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疾病知识

刘渡舟讲伤寒论连载十一辨太阳病脉证并

刘渡舟讲伤寒论连载(十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伤寒下后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生一身尽重难转侧柴胡龙牡用后轻桂苓姜人一两半铅龙牡蛎一样重二大六枣二合夏柴胡四两少阳通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煅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这一条是论述少阳兼有表里三焦俱病的证治。

《伤寒论》有纵有横。大柴胡汤以后,就说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以后,就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桃核承气汤两个要连在一起?这两条排列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先把内容解释一下,然后再说为什么这么排列,排列组合都有逻辑性的。这个病,是”伤寒八九天”,伤寒八九天用了泻下之法了,在治疗过程当中经过泻下。八九日是病程,泻下使邪气内犯于少阳,不但犯于少阳,而且对于正气也有所影响。少阳为枢,价于半表半里,所以少阳的枢机不利,表里也都为之不和,它的症状就比较复杂。

“胸满”,这个”满”念闷(mèn),”胸满烦惊”,”烦惊”以惊为主,所以有的医家说”烦惊”就是惊得厉害,这个人的惊的症状很甚,惊之甚者叫做烦惊,烦就代表一个加重的意思,就像我们身上骨节疼得厉害叫烦疼;也有个别的注家说,烦就是心烦,惊就是惊吓的惊,把它作两个症状来解释。我个人的意思,以惊为主,有烦也好,因为少阳病里也有烦,但是,要突出来这个惊。惊是精神上的一个症状,总是怕惊,惊怖不安。七情变化和五脏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惊是和胆气分不开的,胆有病就要惊,肝有病就好怒。这个人胸又满,精神又惊怖不安,而见于泻下之后,所以这个属于少阳的。

成人看这个病的比较少,只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才有这个病,儿科里这个病是一个常见病,痧痘惊疳,惊就是一种病,惊风。所以小孩一有病,惊吓了,睡觉就不稳了,睡得不踏实了,一会儿醒,一会儿哭,一会儿小腿一哆嗦,尖叫着就醒了,一看就知道惊了。一看印堂青筋,印堂一出青了,就惊了;二看虎口三关,出现了一个青色的纹。

吃点儿什么?小孩不能吃汤药了,来点儿什么琥珀抱龙吧,压压惊,吃了他就好了。惊为什么见青色,因为青色属木,这是肝胆之病,中医就是这样的理论。这是反映少阳之气不利了,因为这个病是少阳病中的关键问题,其他病都只是个影响的问题,所以就把”胸满烦惊”放在第一位了。

“小便不利”,是膀胱的腑气不利了。刚才是少阳的问题,膀胱是太阳的问题。”谵语”,这人还说胡话,是胃有热,这是阳明胃家的问题。膀胱之气不和则小便不利,阳明之气不和则谵语,少阳之气受病则胸满烦惊。三阳之气都不利了,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表里内外之气都受到了影响,就”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这个人浑身沉重,不可以翻身了,来回翻身叫转侧。病在少阳,而它的影响又有太阳的问题,又有阳明的问题,怎么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这个病。

现在就看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药。这个方子,成本的方子里没有黄芩,这是应当有黄芩,所以补充一下子。”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应当有黄芩,有黄芩才是柴胡汤,赵本里有黄芩。它的组方意义不外乎这么几个问题了。一个,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把甘草去掉了,小柴胡汤为什么要去掉甘草?用小柴胡汤要和解少阳的表里错杂之邪,助少阳之枢机,来和解表里,所以还要用小柴胡汤。这个病有三阳的证候,但关键在少阳,还用小柴胡汤,把甘草去掉了,来和解少阳、和解表里,来解这个错杂之邪。小便不利,所以加上桂枝、茯苓。这两味药能够行太阳的气和太阳的津液,就有利小便的作用。

