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里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迹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越严重。
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
1.过度的应激反应
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应激事件。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对不良反应难以适应
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长短,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的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三:心理疾病的分类
1.轻度心理疾病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神经症主要包括六种病症:
(1)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2)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3)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症状,有感觉和运动机制障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
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4)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5)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1、社交恐怖;2、动物恐怖3、旷野恐怖;4、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6)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谴责,睡眠差,缺乏食欲。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2.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率不齐、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阳痿、神经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3.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所表现的心理疾病
这类疾病又有三种不同类型:
(1)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
(2)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疾病,如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气网站、质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
(3)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4.精神病
精神病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改变,并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语言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身念头。
四: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
目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由两种方法,即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药物治疗
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主要靠药物,但是只能控制,不能真正治愈疾病,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
2、心理治疗
通过谈话和心理开导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这种治疗只适用于解决轻度的心理问题,并带来了问题——谁来解决心理医生的心理问题?
五、心理疾病的生物电假说
1、心理的产生过程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严格的说就是人的意识,意识首先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当一个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的神经末梢,使它产生了生物电与一些化学递质的变化,然后生物电荷化学递质沿着前面介绍的通路来反映这个信息流,最后不同的外界事物或事件通过有规律的电磁波频率传至大脑皮层的中枢。现代神经生理学对大脑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揭示了神经细胞之间是以电和化学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信息的传递和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都是以神经细胞的脉冲生物电和化学物质的变化为基础的。可见,意识过程离不开人脑的神经生物电活动这个生理过程,是以人脑的生物电为基础的。离开生物电,就不会有心理和情感。
2.生物电流发生偏差会引发心理变化
人体在同样的物质理论之下,为什么不同的人,情感,心理的发展不一样呢?有人爱哭,有人爱笑,有人平静,有人易怒,同样是生物电,为何有差异呢?
在因大脑生物电流发生偏差的过程中,由于纯粹是生物电的变化,并未引起任何具体物质的变化,因此任何的检查都不会发现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心理疾病的患者,脑电图的检查都显示正常,因为脑电图虽然是利用脑电图机记录人体大脑生物电的信息,但仪器只能收到脑电活动整个过程中电位的变化,无法记录电流方向的变化。只要当电流长期向某一区域流动,使这个区域生物电位升高时才可能测到脑电图异常。
此外,中枢神经生物电的变化还会影响到许多神经递质的变化,因此心理疾病常反复,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也是靠同心理医生交流,来自行调节中枢生物电的流向。这种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患者自身的心理情况。心理治疗缺乏外力,仅仅依靠自身调节很难把偏离轨道的生物电拉回正常轨道。
以上文字摘自《生物电医学与中医》
相识是缘,欢迎大家了解酸碱平
认识酸碱平衡的健康理念
更希望我们能够携起手来
把中华民族的食疗文化以及酸碱平衡的健康理念推广到千家万户
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身体健康需要酸碱平衡,
把我们优质的防酸、抗酸、纠酸产品带给那些需要的人
让他们远离疾病,从此幸福安康,
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