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上,由于醉酒打架致外伤的患者特别多,于是上级大夫在讲抗生素的应用时,反复强调饮酒的病人不能给开头孢类抗生素,说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引发致死性过敏性休克,当时只是记下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经过一番整理与学习,现将其具体机制整理如下,在门/急诊的初学医生应尤其注意。
头孢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目前已经历经四代,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均有效,但是,临床上在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时,除了众所周知的需要做皮试外,还需特别注意病人是否有饮酒史,并嘱咐其在用药期间直至停药后一周内,不得饮酒,以避免严重的双硫仑反应。
首先来看看酒精进入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乙醇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具有毒性作用的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橼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
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它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致使机体内的乙醛无法转化为乙酸而引起乙醛蓄积,引发一系列的不适,也称戒酒硫样反应。
那为何饮酒病人服用头孢类抗生素也会引起双硫伦样反应呢,因为头孢类抗生素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在中性溶液中水解成甲基四氮唑硫醇,然后甲基四氮唑硫醇以硫酮式重排形成与双硫仑分子结构类似的分子,可与辅酶I竞争乙醛脱氢酶活性中心,阻止乙醛继续氧化,最终引起乙醇蓄积,引发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烦躁、低血压、心悸、频死感,严重者会发生呼吸困难、言语混乱、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休克等一系列可致死亡的临床症状,症状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不止头孢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奥硝唑等亦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也会引发同样的症状。
急救: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予以抢救,注意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地塞米松、抗组胺药物,保肝药物以及相应的补液及维生素的应用等,严重者应予以心电监护,休克患者同时给予升压药及扩容治疗,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血管活性药物。意识障碍者同时给予纳洛酮解毒治疗。除此之外,积极抢救的同时,医患沟通也必不可少,应向患者及家属以通俗的语言告知双硫仑反应的原因及其危害,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能预防潜在的医患矛盾保护自身。
总结
在临床上尤其是门急诊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别忘了还有硝基咪唑类抗生素)的时候,应注意询问有无饮酒史,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7日内(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需4-5日才能恢复)不应饮酒或使用酒精擦浴。在遇到类似症状时应懂得及时辨别并积极予以抢救。
附:醉酒的几种死法:
对于我们临床工作者,多数人一生中都接触过“酒”。急性医院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是气候寒冷地区,且就诊时间多为深夜或凌晨。作为一位急诊医生,处理急性酒精过量或中毒这些常见问题时,需认识到喝酒是可以死人的;喝酒一般是死不了人的,如发生意外死亡,极少数的患者是真正“醉”死的,而大多数都是有其它原因的。1误吸误吸是醉酒患者发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饮酒者胃内往往存有大量的食物,呕吐时胃内容物容易进入气道,导致患者窒息及诱发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脏停搏。故在急诊工作中,常发现一些来院前已经死亡的醉酒病例,在心肺复苏时,常从气管内吸出大量呕吐物,多数是由于误吸所致。因此,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防止误吸的发生,是“重中之重”。因此,醉酒患者一定不能仰卧位;头一定要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并根据情况,进行插胃管洗胃,进行胃排空措施,后者的目的也是防止发生误吸。另外,判断胃内容物多少,还可根据正位胸部X线平片,如胃泡消失,常提示患者胃处于充盈状态。2双硫仑样反应头孢哌酮属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主要通过胆道排泄;因此肾功能损害者,可用常用量,有肝功能损害者或胆道梗阻者,也可用常用量,因此时肾脏排泄可增加,代偿胆道排泄减少。本品毒性低微,易耐受。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注意的是应用头孢哌酮期间饮酒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在应用头孢哌酮期间直至用药后5天内饮酒皆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因此在用药期间和停药5d内患者不能饮酒、口服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含酒精的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和氢化可地松;在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如静脉用硝酸甘油或氢化可地松,也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很容易误诊为药物过敏。