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相关医院

精神分析入门三十

白癜风免费活动 http://m.39.net/pf/a_5777828.html

期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培训课在年1月7日开课了,欢迎喜欢心理学,愿意学习,有考证需求的朋友们前来听课!

临床经验诉我们,防御机制很少单一使用,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使用。但在综合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或两个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简短的事例中,可以了解到孩子之所以压抑其敌意情绪是因为母亲常对他说:“如果你欺侮小弟弟(或小妹妹),我就不喜欢你了。”他也回答说:“我不恨小弟弟(或小妹妹),我也无需害怕你不喜欢我。”“我不恨弟妹”一语提示有压抑的情绪。事实上,孩子与其母亲的谈话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即使所讲的话本身并不全面,但所讲的话必然与真正发生的事情相关联。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话不只是压抑,反向形成也是孩子所采用的防御机制的一部分。通过反向形成,孩子才有效地说出了“我不恨他,我爱他”的话。“我爱他”这话从何而来?这是孩子动用了内部的防御机制而发生了情感的转移,即把原来憎恨的对象转而违心地说成是爱的对象。事实上母亲们不但说:“你不要恨小弟弟(或小妹妹)”,而且表白得非常清楚的是“你必须爱小弟弟(或小妹妹)。”所以,孩子的“爱弟(妹)”是害怕失去母爱的一种合乎逻辑的违心的表达。然而,分析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两岁大的孩子“爱弟(妹)”通常是以一种十分特殊而有意义的形式来表达的。他常常模仿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对付弟妹,换句话说,就是潜意识地向母亲认同。

  由此,使得我们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即认同的过程可能是反向形成的一部分,或必要的序幕。我们还会想到,防御机制可能不止两种类型。即一种是基本的不能再分小的类型,另一种是可以再分小的类型。这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安娜?弗洛伊德(年)在她的名为《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这一经典著作中提出,压抑是防御机制的基础。其他的所有机制若不是去强化压抑,就是在压抑失败以后而起作用的。安娜?弗洛伊德通过对防御机制的一般特性和发展基础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即由最原始的防御机制开始,发展到防御机制的先驱形式,再一步一步地发展到最后即较高阶段的防御。

  回过来再说,关于压抑是一种防御机制,其它所有的机制都不过对其起辅助作用的看法,我们还难以作出最后的结论。困难在于我们不能把握住它的特点并对其过程加以描述。我们只知道压抑的结果是对某些事情的遗忘,这就是它不能进入意识。诚然,其它的每一种防御机制都是为了阻止某些事物进入意识。然而,是否就可以认为压抑是所有防御机制的专有名词?我们这样说恐怕还为时过早。

  让我们继续阐述防御机制的有关条目。隔离(isolation)—词,在精神分析文献中表述了两种不尽相同的防御机制,虽然在病人身上两者都具有强迫性神经症的症状。弗洛伊德最初把它定名为情感隔离,但把它叫做情感压抑或情绪压抑更为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与欲望相联系的幻想,或者过去经历的关键性记忆已经进入意识之中,但那些痛苦的情绪则不能转化为意识。这种病人通常会尽力去抑制各种过于强烈的感情。情感压抑的过程常常表现为痛苦的或恐惧的情绪被排斥于意识之外,而以快乐原则的利益取而代之。对这些不幸的人而言,这种情况太过分了,以至于他们始终都没有察觉这种情绪的存在。

  隔离的另一个含义十分少见。弗洛伊德在他的《焦虑问题》(年)一文中是作为强迫症的病理心理学来进行讨论的。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被隔离的思想与先前的那些思想隔离开,继之以短暂的心理空白期。对于这些在心理上剥夺了任何联系的被隔离的思想,自我竭力限制它再度进入意识。这种思想,是作为“不可接触”的思想来对待的。

  如前所述,隔离的两种形式都以强迫症状为特点。另一种与这种症状有关的防御机制是“抵消作用”(undoing)。这是一种动作,其目的是抵消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来自个体潜意识想象中的欲望,具有性或敌意的内容。例如,一个敌视兄弟姐妹或双亲的孩子会产生焦虑并会有以下的行为。他先打他愤怒的目标,继而又吻了他们。他的第二个行为是为了抵消第一个行为。不难发现,这类行为在较大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儿童及成人的许多仪式行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解释。也就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去抵消自我以为是危险的那些本我冲动。有时仪式的含义是明显的,就像上面所举的那样,尽管病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但,抵消机制的含义通常不容易被觉察。这是因为在进入意识以前它已经被歪曲或伪装。我们能够讲的是,整个抵消观念是神奇的,而且可以推测它是起源于儿童的早期。此时神奇的观念在精神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

  另一个重要的防御机制,安娜?弗洛伊德(年)称之谓“否认”(denial)。它是借助于随心所欲的幻想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的外界现实加以否定。例如,一个小男孩非常怕他的父亲,他可能会说他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并获得了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他还会系上象征冠军的皮带在房子里走来走去。这就是小孩子否认他比父亲矮小、软弱的例子。这样,那些真实的事实就被否认了,而由能够满足孩子在身体上超过他父亲的欲望所产生的幻想和行为所取代。

  “否认”这个词也被人用来描述内部体验的态度。上述例子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内心害怕的不认同。此处,使用“否认”这个词是很不情愿的。因为它与压制(suppression)的概念非常相似。“否认”的原意是对外界某些印象的阻抑。如果不把这些外界的印象从意识中否认掉,就会引起注意,并造成痛苦。

  在对防御问题的讨论中,“否认”这个词的使用有时会造成某些混乱。这是由于某些事物之被否认,就像阻止某事进入意识的防御机制一样自然。在每一次防御进行时,本我说“是”,自我说“不是”。也就是说,自我常对本我所肯定的东西加以否定。由此推断,安娜·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通过幻想而起作用的否认可发生于每一个防御机制。我们可以说,否认的防御机制与我们一生中的游戏及白日梦紧密相连,所有的娱乐活动都是否认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而使我们避开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担心。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另一个防御机制称为“投射”(projection)。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它事物。这在精神病人身上屡见不鲜。病人将他自己的冲动投射于外,误认为他自己的身体受到旁人的伤害,这样的病人通常被认为患有偏执性精神病。

  应当注意,尽管投射作用在偏执性精神病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精神障碍的正常人的心理上也会发生作用。精神分析的经验表明,很多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愿望或冲动借助于投射机制而外射于他人。这些愿望或冲动则是此人不愿接受的,或者是试图在潜意识中一笔勾销的。人们会潜意识地说:“不是我有这样坏的或危险的欲望,是他。”可是,对这些个体的分析表明,在战争年代我们把犯罪和邪恶的东西投射于敌人,我们对于陌生人、外国人或与自己肤色不同的人的偏见,以及许多迷信和宗教观念,都是我们自己的欲望与冲动部分地或全部地潜意识投射的结果。

声明: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联系宋老师王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xgyy/12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