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而言,除了疾病的治疗期至关重要,康复期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在治疗期虽然有不错的疗效,但因在康复期出现了没有规律用药、课业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导致疾病的反复。因此,专家提议:精神疾病的康复期,也就是家庭护理的阶段要引起患儿家长们的重视,需要医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患儿平稳、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早日回归健康的生活。
受访专家:
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荔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疾病的急性期,是从发病到平缓的前三个月。李荔医生提示,这一阶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注意坚持治疗。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病情稍有缓和,去医院看了一个月就不看了,这是不可取的。另外患儿也可以住院接受治疗,每个疗程30天,一般1-2个疗程结束,患儿的情况就可以比较平稳;
第二阶段是度过急性期之后的平缓期,也是治疗的巩固期,进入康复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的病情已经好转、异常行为消失,重点是要注意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帮助孩子未来可以更好的适应家庭、以及学校的生活,回归社会;
第三阶段是维持治疗期,是在巩固治疗期后。这一阶段如果孩子病情平稳,可以与医生商量决定是否减药;但家长仍然要随时注意孩子的疾病是否有复发、波动:当孩子如果出现睡眠不好、容易发脾气等情况,医院复诊。额外留意春、秋两季,这是疾病容易反复的季节,尽量不要私自减药。当孩子面临升学、考试、谈朋友等时期,也不要给孩子减药,甚至要和医生随时沟通,看是否有加药的需求。
判断患儿是否可以进入康复期,可以看是否已经满足了如下条件:1.孩子的精神症状消失。比如有幻觉的患儿幻觉已经消失;有狂躁情况的患儿情绪持续是平稳的;
2.孩子的思维是正常的,逻辑是清晰的,大脑正常的运转。没有一些过分不切实际的想法;
3.孩子的情绪是协调的,情感是正常的。没有持续亢奋,或者持续低落的情况出现;
4.孩子可以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5.孩子对自己疾病认知能力明确。康复的越好的孩子越容易承认自己患病,相反病情越严重的孩子越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所以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明「我可能有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反而可以说明目前孩子的问题并不那么严重。
在康复期,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患儿家长要规律的带孩子看门诊,并在日常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有如下几点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1按时吃药李荔医生坦言,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很多家长认为,药物吃得太多了对孩子身体不好,所以常常孩子情况一见好转就急于减药。医生特别提出:在孩子刚出院的3-6个月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家长不要给孩子减药!李荔医生将这个过程比喻成烧开水:如果用大火烧水,可能10分钟烧开;减药相当于转为小火,可能需要2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烧开。而且研究表明,疾病对孩子的大脑的损伤要比药物严重得多:药物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可以随时通过复诊检测出,但疾病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法检测的,甚至有些伤害是很难逆转的。
所以,一片药都不能少!
2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在孩子出院后,家长要给孩子努力创造一个平静的生活环境。李荔医生介绍到,在六院儿科病房住院的环境是非常舒适的,环境很好,也常常组织活动,孩子在这里没有压力;但在学校上学的小孩课业压力就太大了。所以当孩子出院,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强加学习的压力。
这里并不是说孩子不能回学校,而是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升学的压力。可以考虑让孩子尝试这回归学校,跟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先不上全天课,先上半天课,或者能上几节上几节,坚持不下去随时给家长打电话等等。
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注意,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些家长会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是对方造成了孩子的病,这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此外不要太溺爱孩子,也不能什么都不管。适当的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等等,不要让孩子有过分剩余的精力,无事可做、精力无处释放也容易造成再次发病。
日常也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住院期间孩子的起床、吃药时间都非常固定,出院医院保持一致,避免用药不规律等问题。
3要陪孩子一起多活动李荔医生过去治疗的患儿当中有一个孩子存在超重的问题,这个孩子的母亲就牺牲了自己工作的时间,坚持每天陪孩子一起爬山。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体重下降了,病情也逐渐好转了。这就要求家长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事情,这对孩子的康复来讲大有裨益。
出院以后去哪?李荔医生谈到,康复期的孩子可以有如下选择:1.医院康复科。地点就在六院的康复楼,专门负责孩子的康复,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可以参加;
2.不在北京的孩子回老家后可以去当地的康复中心。北京市在各区县也有当地的区级康复中心,会有一些活动适合孩子参加;
3.家庭康复。这是大多数孩子可能进行的选择,在这期间家长要注意,要体贴孩子、关心孩子,要让孩子「走出去」,不要觉得孩子生病了,在家自己和孩子相处就行了,不跟外界接触也无所谓,这是不可以的。人类社会就是需要人和人交往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不跟别人接触。也不要觉得把孩子带出去会有人看、觉得丢面子,只要孩子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就要带孩子出去,让孩子尽可能融入社会,学习和别人交往,一定要多做尝试,不要只是设想。还有家长会有一些盲目的担心,比如孩子回学校上学会不会学习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会不会歧视,建议家长可以提前跟老师沟通,表明孩子可能在交往沟通上存在问题,需要老师额外照顾,而在有障碍的时候有人可以帮助。
最后,李荔医生提示家长在护理中生活细节的注意和禁忌:1.要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2.家长要加强防范,家里危险物品要保存好,不要放在外面;
3.避免诱发因素,不建议带孩子参加婚礼等容易致使情绪出现大起大落情况的场合,需要家长多加思考;
4.饮食方面,注意不要给孩子吃容易过敏的食物,保持清淡营养的饮食;由于精神科的药物对光有敏感性所以也不要太多晒阳光;避免孩子过于劳累。
采编/搜狐健康李雨桦
本文版权归搜狐健康所有,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
指导专家
李荔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科普权威知识
生活从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