项目如T、PRL、FSH、LH、E2、P等,对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无排卵功血等有参考价值惨见有关章节)。如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可影响血内分泌报告结果。
本病临床分血虚、肾虚、血瘀和痰湿四型。
1、血虚: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舌质淡,脉细。
2、肾虚:经少色淡,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脉沉细无力。
3、血瘀:经少色紫,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暗,脉涩。
4、痰湿:月经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
1、引起月经过少的因素很多,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检查分析病案,正确辨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闭经。
2、作内分泌激素检查时必须停服合内分泌激素药物3个月,至少1个月以上。在分析报告时应问清末次月经日期及抽血日期,然后按其抽血处于月经哪一期,对照该期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分析。
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早衰等病表现月经过少要予以重视,如果单纯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中西药同时治疗。
4、月经过少伴月经后期者要与流产或宫外孕鉴别,不可疏忽,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