加大黄,因为有谵语,所以泻阳明的里热。泻里热,就是和胃气,胃一不热了,谵语就好了。他还有惊啊,惊得厉害,所以加龙骨、牡蛎、铅丹,有镇惊、镇胆气之怯。

为什么这一条和桃核承气汤互相连接?我个人体会,这些病都有精神上,的问题,桃核承气汤是讲狂,精神如狂,这一条讲惊。狂和惊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了,但是都是一些精神上的问题,这里就有互相鉴别、互相区分的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这一条是胸满,有上下对比的意义;第三点,桃核承气汤是小便自利的,而这一条是小便不利。什么叫辨证?这个辨证啊,往往张仲景就采取互相对比,寒热对比、虚实对比、上下对比,用很多对比的方法,叫你对某一个证的特点有区别、有分类了,这里就有一个辩证的意义在里了。比如表证,有汗者就叫表虚就用桂枝汤,无汗者就叫表实就用麻黄汤。

这个也一样;都是精神病,这个说胡话,而且烦惊;那个是如狂,这个精神是一阵就或是或非,瞪着眼睛握着拳头就像要打人,一会儿就好了。那个就是小肚子急结,这个就是胸满,在上边。那个小便就自利,这个尿尿就不利了,”小便不利”。有没有对比啊?从精神方面,从病位方面,从症状方面都有一些对比的意思。更重要的,一个是在血分有病,热与血结,一个是少阳的气机不利,而是在气分有病,气和血还都是有联系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有铅丹,铝丹是个毒药,现在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了,有的人就改了,就不用铅丹,用生铁落代替。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里面的铅丹用一个纱布把它包起来,用线扎紧了。为什么?铅丹要是放在药汤里,把它和了,把铅喝进去,有的时候要出毛病。所以一定要布包,把它扎好了。这是一个要求。因为有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铅中毒的报道,这里有教训的,这一点儿,要记住了。

第二,剂量不能太大了,这个方用一两半,就是一钱半,所以不能说搞个三钱几钱的,那可不行,小剂量,用个一钱啊就可以了,顶多用一钱五,不能多用。第三,这个药不要连续总吃,连续吃总吃就要铅中毒。另外,这个方子大黄是后下。

这个方子在临床也是被一些医学家们所喜欢使用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效果是很好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医案是很多的,限于时间就不能一一解释了。这个方子临床能治什么病?一个能治癫痫病,再一个能治精神分裂症,再一个能治小孩的舞蹈病。在临床我都治过,确实有效。

我举个例子,就是治小孩的舞蹈病,甘肃张掖党校有个同志的小孩,大概是十一二岁吧,就是舞蹈病,直蹦直跳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这是个老大难的病,听说北京来了医疗队了,北京中医学院的,人家专门让我们过去看,组织上说就给看看吧,我们有三个人,一起会诊就看这个病,就是开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后来有个老师说加上点儿祛痰的药吧,病人确实还有点儿痰,就加上点儿什么胆星啊一些化痰的药。过了两三天,我们就走了,等回北京时又过张掖,这个同志就来向我们感谢,说那孩子已经好多了。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小孩的舞蹈病的确是有效的。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C-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C伤寒发热啬啬寒大渴饮水腹必满自汗而出小便利其病愈解肺被肝肝来乘肺名曰横针刺期门病人安第C条是讲腹部的问题,讲肝和脾胃的关系,第C条讲肝胆和肺的关系。

这两条是说明肝胆和脾、肝胆和肺的关系。一个叫纵,一个叫横。横就不念横(héng),过去苏秦有纵横之说,就念横(hèng),说是这人太横(hèng)了,就是横。木气犯金,叫以小犯上,所以叫横(hèng)。

