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马勒(MargaretS.Mahler):个体的心理诞生
一、导论玛格丽·玛勒(MargaretS.Mahler),一位医师及精神分析师,年代在维也纳是以一位孩童分析师开始她的事业生涯。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会精神专科医师。在年代,玛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她的观察方面的研究。玛勒开始其开创性的把有关孩童期精神病用精神分析观点加以概念化的工作。之后她扩展了范围,把对正常婴儿以及他(她)们的母亲的观察也包括进来(MahlerFurer,,p.13)。她的方法学基本上是针对母亲与其婴儿间互动的观察。从这些母子或母女间互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玛勒推断有所谓「前语言期的心理过程」(preverbalpsychological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发生。她的这些关于生命头三年所发生内在心理事件(intrapsychicevents)的描述和整合陈述给予有关发展和客体关系的研究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就概念上来讲,玛勒很小心仔细地把她的工作和传统的本能模式以及梅兰尼?克莱茵、D.W.温尼可、雷诺?史必兹(ReneSpitz)及其它人的工作连结在一起。虽然她和其它精神分析作者们的连结,范围从传统的本能理论家到自我心理学家,玛勒本人并不列入某一合宜的类别中。或许她最适合被描述为一发展学家,因为她和她的同侪研究者们(Mahler、PineBergman,,pp.5,6)运用了客体关系概念并把焦点放在人的心理诞生上面。心理诞生不同于生物诞生。生物诞生是看得到且富戏剧性的,而心理诞生则是逐步性地揭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只有部分是在可看见的行为中显露出来(Maleretal.,,p.3)。心理诞生是婴儿藉由和母亲的分离而个体化而成为一个个体的过程。这个分离和个体化过程大约是从4到5个月大一直进行到30或36个月大。虽然她受正统的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滋养,玛勒的发展模式并不同于传统弗洛依德有关发展的本能模式。她视自体的整个进展性机体为经由共生、分离和分化(symbiosis,separationanddifferentiation)的种种过程。玛勒相信人类的人格发展开始于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心理融合状态中,然后慢慢进展到分离的心理过程中。玛勒的模式所诉诸的是暗示最早的人类存在状态是一种连结、一种依附、一种结盟关系(connectedness,attachmentandaffiliation)。然而,在此意义下,她的模式又不同于丹尼尔?史登(DanielStern)()及其它依附理论家(AinsworthBowlby,;Ainsworthetal.,;Bowlby,),他们视人类对有关连结性的意识之达成是婴儿发展过程的终点,而不是玛勒所认为的起点。玛勒认为早期共生状态的未完成危机及残留物和分离过程及成为个体化一样都会终生地影响着关系。然而,玛勒集中重点在这些临床议题上作为之后成年期的精神病理的预测,有时候会遮蔽了纯粹的发展议题。本章集中在探讨玛勒所使用的名词与概念,对发展阶段和次阶段的相关理论,以及其病理学和治疗。本章的结论是一案例研究以及从丹尼尔?史登()的观点所做的一项评估。二、关键概念:1.共生:“共生”一词是玛勒从生物学借来以隐喻方式来指称婴儿在和母亲无法分化时的精神内在经验。在一原始的认知和情绪层次上看,婴儿具有和母亲融合一起的经验,就如同和她合而为一的意象(Mahleretal.,,p.8)。2.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孩童达成一种和母亲分离开来的精神内在意识。