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让人很纠结,不管是治疗或不治疗,都会有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一两难处境,英国精神药理学会于年发布了孕前、妊娠期及产后精神药物使用专家共识。专家共识中提到。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如果不治疗的话,可能会造成哪些后果,如果治疗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和风险;如果治疗中断,尤其是突然停药,可能会有什么风险。根据现有的证据表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没有明显增加孕期胎儿的致畸率。反而有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发育。我们知道,精神病患者的情绪常常会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而波动很大,为了降低患者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必要时,还是需要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选用最小有效治疗剂量,就是能够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的最小剂量;2.尽量单一用药;3.在妊娠期前三个月尽量不用药;4.尽量不要频繁换药,患者原来服用的治疗有效的药物尽量继续应用;5.要定期对胎儿及母体进行监测;6.在服药期间,不建议母乳喂养。在选药方面,在美国FDA中,把临床在妊娠期用药分为A、B、C、D、及X五个风险等级。其中,抗精神病药物中,在A等级中,目前还没有;在B等级中,只有氯氮平一种。其余大部分都在C等级中。从我们在妊娠期临床用药的证据来看,目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氟哌啶醇的应用数据较多,而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的生殖安全性数据相对较多。研究发现,其中,喹硫平穿过胎盘屏障的药物剂量相对较低。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妊娠期的应用数据越来越多,为在妊娠期用药安全性提供了更多的支撑。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