这个病,是从伤寒发起的,出现肚子胀满、说胡话,”腹满谵语”,是阳明里实、有燥热的表现。脉应该见沉实有力,就是阳明病了,但是这条”寸口脉浮而紧”,寸口就包括寸关尺,”脉浮而紧”就是说弦脉,因为紧有弦象,脉浮而弦,就是脉见弦脉。胃的腹满谵语,出现了少阳肝胆的弦脉。”此肝乘脾也”,这个病就叫肝乘脾,脾也就是包括脾胃。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这是叫木克土,是肝木之邪来乘于脾胃。从这两者的关系来讲,木是能够克土的,咱们讲”邪高痛下”,肝之邪,要往脾胃方面来,从发展规律上来看它有这样一个规律,”名曰纵”。”纵”是放纵,肝放纵它的势力来乘于脾胃,是肝气盛,影响于脾胃的问题。所以,就不要只看到腹满谵语是阳明的,中焦的问题,应当看到肝的影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刺期门,期门是肝的募穴,一刺期门就要泻肝胆之有余,就来解救肝胆对脾胃的影响。这是一个。《伤寒论》有点儿五行学说的,还就是在这两条比较明显,讲生克啊,讲纵横啊。

但是,有很多注家认为有缺文,怕有遗漏,就像不全面。

体会这个意思,就是说伤寒里出现了中焦燥热热实而又见了肝脉的,就是说肝乘脾,肝胆之木盛来乘凌于脾,脾胃里才有热才成实,是肝胆的放纵而加于脾胃的,就要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使它不乘于脾胃,那么病就好了。

第C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这是一个肺的问题,肺合于皮也,”发热,啬啬恶寒”是皮毛上头的邪,也可以说表有邪、肺气受邪。肺还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肺能行治节,通调水道,以利三焦的作用。肺要有病,通调水道而行治节的作用就受到影响,可以小便不利,可以使津液发生凝聚,不能够运化敷布,这样就外有啬啬恶寒之表,内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里的问题。”其腹必满”,大渴欲饮水,肺的治节之令不行,津液不布,同时肝气中焦,脾气也不运化,所以肚子也要发生胀满。总之,既有肺的问题,也有脾的问题。肺病原因和肝气之盛来犯肺、来影响肺是有关系的,所以,叫木邪来侮肺金。金能克木,现在木反来侮金,这个叫以小犯上,其气必横,没有节制了,甚至连它本来畏怕的肺都敢侵犯,所以这个气是很横了。

治疗就是刺期门,以泻肝的横气,使肺气不受肝气影响,肺气利了,外能汗出,内能小便利,”其病欲解”,这个病就好了。全文就是这么个意思。这里应该有脉,上一条有脉,”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这一条没有,所以这一条只能说它的一个大致意思,具体证候可能有所脱落,就不大好系统地理解。

在柴胡证的底下,说了两条肝病的问题,因为我们讲的是胆,小柴胡汤少阳证,肝乘脾,肝乘肺啊,曰纵啊,曰横啊,就是说肝胆是相连的。肝是厥阴病,没到厥阴病怎么就提出了肝了?因为肝胆是相连的,所以在发病的时候有共同点儿,有互相的作用,所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肝病了,不是静止的、局限的,它既能影响脾胃,又能影响到肺,也能够使三焦不利,外边有表邪,内里可以出现饮水,小便不利,说明这么些问题。我们要体会这种精神,具体的症状、临床的脉搏、症状舌苔,那就需要我们作具体分析,光看这个条文是不够的,是不足的。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C下面12个条文都是关于火疗的问题。后汉时期有水疗、火疗,这12条讲由于火疗误治产生的一些坏证。

先从思想上给大家提高认识,我们现在学这个火证有没有用处?张仲景是在后汉时期,当时有用一些火疗,火疗都是为了出汗,为了治疗一些伤寒病,现在我们也没有火疗了。现在没有这个方法了,我们学这个还有啥用,是不是这几条就不用学了。我认为还是要学,不是非要纠偏、救误,学这几条要吸取其中的病理变化。火邪也是个致病因素,一种热邪影响到人体以后,有伤阴的、有伤阳的、有动血的这些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指导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下边从第C条开始,”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是一段。下面再另起一段,”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这一段很有意思,在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眼界,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范围。