此一分离意识涉及一清楚的、自体的心理再现,是和客体世界以及客体等的(心理)再现相互区别。“个体化”和“认同”是不一样的,但却相关。一个完全的认同意识感是来得较晚,是在孩童较早期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完成之后。要成为个体化必须是一种“我是”(Iam)的感觉--一种存有的意识感、一种实体(entity)的意识感的觉察--而“认同”则是之后对“我是谁”(whoIam)的觉察(Mahleretal.,,p.8)。分离与个体化具有两种互相牵连且互补的轨迹。个体化这一轨道包括精神内在自主性的演化,藉此孩童假设其成为(being)他或她自己的个体的各种特质。而分离这一轨道则牵涉到孩童从与母亲间共生融合关系的浮现,然后才有从她那儿分化及脱离(disengagement)的过程。分离和个体化都终将建立起清楚分化的自体再现以区别于客体再现(Mahleretal.,,p.63)。向外的行为及互动会彰显出这些向内的发展。个体化及认同形成预设了自我的结构化以及驱力的中立化。刺激必不能过于强烈,大到导致结构无法形成。在没有一个内在组织者的状况下,母亲不得不做为一缓冲者以对抗内在和外在的刺激。结构化会藉由一序列的满足与挫败而实时促成。母亲借着供应婴儿需求上的满足及防止过度的挫败而成为婴儿的附带自我(auxiliaryego)。她的各式各样抱持行为可使婴儿免于过多的紧张及挫败且防止婴儿不致过早发展出它自己本身的资源。当婴儿实际上接收了母亲所执行的功能时,就会发生过早的自我发展;其结果可能是温尼可意义下的一种伪自我或所谓的“就好象”(asif)机制(MahlerFurer,,pp.11,16)。当需求不是那么紧急不可避免,婴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暂时搁置紧张,且当婴儿能够等待且有自信地期待满足,一个自我其结构形成的过程就产生了。简言之,有一些可处理的挫败其实是有助于发展,但太多的话反而会阻碍发展。3.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hips)在正常上依弗洛依德学派的意旨来看是指:“一个人赋予(endowing)另一个人以客体力比多(objectlibido)”(MahlerFurer,,p.52)。以此意义,客体关系一方面是评估心理健康的最可靠方法,另一方面则是最可用来做治疗的。反对客体关系具有这方面意义的是自恋关系,因为其投注的是在自体身上,它并没有和另一个人有真正关系存在。精神病性的(psychotic)客体关系指的是温尼可也曾描述过的互动关系。适度的利用过渡性、无生命的客体可促进孩童自我的自主性,然而在人类关系中太僵化的使用过渡性客体可能会造成日后产生障碍的一项可靠的症象。精神病人,因为模模糊糊且无法分辨出人类的客体世界与无生命的世界,而把人类客体去生命化(de-animate)并把无生命世界生命化(animate)(Mahler,,p.;MahlerFurer,,p.54)。4.互相给线索(mutualcuing):互相给线索是母子间互动的一种形式并发展成互相的语文沟通。婴儿给的是有关其需求、愉悦和紧张的线索,而母亲只选择性地对其中一些线索做响应。婴儿渐渐地改变行为以响应母亲所给予的选择性响应。母亲潜意识的需求把婴儿那些让它成为这个特定母亲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潜能特质给激发出来(MahlerFurer,,p.19)。母亲传达了一种如镜像反射般的参考架构让婴儿那原始自体加以调适。从这些循环的互动中,乃浮现出孩童人格的特质(MahlerFurer,,p.18)。如果母亲的镜射是无法预期的或富敌意的,那么孩童就具有一个不可靠的参考架构以便予以检视回去。这么一来会影响或干扰到孩童的自我价值感。三、发展阶段:玛勒描述过三大发展阶段:即正常自闭期、正常共生期及分离与个体化。在分离与个体化期间,有四个次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有很大的重叠产生,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可以由后一阶段所完全取代。1.