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无法降解,蓄积在体内,造成乙醛中毒现象,又称双硫醒反应。患者出现面部潮红、诉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心跳、气急、心率加速、血压降低以及嗜睡幻觉等,严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惊厥及死亡。在临床上,双硫仑样反应很容易误诊为药物过敏或心脏病发作。因此,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询问近期用药病史[2]。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有:①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等。以头孢哌酮的双硫仑样反应报告最多,最敏感。②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③其它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另外,鲜切花保鲜时,在插花的水中常加入酒精,人接触后也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或特异质反应,这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如有患者在用药后吃酒芯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有学者还指出,当患者使用N—甲基硫代四唑基团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即使用乙醇消毒皮肤或擦洗降温,少量乙醇进入血循环,也可发生此类反应。尤其是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所以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此类药物时,尽量不用乙醇消毒,而用聚维酮碘消毒。3急性胰腺炎饮酒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后者可产生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脏骤停。因此,酒精中毒患者应常规查血清淀粉酶。在西方国家,酒精中毒是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有1/2-2/3的急性胰腺炎与酒精中毒有关。急性酒精性胰腺炎发作后若不戒酒,也有能完全恢复者。据国外统计,在酗酒中约0.9%-9.5%发生临床型胰腺炎,有17%—45%在病理上有胰腺炎证据。国内酒精性胰腺炎较少见,可能与饮酒量少,习惯慢酌和酒菜同进有关。酒精可能通过以下数条途径引起急性胰腺炎:(1)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或直接毒害作用;(2)十二指肠内压升高,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3)Oddi氏括约肌痉挛,乳头炎,水肿,导致胰管内压升高;(4)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5)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亢进等。4低体温由于酒精可造成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且减少判断力或导致迟缓;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中,易造成低体温。后者可使机体出现高凝血症、高血糖症和心律失常,造成患者的意外死亡。有统计表明,在某些乡村地区,90%以上低温引起的死亡与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关。因此,处理急性酒精中毒时,无论在院外,还是在急诊科,保温是必要的措施。全身性冷伤亦称凉僵、属冻结性冷伤。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寒冷环境引起的体内热量大量丧失,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正常中心体温无法维持。由于体温过低,最后意识丧失、昏迷.发生冻僵,重者冻亡。严重低温(体温低于30℃)可以引起脑血流及氧需求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由于脑功能明显受抑,低温患者可出现类似临床死亡的表现。但是,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因低温造成的冻结性冷伤,即完全“冻僵”而死亡的并不多见,由于其体温散失较快,往往是先于完全“冻僵”之前,就可出现心律失常而死亡。如果患者出现低体温,应该把体温缓慢地提高到正常水平(每小时提高≤0.6℃)。较迅速地复温往往可引起不可逆性低血压。在温暖的房间里,利用毛毯或其他较高级的绝缘物质可以达到保温之目的。要治疗成功,必须对病人进行细心监护以及对常见并发症有预见能力。5横纹肌溶解饮酒患者常昏睡很长时间,如肢体不活动,长时间压迫部位,也会出现肌肉的缺血坏死,后者可导致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当肢体解除压迫时,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性肌病(alcoholicmyopathy),肌肉溶解释放出来的大量坏死物质入血,会造成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发生猝死。其中大量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常造成肾功能衰竭(acultrenalfailure),病死率较高。因此,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一定要定期翻身,防止肢体长时间受压。急性酒精中毒性肌病多为长期酗酒者在一次大量饮酒后发生,主要类型有:(1)伴有横纹肌溶解的急性酒精性肌病;(2)急性酒精性肌病伴有低钙血症;(3)急性酒精中毒性肌病伴低钾血症。