“太阳病二日,反躁”,太阳病刚一得,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就躁了,这是不应该的。躁,就是烦躁,太阳病邪在表,邪在表还有躁?我们过去学过了,说是”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著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些咱们都讲过了,”太阳病二日,反躁”,一见躁了,就是阳热有余,邪气就要入里,就倾向于阳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医生这时用火法,用熨背之法,熨背,古时一般都用瓦。汉朝的汉瓦就很讲究,把瓦烧热的时候,用布把它包好,然后贴在皮肤,瓦往外散热比较慢,这样后背为阳啊,这么一熥,这人就要出汗,这叫瓦熨,也叫瓦煨。是用一块瓦还是两块瓦,这个咱们也不知道了,反正是大汗出了,这还是不一般的汗出。汗出就要伤津液,所以就”大热入胃,胃中水竭”,就迫使汗出,下面就说这种汗叫”劫汗”,这种发汗的手段带有一种胁迫性,你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非出不可。大汗一出,胃中就燥,烦躁就有往阳明的倾向性,这样一来就更使大热入胃,胃中水竭了,所以就”躁烦,必发谵语”。这是一个误治,构成了阳明胃家的燥热的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十余日”,经过了十来多天,如果火热之邪逐渐衰退,而胃里的津液,由于十几天饮食将养啊,阴气、津液得以恢复。这样,正气驱邪外出,就”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也是战慄,振慄,振者,战也,浑身战摇,心里发冷叫慄,然后自己大便下利了。为什么?因为火邪不从战汗而解,而从战慄而解,这同样是一个驱邪外出的道路。这一条开阔了一个眼界,病有战汗作解的,也有通过下利把邪气排出体外的。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肠胃之邪从下利这个途径排泄出去。这就给我们增加了知识,邪气作解,要是偏于外的,甚至是半表半里,往往是汗解,战汗而解;如果邪到肠胃,胃里的津液恢复,热邪退却,它也会有振慄、下利作解。这是好的,一下利病就好了,”此为欲解也”。不要认为人家下利,还给用什么补药啊,还有什么治肚子的药,用不着了。这意思,还没完,所以下面又另起一段。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在没有作解的时候,还没振慄、大便自下利,只是上身有汗,下身没有汗,所以”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为什么?因为火迫劫之,阳热之势力偏于上,正气、真正的阳气不能够下达,就成了一个隔绝的病态。所以出汗在上边,头上也可能出点儿汗,脖子上头也能出点儿汗,阳气不能下达了,所以”从腰以下就不得汗”,惟独腰以下不能得汗。阳气不能下达,而被火邪郁积于上,阳气上逆,所以”反呕”。阳气不能下达,在下边就出现”失溲”。失溲,包括大便、小便,我们现在说解大溲、解小溲都是这个溲;失溲,控制不住大便、欲小便,或者足下恶风,脚底下还怕冷。这是指的阳气来说的。

然后就说津液。阳郁于上,津液也不能下达,所以大便要硬结,不言而喻,会有躁烦、谵语;而”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要是硬了就意味着津液不能还于胃中,当小便偏渗,小便多,胃肠燥热得厉害了。阳明病燥热,要逼迫阴液往外出,要丢失津液。丢失津液,一个是叫外渗,”阳明病,法多汗”。就是浑身出汗,或者是腋窝出汗,汗越多,津液就越燥;还有一个是偏渗,就是小便多,小便越多,津液不能还于肠胃,大便又干燥;再一个是下渗,就是大便下利清水,大便拉一些清水,就是不拉屎,燥屎在里出不来。这一系列都是液体向外排泄。如果这时候,”而反不数及不多”,小便也不频数,小便也不多,这种情况就是说津液能够还于胃中,调和肠胃之燥的,这样他就能够下来大便。

“大便已”,能够下来大便一方面意味着津液能够下达,另一个方面是阳气也能够下达,津液和阳气是并行不离的。

津液下达,阳气下达,胃气就下达,这个都是统一的。”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大便下来以后,津液阳气也下达了,阳气也下达了。阳气下达以后,他有一个不适应的问题,以前阳气郁于上,现在阳气往下这一来,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往下一来,这时候头”卓然”,卓然就是不平凡的、不普通的、比较显著的,”头卓然而痛”,头疼一下子。这时候”其人足心必热”,足不恶风了,以前是怕冷怕风,现在足心也变热了,小便不得,或者反呕,或者欲失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为什么?”谷气下流故也”,阳明的谷气能够下流了,不是像以上的那个样子,阳气郁结于上,谷气不能够下流。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指导现在的临床。