正常的自闭:正常自闭期间是从一出生即开始,持续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婴儿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睡眠,似乎是处在一种原始的、幻觉性定向感不清的状态。玛勒利用鸟蛋的意象来作为婴儿封闭的心理系统的一个模式。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是让新生儿能达到平衡,一种在子宫外机体的衡定性平衡(Mahleretal.,,p.43)。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婴儿无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紧张()抑或是母亲的动作想要降低饥饿及其它的紧张与需求(mahlerFurer,,.p.7)。这真是一个未分化完成的阶段(Mahleretal,,p.49)。用客体关系的立场来讲,这头一个阶段是无客体的。玛勒保留了弗洛依德对原初自恋的概念,而这正常自闭期间则是绝对原初自恋症之一。婴儿逐步获得一点点模糊的觉察,认为需求的满足是无法由它本身来完成的,必须是来自自体之外的某些地方。2.正常的共生:大约在生命的第二个月,自闭的壳开始破裂,而另一个不同的、正面的心理壳或膜开始形成。这个保护膜从心理层面上包住了母亲与孩子间的共生窝,并视其为一二元实体(adualentity)。从第二个月开始,婴儿具有一模糊的对满足需求的客体(need-satisfyingobject)的觉察,而这就是“正常共生”的开始,在这期间,婴儿的功能及行为举止就好象它和母亲是一个全能体系,一个二元实体(MahlerFurer,,p.35;Mahleretal.,,p.44)。在这共通的界限里,婴儿就好象具有一无垠的广阔感受,而这个状态类似于柯胡和其它人所描述的早期自恋症之原始古老状态般。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再现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者(具有)一共通界限的妄想。严重受扰的孩童其退化就是退到这样的融合精神状态中(MahlerFurer,,p.9)。好的母爱把婴儿从朝向负面退化的倾向拉向一种对环境感官觉察方面的增强(MahlerFurer,,p.10)。肉体内力比多的精神集注,特别是腹部的器官,会有一种转移,转到外围来(Mahleretal.,,p.52)。此一从肉体内(这是张力经验藉由排尿、呕吐等所排出的地方)的转移转到肉体外围(有比较多的触觉、近距离视觉和听觉上的觉察)大约是发生在生命第三到第四个月大时(Mahleretal,,pp.-)。婴儿逐渐地在愉悦和好经验与痛苦和坏经验之间做区分。从子宫外生命最初的取向是好-愉悦的对照坏-痛苦的刺激。小小的婴儿是暴露在一个需求、紧张和饥饿的具律动性型态中。这些内在需求只能有限度地缓解,除非在自体之外有着某些缓解。那最终传达了一模糊的自体与非自体间情感上的区辨是来自一满足需求的、好的外在来源的重复经验。从外在或内在来的“坏”刺激,婴儿的反应是攻击,且是藉由跨骑及喷射机制。对来自外在或内在的“好”刺激,婴儿的反应是喜悦和伸出迎接(MahlerFurer,,p.45)。在分化的这个层次上,明显是好的记忆岛或记忆焦点被配置在自体上,而明显是坏的记忆片断段落则配置到非自体上--虽然要明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产生愉悦或担负痛苦其种种性质都是和母亲结合一起的。同时,透过婴儿自己身体内所来的愉悦和不愉悦感觉所形成的原始记忆岛乃成为客体及身体自体(bodyself)四下散落的部分意象(MahlerFurer,,p.44;MahlerGosliner,,p.)。在此发展期间,婴儿倾向集中在它的嘴巴上并且尽可能地吞没掉愈多的外在客体,时而以喷射的、跨骑的(机制)倾向代之。爱的客体的意象和身体与精神自体的意象是从愈来愈增加的愉悦(好的)及不愉悦(坏的)的本能与情绪经验浮现出来的(MahlerGosliner,;Mahleretal.,,p.48)。婴儿逐渐发展出一身体意象,而这内在感觉乃形成自体的核心。这些感觉仍是自体感觉的具体成形点,围绕着它而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意识感(MahlerFurer,,p.11)。