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鱼,转自:智谷趋势(zgtrnd),来源:家长进化论(parntsup)
不久前读了一篇王安忆的《有了家,就有了家务》。
小女人对伴侣、生活琐事的嗔怪和幸福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既然耐不住孤独要有个家,那么有了家必定就有了家务,就只好吵吵闹闹地做家务了”戳中了我。
做了选择,就要承担选择带来的一系列副产品。好的坏的,甜的苦的,这就是生活。
这让我不由想说一句话——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
虽然我绝对承认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份绝佳礼物,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都能消受这份礼物带来的所有变化。
孩子的来临会让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也会永远改变很多事情,比如家庭结构、夫妻感情、自我认知、生活习惯,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甚至婚姻观。
特别对于女性来说,生孩子前你只需
作者: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1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不只是学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北京白癜风到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