我看过一个放羊的病人,是个彪形大汉,那个时候已经很暖和了,他穿着棉袄棉裤。大家看着很怪,个子很高,天这么暖和怎么还穿着一身棉衣?他就叙述他的病情,就是身上总怕冷,到了夏天也得穿着棉衣。医生一看就说虚,虚就补啊,越补身体越虚,不能干体力劳动了,所以后来让他休息了,挺大一个个子叫他放几个小羊。原来方子用附子用到一两,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一看这个人二目炯炯有神,三十多岁,面色黑黑的,也不像虚弱的样子,脉沉而弦,按之有力,小便黄,大便也有点儿不痛快,舌苔是黄苔,心烦起急脾气大。根据这个就判断是个阳郁于内,就开了个大柴胡汤。等到两付药吃完再来,上面的棉袄就脱了,棉裤还穿着。大家说你怎么棉袄脱了,他说我没那么冷了。后来又吃了两三付,棉裤也脱了。这时候阳气通达了出来。所以阳气阻于上、阻于内的现象临床上都是有的。如果只根据现象是怕冷畏寒就用附子,那是不行的。

这一条在病理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C这一条也是火劫发汗,构成了一个火逆的重证,涉及到预后生死的问题。

太阳病中风,风是阳邪,应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这为治疗之顺。医生以火劫发汗,用各种火疗方法劫迫使发汗,这种发汗叫劫汗法,意在言外,汗出的要多。后果是”邪风被火热”,这样的汗是解决不了太阳中风的问题的,风邪又加上火的热,”被”就是加上。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邪风又加上火热之邪,就使人体的血和气流溢,血气运行不正常了,所以叫流溢,”失其常度”,就失了生理上的常度。这说明受火劫后,气血先受伤,气血的运行不正常了。”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风阳和火阳是两个阳,互相熏灼,就要发黄色了。为什么出现黄色,咱们过去不是讲过温病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是相同的,因为高热再加上邪热的熏灼,血的流溢,血液被破坏,所以身上就要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阳盛是指邪说的,内里火热很盛,阳邪伤于阳络,阳络伤就衄,鼻子就出血。”阴虚小便难”,阴是指正气说,阴气虚了,津液少了,所以小便就困难了。”阴阳俱虚竭”,这也是指正气说的,阳和上边阳盛的阳不同,那个是阳邪,这个只是阴阳,只是气血。

阴阳气血津液都虚竭了,不足了,营养身体皮肤肌肉的气血不足了,所以身体就枯燥了,枯燥是个病态,皮肤干枯,甚至肌肉也瘦了。

阳热之邪在上,阳热之邪愈想从汗而解。如果从汗而解,叫做热越,现在热气盛,阴气虚,热越不出去,所以是”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但”有局限的意思,仅是头汗,头上出汗,汗出的界限只到颈部,再往下就没有汗了,都是干燥的。

热邪出不去就在人身体内攻内伐,影响到中焦,伤了脾胃之阴,就腹满,影响到肺就微喘,影响上焦就口干咽烂,影响到肠津液不润,就不大便。不大便久了,这人就要说胡话,谵语,”甚者至哕”,这个病再要加重,都能到了哕。胃热不是光是谵语,哕是呃忒,胃阴虚了,这个人就出现呃忒。火劫的咱们没看见过,那属于温热病的晚期,这个俗语称呃忒温,呃逆声挺大的。这个病还挺厉害得。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个人躁扰了,手足、四体躁扰而不安,这是阳热之邪的反映。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之邪太盛,手足就躁扰不安,而且出现捻衣摸床的动作,精神有一点儿混乱,像下意识,有点儿傻乎乎,捻衣摸床,搓空理线。这不但是一个肢体上的问题,而且精神也不正常了。这就反映阳热之邪太盛了,正气也就是阴分也太虚了,这个病是很危险的。胃为水谷之海,胃气有点儿败了,胃里的津液枯槁,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躁扰到如此程度,精神也昏聩了,预后是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危险,可治不可治,这个要看看它的化源,阴阳的化源,津液的化源。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如果这个人小便还利,没有小便不通、小便困难,说明阴气还未竭,阳气化源还存在,这样是”其人可治”。反过来说,小便不利了,意在言外,这个病就危险了,预后就不良了。