其发病机制不清,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乙醛降低糖酵解酶活性,抑制糖类的代谢;②酒精及代谢产物乙醛对肌细胞有毒性作用使线粒体受到毒性损害,线粒体功能紊乱;或阻止肌红蛋白的激酶,阻止低血钠、低血磷、低血钙和低血镁等代谢异常以及癫痫发作、震颤、谵妄和高热等均可增加躯体活动和肌细胞代谢,导致肌细胞损伤;癫痫发作和肢体受压则可诱发横纹肌溶解。病理表现为肌肉坏死,有或无炎症反应肌纤维再生,Ⅰ型脑组织缺血甚至引起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纤维蛋白自发溶解时间明显延长。大量饮酒还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增加,该物质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和脑血管收缩剂。因此,酒精中毒可通过多种因素使患者的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和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下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引起脑水肿。②大量饮酒中毒后,酒后常深睡或昏迷,身体处于多种异常姿势和体位,引起颅外血管的压迫,导致脑循环供血进一步障碍。7心脏急症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此点无需赘述。在急诊工作中,酒精中毒患者需做一份心电图,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的患者,昏睡的饮酒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隐匿的,可以无任何症状[4]。另外,急性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脏损害。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部分病例存在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学改变的,且急性酒精对心脏损害程度与中毒的时间和程度呈正比。8脑出血某患者因深度酒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在数小时给予相应的积极治疗,但是患者仍然处于昏迷状态,此时医生才怀疑是否同时存在其它问题,后颅脑CT显示脑出血。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引起脑出血,占总死亡率的1.3%。9甲醇中毒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略有乙醇味的液体,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造成中毒的原因多是饮用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或用其勾兑成的“散装白酒”。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甲醇对人体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眼部损伤及细胞代谢中的重要辅酶,使丙酮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转酮酶发挥作用,使丙酮酸脱羧转化成乙酰辅酶A,将无氧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使α-酮戊二酸转化成丁二酸,后者也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环节。硫胺或焦磷酸硫胺素缺乏使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进行不能生成靠Korsakoff精神病。病因治疗最为重要,慢性酒中毒患者胃肠吸收不良,B族硫胺素)所致。伴意识障碍的慢性酒中毒、营养不良、低血糖和肝病等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前应通过非肠道补充维生素B1,防止诱发韦尼克脑病慢性酒中毒所致的韦尼克脑病患者可伴镁缺乏,在依赖硫胺素代谢的几个生化过程中镁是辅助因子,镁缺乏可降低硫胺素的作用使硫胺素缺乏的病情恶化故应补镁。12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smoticdemyelinationsyndrome,ODS),也称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osmoticmyelinolysissyndrome,OMS),是一种少见的急性非炎性中枢脱髓鞘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慢性低钠血症时脑细胞已经适应了一种低渗状态,此时一旦给予迅速补钠,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造成脑组织脱水而继发脱髓鞘。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是比较肯定的病因,约占39%。而年后低钠血症的过快纠正成为第二大病因,约占21.5%。Silver等提出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与有机渗透物密切相关,低钠时不仅有电解质的改变,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牛磺酸、甘氨酸)和糖(如肌醇)等有机渗透物也发生改变,快速纠正低钠使细胞内电解质很快恢复,但无法很快纠正丢失的有机渗透物,导致细胞受损和脱髓鞘。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发现,快速纠正低钠血症后,有机渗透物恢复最慢的脑区域是髓鞘脱失最严重的。酒精中毒及营养不良的患者一般都缺乏有机渗透物,他们便处在一个细胞皱缩的高危环境中,当血钠降低时临近血管的灰质更容易遭到损伤,使脑桥尤易被从血管中渗出的髓鞘毒性物质所损害。13醉酒后意外酒驾引起的车祸是急诊科外伤病人的“祸首”,外科患者占急诊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以往外科患者多是酒驾引起的车祸伤者。曾有报道某人因喝酒喝过多,点着祭祀的纸钱后就醉得不省人事,火苗窜到自己身上也没有发觉,葬身自家坟地。醉酒后摔到出现颅脑硬膜外出血,主动脉夹层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