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我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看起来”苦大仇深“不高兴的人。他们一般不和人说话,但只要一开口,就逼得人想逃跑,强烈的负面情绪,如垃圾般传染开,听的人感觉生活顿时昏暗起来。
最初我还安慰这些人,甚至用普希金的那首著名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劝导:“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但我发现无济于事,普希金治不了他们的病,这些人依然是“现在却常是忧郁。”直到我获得了一些医学知识,这些人原来患的是抑郁症。
抑郁症能治疗吗?我问了身边一个50岁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她吃什么药在治疗。她紧锁着眉头痛苦万端地说:“吃药会好一些,只要一停药,病又反复了,而且更严重和难受。”
抑郁症能不能根治呢?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吗?在3月13-15日北京举行的为期三天的?“辉瑞中枢神经峰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位中枢神经领域权威专家,共同针对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最新诊疗观念、研究新进展及临床管理等方面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在这个中枢神经领域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专家们提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抑郁症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抑郁症的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他们共同开出的医嘱药方是:抑郁症治疗需高效去残留,规范做“足”防复燃。
抑郁症发病率高人群广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三科主任、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具有“两高一广”特点的精神疾病,即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患病群体广。同时,抑郁症的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治疗中断或不彻底等问题也长期存在。“抑郁症患者应尽早接受治疗,并严格遵从医嘱,足剂量、足疗程地治疗,通过规范治疗,预防复燃复发,提高临床治愈率,尽早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抑郁症广泛发病于各类人群中。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目标”。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另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万人。
药物为根心理治疗为辅
抑郁症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数据显示,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死于自杀。而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李凌江教授指出,“然而,面对抑郁症的严重危害以及高发病率的特点,患者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并不高,只占现有抑郁症患者不到10%。面对庞大的抑郁症患者人群和治疗现状,量化评估和规范治疗就变的尤为重要。”
医院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的看法是,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为根本,心理治疗为辅助。面对抑郁症发病群体的广泛性,依据疾病特点分别针对抑郁症状、或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等来进行药物选择,能有效改善躯体症状更佳。与此同时,广谱安全也非常重要,如舍曲林等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抑郁症治疗要高效彻底
既然有药物,为何抑郁症患者会越来越多呢?国内外抑郁症治疗指南指出,抑郁症首次治疗临床治愈率只有33%,且容易复燃、复发,而抑郁治疗残留症状又常常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抑郁症治疗中应倡导全程治疗,即分为:急性期治疗、恢复期(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三期。抑郁症急性期治疗一般持续6-8周,急性期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应基本消除。如此时(即抑郁症治疗6-8周后)患者仍存在明显的阈下抑郁症状,则称这些症状为“残留症状”。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出现残留症状的比例较高。这些残留症状会加快患者抑郁症状的复燃、复发,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常见的残留症状包括躯体症状、睡眠障碍、疲乏、认知功能障碍等。我想起一个患有抑郁症朋友告诉我,她就是因为一直有”残留症状“而难以痊愈。
残留症状怎样“斩草除根”呢?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精神卫生系主任赵靖平教授认为,鉴于残留症状的危害,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医生应对患者是否存在残留症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