《伤寒论》讲阳气为主,寒邪伤阳,所以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到了三阴经是以扶阳为主的。温病伤阴,到了晚期是以扶阴为主的。这都对,但是《伤寒论》里也讲到亡阴的问题,拿这一条来说,这说的多形象啊。后世温病学家说的搓空理线、捻衣摸床,这些张仲景《伤寒论》里都有。”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先有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底下”腹满微喘,口干咽烂”,一层一层的,说明邪气的发展,邪气对于正气津液的危害,对于气血的危害,最后邪热出不去了,热邪不能够外越,得汗而解,只能头部出汗,周身无汗,齐颈而还,然后就是,”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五脏六腑一层一层的,说明火热之邪伤阴,伤阴动血,描写的很细。

我们学习这一条的时候,不要被火邪给固定了思想,凡是阳热之邪伤了阴分,也包括温热之邪,同样也可以用这个病理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在伤阴这一方面,有些老大夫就提出这么一个见解来,说伤寒如果用了火劫了,是这样的问题;如果温病误用了麻桂,也就是像伤寒用了火劫一样严重。这样《伤寒论》就学活了。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C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擘蜀漆三两,洗去腥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这一条讲伤寒误用火劫而导致惊狂亡阳的证治。

伤寒脉浮,这是表不解,应当用发汗之法,而医生用火疗剧烈发汗,导致亡阳。这个亡阳是指心阳说的,和麻黄汤汗出太多,或者下之后亡肾阳不一样,这是指心阳说的。由于发汗太多,汗是心之液,又加上火邪的逼迫,就亡了心阳,亡当丢失讲,使心阳有所丢失。心属火,心的火是以照耀为意,心为阳中之太阳,一个是它要能动,心主血脉,不动怎么能行;另外心主神志,神是心的灵,也是阳气的反映。古人有水火两个比喻,说火能助物,什么叫助物,比如屋里很暗,点儿个火就能助物,能照耀,火有火光,有光明,能照耀万物;水,水能鉴物,就是说水能像镜子一样,水能鉴物。人的精神,一个精一个神嘛,肾之精和心之神两个要合作,外能助而内能鉴,外面能够照耀,所以说火是外明,水是内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我们每天看很多材料,这都是心神的作用,然后一个一个把它条理化,把它记住,加以反映,这里既有心的作用,也有肾的作用。

这个讲的是心的生理,肾的生理。我在大连看过一个病人,五十多岁了,挺胖,有一天他去厕所大便,大便解完一站起来头就晕了,晕了就跌倒了,后来家里人知道了就把他扶到家里去了。到家里,儿子、老伴、家里人他都不认识了。这个人就等于是个傻子了。这是个什么病,是心肾的精血大亏。后来就用了一些补心、补肾的药,补心就是补神,补肾就是补精,火以助物,水以见物。后来他就好了,也能认识人了。

现在,心阳亡失了,心就不能主神,又加上火邪的扰乱,所以”必惊狂”,就要惊狂。惊狂是精神上的病了,惊而且狂。由于心神惊狂,神气不敛,精神不安,所以”起卧不安”,成无己本叫”起卧”,其他本子都叫”卧起”。考古代文献材料都叫”卧起不安”,栀子豉汤证、栀子厚朴豉汤证也叫卧起不安。由于惊狂了,手足躁扰啊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不是光精神上,身体上也有所反映,能不能睡好觉啊?当然睡不好,这些都可以类推。惊而又狂,卧起不安,四肢躁扰,不寐问题就存在了。

