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高中的时候,几乎全校的同学都在读郭敬明。无数人被他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感动的落泪。大家写作文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模仿郭敬明的调调,非常凛冽,非常忧伤。那时不独我们,翻开各种青春文学杂志,会发现多少人都在模仿郭敬明,郭敬明式的小说,郭敬明式的散文。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即使我们中已经很少有人继续读郭敬明了,却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一个郭敬明。他的模仿者们很少有人取得他那样的成功,也很少有人能用他那样煽情的文笔让一代少男少女落泪。
更早的时候我读初中,那时候大家都非常喜欢琼瑶剧。真是奇怪啊,我妈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我们都是《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的忠实粉丝。我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言情剧都在模仿琼瑶,但味道就是不对。举一个例子,它们台词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都没有琼瑶阿姨写得好。就好像语文课上老师叫两个同学来遣词造句,结果,马上,高下立现。
我读的小说越多,看的电影越多,越愿意承认煽情是很难的事,创作者从来不缺乏让读者或观众“泪流满面”的野心,总有一种力量能打动人心,每个创作者都希望他的作品就具有那种力量。但是野心和希望,往往就像新年计划一样不靠谱。
这些是我昨晚看电影《你好,疯子》想到的事,我们去电影院,以为它是一部黑色喜剧。但是演到一半的时候,突然画风大变,变成了一部煽情剧。原来电影一开始的那一帮精神病都是女主角的幻想,是分裂人格,电影院忽然变成了心理学课堂。这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都已经没有心思再看下去。我周围的人都开始小声聊天或者刷手机了。后半部分的煽情情节像女孩的忧伤幻想,又非常玛丽苏。让看的人都不好意思。这糟糕的煽情也损害了前面成功的搞笑,让整部电影变得不伦不类。
我不想批评,正如我在岁末的夜晚带着女朋友去看喜剧不是为了写影评。导演和编剧已经很努力了吧。在故事上尽量让它“合情合理”。但是这年头谁他妈不努力呢?我们想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忍不住想:其实她已经很努力了。“努力”这个词的流行就像一种病毒一样养成了我们的这种思维。法律不是挡箭牌,“努力”却是。
煽情的危险在于操作不好就会变成“矫情”,这对每一个创作者都是极大的考验。甚至何止局限于创作!煽情不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吗?谁不曾在自己的生活里煽情呢!当你在公司年会上致辞的时候,当你感谢领导的时候,当你和朋友们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当亲友的葬礼或婚礼上需要你发言的时候,你会注意到生活是需要煽情的。煽情无处不在。没有煽情的生活不好想象。但是有时简单,有时就很难。我听过的一个悲剧是穿着婚纱的记者听说地震了马上奔赴灾区,煽情的结果变成了“贱人就是矫情”。
这是一个煽情失败的典型案例。
电影的前半部分真的是喜剧,搞笑本来是挺成功的。影院里时不时响起笑声。但是后半部分失败的煽情冲淡了前半部分搞笑的成功。这就像是,你听一个笑话听了一半味道不对了,你在逗别人开心的时候突然大脑迟钝不知道该怎么逗下去了。搞笑作为我们生活中微小存在的一部分,有时也是很难。多少人都感叹过听过那么多笑话,需要讲的时候却总是想不起来。生活中需要搞笑的时候,我们常常搞笑不起来。比如要哄女朋友哄小孩的时候,比如突然陷入很尴尬的氛围的时候,我们抓耳挠腮,试图搞笑却无计可施。
这对我们很难,对于专业的导演和演员,其实也很难。所以你惊奇的看到某些拍喜剧片的导演(如周星驰)居然可以把作品越拍越无聊,某些生活中自以为幽默的人讲来讲去其实永远是那几个梗。
但是并不是说煽情和搞笑就都是错的。并非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曾国藩早年信奉“功可强求,名可强立。”这句话也可以改为“情可以煽,笑可以搞。”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意味着我们愿意去把握生活中的某些时机,去恰到好处的改变一下气氛。虽然有可能弄巧成拙,但依然值得尝试。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说过的最煽情的话或者做过的最搞笑的事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内容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