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是现在很流行的病症,很多人把它当作口头禅来说。我们常常听说某某人得了忧郁症了,其实这些人只是心情很抑郁,不一定是忧郁症。
忧郁症是一种疾病,要用正确的观念来看它。很多人对忧郁症不太了解,事实上,真正得了忧郁症的人反而不敢告诉别人。因为大家对忧郁症有太多不太了解的地方,有很多错误的观念。
忧郁症有八大迷思,也就是八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我一定做错了什么事。忧郁症患者常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受到上天的惩罚,我才会得了忧郁症。其实忧郁症是因为生理的变化、内分泌不平衡、遗传、社会压力,或者是个人的生命当中遭遇到重大的变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它带来的是痛苦,但抑郁却不是个人的过错。
第二,这些负面的情绪是我个人的软弱,或者性格上的缺失。其实事业非常成功的人一样会得忧郁症,虽然这是一种病,就不是个人的软弱或者性格上的毛病。
当有人对忧郁症患者说,你的病情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不要想得太多,多看看积极光明的一面。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的脑筋有问题,你自己把自己想出病来。如果这样讲的话,对忧郁症患者是一种不理解,因为患者本身也会觉得非常内疚。其实真正的忧郁症并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克服的。如果我们对忧郁症没有足够的知识,我们就会批评他,以为自己可以教导他,帮助他,事实上可能会给他带来更深的伤害和压力。
第三,有人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不会得忧郁症。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忧郁症是一种病,任何人都有可能会得忧郁症。就如有信仰的人也会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也可能会得忧郁症。
第四,患忧郁症是一种耻辱。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以为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和感觉,其实我们很难控制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控制的话,就等于我们都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了。如果得心脏病的人不会觉得羞耻,得忧郁症的人也不要认为是一种耻辱。
第五,有钱有房子的人不会得忧郁症。其实名与利都不能保障人远离忧郁症。事实上很多很有钱、很有名的人也有得忧郁症所经历。
第六,穷人不会得忧郁症。我年青的时候读到哲学家尼采说:“受苦的人是没有悲观的权利的。”我听了以后觉得大为幸福,就相信他了。因为一个人已经够苦了,如果悲观的话还得了。实际上贫困的人比一般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的情绪当中。
第七,孩童跟青少年不会得忧郁症。今天很多青少年都得忧郁症,甚至婴儿都有可能。比如婴儿忧郁症的反应是不吃奶,没有力气等。
第八,中年人不容易得忧郁症。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两个时期很容易得忧郁症,一个是青春期,在发育时内分泌不平衡,容易得到忧郁症,另外就是更年期,也是由于内分泌不平衡所造成的。所以在中年时期也容易得忧郁症。对于女性来说,怀孕与生产的前后也容易得忧郁症。
郁症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轻度忧郁症。这些人有忧郁症的症候,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他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有失眠的时候,有头痛的时候,可还不至于影响到他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很多人都有这种轻度的忧郁症,但还不需要吃药,不需要去做特别的处理。
第二种是季节性忧郁症。这类的患者每到秋冬季节,昼短夜长,就开始发病,春暖花开以后就慢慢减轻。这类患者大多居于北半球,就是冬天比较长的地方,如芬兰、瑞典等地方。他们患病的原因通常和季节的变化有关。也有一些轻度忧郁症患者是因着阴天、下雨天、冬天的寒冷等,造成情绪的低落。就如美国的西雅图,因为一年差不多九个月都在下雨,所以自杀率是全国最高的,就是跟天气有关。
第三种是严重忧郁症,又称为单一忧郁症。这是指患者单一而又极端的忧郁,他的病情是忧郁而不是患有其他症状。这种严重的忧郁症一般都是由轻微的忧郁症开始,只是轻微的时候我们都不会注意到它,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可是长期在抑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好好地处理,超过一定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严重。
第四种被称为躁郁症,又称为两极型忧郁症。有时候他会表现得很亢奋,有时候会很意志消沉。也就是说,有几天他会非常抑郁,甚至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看这个世界是一片灰暗,过几天情绪一下子亢奋起来,工作起来非常狂热,晚上都可以不睡觉,也不会觉得疲累,这就是两极型的躁郁症。很多闻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是躁郁症的患者。他们在情绪非常亢奋的时候,通常会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
另外,焦虑症也是忧郁症其中的一种,很多焦虑症的人都倾向于躁郁症,有时候会非常抑郁,但有时又会非常焦躁。在忧郁症当中,躁郁症是很难治疗的一种,吃的药也比较复杂。
第五种是产后忧郁症。根据估计,至少有70%的产妇都会有心情郁闷的状况,这是产后的抑郁,但不一定是一种病。但有些比较严重的就会成为产后忧郁症,这就必需要用药物来治疗。
大概10%左右的产妇都有产后忧郁症的经历,严重的会有幻听、幻象等现象,这就恶化为产后精神病了,甚至会有悲剧发生。前几年在美国有一位妈妈,把五个孩子都在浴池里淹死,那就是产后精神病的状况。当然这不是说10%的产后忧郁症会变成产后精神病,因为那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状况。
主持人:凌云;分享:蒋海琼博士
END
《拥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