这个病怎么治,这个病是火逆,逆就是不顺,治疗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后世就叫它救逆汤。

这个亡阳和少阴的亡肾阳不同,亡肾阳要用四逆汤,用附子、干姜,这个不能用,因为它这个亡阳是亡心阳,心阳一亡,所以心的神就为之变,神就不安,神不守舍,同时就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症状。这里就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惊狂的发现,是亡阳了,这个要承认,他是亡了心阳了,这个没有争论。争论在方子为什么加蜀漆。桂枝汤去芍药容易理解,”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去芍药就是桂枝甘草汤了,桂枝甘草汤是补心阳的,加姜、枣调和营卫,是治胸满的。这个方子也是一样,因为心阳虚了,用桂枝甘草补心阳,姜枣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是敛神的,镇静安神,使神能守舍。这是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加上蜀漆?蜀漆这个药是祛痰之药,祛痰祛饮,开豁痰饮,治疟疾的,这药还挺有力量,药性接近常山。

常山、蜀漆总是祛痰、祛水、祛饮、治疟疾的,为什么用这味药?有的注家说这是火逆,是散火邪的;有的注家说这还是祛痰祛水的。不外这两种意见。我认为,这个方子加蜀漆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病,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实际有点儿精神分裂症那个样子。心阳一虚,心的正气不足,胸中就容易产生痰水。现在一般说痰迷心窍,杂病里有痰迷心窍,温病里也讲芳香开窍,开心窍。心阳虚了,阴气用事了,那么它就要产生痰水,这个痰水也必然影响心神,所以发生惊狂。这样来认识,这个病亡阳同时夹痰,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个是补心神,一个是镇静安神,一个方面是祛痰的,使痰饮之邪去掉了,不影响心神,这个病就好了。

我治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方,里面有蜀漆水焯,一钱到一钱半,然后有大黄、黄连、远志、菖蒲。这个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带有热性的,带有热痰的,效果很好。吃了这个药以后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有的就吐,有的就泻,有的是上吐下泻,服了它得活动,吐一些痰,泻也泻一些黏黏糊糊的东西,一下子就好了。这个方子还挺管用的。

蜀漆在水里焯一焯,根据身体情况用一钱到一钱半,还是有效果的。吃了以后这人精神就清亮了,有的时候晚上睡不好觉,失眠,有的打人骂人摔东西,吃了它以后就稳当了。所以蜀漆不能光理解为去火邪的,它还是祛痰的药,治疗痰迷心窍,由痰而影响心神的惊狂的,这个药是个好药。

根据陈修园的见解,龙骨和牡蛎这两味药都有化水的作用,也不是完全是收敛药,镇惊安神的药,应该看到它有化水的作用,虽然化水利饮的作用不是太理想,但是这一点儿也应该说出来。如果按照陈修园的观点,龙骨、牡蛎、蜀漆这三味药,龙骨、牡蛎不但镇惊安神,潜敛神气,而且帮助蜀漆祛痰化水,这个意思就更完整了。因此,救逆汤是补心阳,这是补虚的,另外它有镇惊安神,祛痰水的作用,这是一个虚中夹实之证。

这个方子要先煎蜀漆减二升,一定要先煎蜀漆,不要把药拿着就一块儿煎。这里蜀漆是三两,用量比较大,但是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所以三钱蜀漆一回吃一升,也就一次吃一钱。按照现在的煎药法,一付药煮两遍,先吃头一煎,第二煎熬渣,用蜀漆的时候量还要减一减,所以我说用一钱到一钱半。一般用的时候要用水把它焯一焯。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C这一条是讲温病不可用火劫汗。

