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知名摄影师
以及影响他们的作品
张新民
(-)
-影响作品-
-张新民自述-
这本书看得我真是荡气回肠,很长时间不得安宁。它记录了美国年到年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重大事件,一幅幅广阔的历史画卷,看得人相当相当地沮丧!那分明是另外一个世界,却搅得生存在这边的年轻人睡不着觉。那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告诉我怎么去看、怎么去记录我们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时代。
-张新民作品-
深圳10平方米10户人家
-李楠评论-
许多摄影师都曾为中国席卷城乡的迁移刻画表情,但若论时间跨度之长、地域涉及之广、作品完成体量之大,尚无能及《农村包围城市》者。
相机不是手术刀,它能告诉人们“是什么”,却很难回答“为什么”。所以,摄影家往往陷入一种悖论式的自我诘难:拍摄这些人是对他们有意义还是对摄影师有意义?张新民一定有过这样的纠结,所以他与这些人保持对视。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每一个我们重视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打量每一个被我们忽视的生命。
杨延康
(-)
-影响作品-
《水俣》尤金·史密斯(WilliamEugeneSmith,-)
-杨延康自述-
《为智子洗浴》是我非常喜欢的照片。年元旦我送给大家的一张明信片,我拍的麻风岛:一个老伯把假肢脱掉以后,在海中游泳。我还写了一段话:“轻轻地翻开一个世纪,活着更坚定、更有信心。”其实苦难随时会发生,关键是你怎么去面对,怎么去承受?苦难中会产生坚定的信仰,让你有力量去战胜苦难。
-杨延康作品-
藏传佛教
-李楠评论-
面对苦难,类似的角度俯拾皆是:一方面将拍摄对象的艰苦生活牧歌化、诗意化,一方面将精神层面的理念仪式化、符号化,二者简单相加。刻意地表现平凡,与刻意地表现伟大一样,都是矫情,都容易变形、失真。
而杨延康所做的,是让这群人真正地在他的照片里“生活”了,如同他们本来的样子。不需要华而不实的标签,也不要似是而非的还原,摄影,必须和生活交换灵魂。
袁东平
(-)
-影响作品-
《启示录》之一黛安?阿勃斯(DianeArbus,-)
-袁东平自述-
我拍《精神病院》的时候还没看过阿勃丝。看到以后,发现与我内心对摄影的理解其实很契合,所以对她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阿勃丝跟一般的摄影家不一样。她拍的全是些不正常的人,但她不是猎奇,而是有一种精神和情绪上的寓意在里面。她觉得这些人是贵族。被她拍过的很多人都和她成了好朋友。
-袁东平作品-
精神病院
-李楠评论-
袁冬平所
贺延光
(-)
-影响作品-
《奥玛伊拉的痛苦》 弗兰克·福涅尔(FrankFournier,-)
-贺延光自述-
年11月,北京举办国际新闻摄影周。这是中国摄影师第一次系统、直接地接触到国外摄影作品。弗兰克·福涅尔随行来到中国。他给我们展示了完整的组照。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能感受到那种心痛和无奈!为什么摄影记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拍照?他们拍摄冲突是为了让人们远离苦难;他们拍摄战争是为了让人们维护和平;他们拍摄灾难是为了让人们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勇敢地付出代价,他们理应获得尊重和敬意!
-贺延光作品-
面对生命,
-李楠评论-
光影与色调从来不是贺延光按下快门的理由,只有那些灼人的命运和非常的时刻,促使他以身犯险,全力以赴。对贺延光而言,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摄影记者。他所有的作品都服从于家国社会、人性民情的观念。面对重大新闻,别人尚在谋篇布局,他已经像一个狙击手一样精准点射,直中核心。此时,影像在哪里?已然在摄影家身后。
以上选自《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李楠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年6月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