“形作伤寒”,就是症状的表现象是伤寒,实际上不是伤寒。不是伤寒又像伤寒,这就是伤寒的类证。以往我们讲的都是狭义伤寒,现在他像伤寒,实际上不是。是什么病?比如温病初期,有发热、头痛,甚至是微微恶寒,这些很像伤寒,但是他不是伤寒,是温病。”其脉不弦紧而弱”,伤寒脉是弦紧的,温病之脉相对是弱的,不弦紧脉就是弱,弱是对比之辞。不是伤寒,所以脉就不紧,桂枝二加越婢一汤不也有这样一个提法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这是温病。温病就要按照温病的治法了,甘寒啊,辛凉啊,要照顾阴气。”被火者必谵语”,如果用一些火疗之法治疗,不是按照温病的治法,温热之邪加火疗,火能助阳,都是劫汗,既伤阴又伤阳,必谵语,因为胃中水竭,所以要谵语。

刚才一个同志问我,这个火疗太厉害了,是不是什么病都不能用火疗治了?火疗是物理疗法,什么烧针啊,瓦煨啊,艾灸啊,这些不是不可用。我们说不可用,是指有伤寒或者温病表邪,不要用这个法子发汗了。至于说沉寒痼冷,腰腿寒痛,或者是寒性腹痛下利,用火灸一灸啊,用热东西熨一熨,那还是可以的,不是都错了,所以要区别对待。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C-C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C这两条讲火邪能动血。这两条是相对的:一条是热伤阴络,一条是热伤阳络。热伤阴络,就要清血,大便下血;热伤阳络,”必咽燥唾血”,血要从上边出来。所以火邪伤人动血,有动阴络之血、动阳络之血的不同。

“太阳病,以火熏之”,太阳病是表证,以火熏之,是为了发汗。一熏可以熏出汗,这又有一个情况,”不得汗”,没出汗,阳郁之热就出不来,另外又增加了阳热的势力。

火劫能够叫人发汗,能叫人出挺多的汗。头一条说得不是很清楚吗?”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所以火劫有的是大汗出。但是这一条恰恰相反,”以火熏之,不得汗”,没出汗,大汗出是一种形式,不得汗,又是一种情况。不得汗,邪热就无从越出,火熏的热,又助长了阳邪的势力,阳郁不宣,所以”其人必躁”,这个人燥动不安。

“到经不解”,因为是太阳病,太阳病时他就用火熏之了,又没有发出来汗,经过七天了,叫七日来复,”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七天了,又到了太阳经了,那么邪气应该行其经尽了,正气恢复,邪气退却,病应该解了,现在到了第七天,没能够行其经尽,所以发热、头痛、烦躁这些症状不解。热没有出路,火热为病,要是下伤阴络,”必清血”,清和”圊”是一个意思,就是到厕所大便。大便下血,张仲景说了,说是当医生的,不要给他治大便下血,要知道”名为火邪”,这个病的名字叫火邪;由于这个熏蒸,使阳热闭郁,汗不得出,阳热不宣而往里攻,下伤阴络,热迫血行,大便就要下血。大便下血也是一个病,这是由火邪来的。意在言外,我们处理这个问题还要治火邪,和一般的大便下血要有所分别。

这是火热之邪伤了阴络。第C12l条,”脉浮热甚,此为实”,脉浮,发热还很重,这是表实,因为他没有汗出,为太阳的表邪实。表邪闭拒,阳气不宣,所以发热脉浮,如果”实以虚治”,已经是表实了,阳气郁结了,还用治阳虚的办法去治疗,”而反灸之”,赵本有”而”字,成本没有。灸用艾柱,艾是一个通阳之药,陷下则灸之,阳气虚用灸法,灸能生阳、通阳。一灸啊,”因火而动”,就因艾灸之火就要动血了,”必咽燥唾血”,必然要发生咽喉干燥、唾血。这是热伤阳络。

我们总结一下。”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这是温病似伤寒,不能用火来治疗。那么,麻黄桂枝这些温热药可以不可以用啊?也不能用,用麻黄、桂枝治疗发热而渴的,同样属于误火。下边这两条,一个是不得汗的,第二条也没说发汗,这两条一个是伤阴络的,一个是伤阳络的,重点是在动血,由于误火动血。

欢迎







































白殿疯方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jbzs/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