从生物移转到心理生物,这很可能在三个月大时就产生了,因为记忆遗迹的存在可容许开始有学习而不仅是制约的心理形式。在这早期阶段中,关于内在与外在自体与他人的分化尚未存在。我还未与非我分化清楚。客体关系的层级是属前客体,但是在模糊的两元单一体之内于母亲身上的投注是一项攸关重大的要点,从那里乃形成所有接下来的人类关系;这个阶段所遗留的痕迹会跟随着我们一生(Mahleretal.,,p.48)。微笑,作为对母亲的一项响应,是一个重大的征象记号,意指那母亲与孩子间的结合已经建立起来了。在一岁的后半年中,对婴儿而言不再可能去改变那共生的伴侣关系了,因为婴儿已经建立起和它母亲间的一种特定共生关系(MahlerFurer,,p.13;Mahleretal.,,p.52)。如果婴儿和母亲间具有一个共生联合关系的恰当经验,那么婴儿就可以从母亲处有一个顺利的心理分化,进到一个越过共生状态的心理扩展(状态)。3.分离与个体化:发展有两种同时进行的路径:其一是个体化的发展轨道,意指演化中精神内在自主性.另一轨道则是分离,指的是从母亲处分化(differentiation)、间距(distancing)和脱离(disengagement)出来(Mahleretal.,,p.63)。分离和个体化过程涉及孩子在有母亲临在及母亲在情绪上随时可供利用的情况下其(面对)分离(所产生)功能(separationfunctioning)的成就度。在分离功能上孩童所获得的愉悦可使孩童克服掉由于分离功能新步骤所产生的分离焦虑(MahlerFurer,,p.20)。婴儿在这个阶段的职责是加强对自体与他人个别分开性(separateness)的觉察,而这是和自体感(asenseofself)、真正的客体关系的起源,以及对外在世界实体的觉察等不谋而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以一个退化残留的(rudimentary)结构浮现出来(Mahleretal.,,p.48)。四、四个发展的次阶段:1.第一个次阶段:分化与身体意象大约四或五个月大时,正是共生期的最高峰,婴儿展露出似乎意味着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过程的开始。在这第一个阶段中,婴儿会把它的身体和母亲稍为隔开,并且藉发展出动作技巧从她膝盖滑下来在她脚边嬉戏以便开始和她分道扬镳。大约七到八个月大时,婴儿开始出现一种视觉上回头检视母亲的型态以便作为定向点,这意味它开始从母亲处做出身体与精神分化的一个重要征象。婴儿似乎在视觉上去扫描他人,拿他人与母亲对照,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对照。婴儿检视着属于和不属于母亲身体的事物,诸如眼镜、胸针、衣服等等(Mahleretal.,,p.55)。玛勒使用“孵化”(hatching)这个词来描述从向内注意力(inward-directedattention)移转到向外(outward-directed)注意力以及警觉性的情形(MahlerFurer,,p.16;Mahleretal.,,p.54)。孵化会延迟或早熟。如果孩童有很强烈且不舒服的共生关系,那么他可能提早孵化,很快进到分化期以作为逃避那不舒服的共生关系的出口(Mahleretal.,,p.59).玛勒曾描述过一个小男孩,他并没有从母亲处得到足够的共生性的情绪供给,他似乎能够延长那共生关系而他自己和他的母亲有时间去赶上。如果这个共生期太过让他喘不过气时或太过侵犯性时,那么这个分化就会产生各种程度不一的障碍。一位男孩发现他的母亲在共生上太过包蔽,似乎会很强力地把她推开且似乎很主动地会比其它小孩更早地和她保持距离(Mahleretal.,,p.60)。2.第二个次阶段:实践“实践”阶段会和分化重叠,且是孵化的一个高峰点。早期实践阶段是以婴儿如何能藉爬行及扶着东西站立而移动身体离开母亲的能力来做划分。实践阶段的主体本身是以能自由直立走路来做开头。孩童愈来愈会冒险地离开母亲,并且非常沉浸在自己的活动里,似乎会忘却了母亲的存在。会有周期性回复到母亲身上以求情绪的“再充电”(refueling),一种身体或情绪上的接触。有些母亲和她们的小孩似乎看重独立的功能而可以就近给予再充电;也就是说,他们透过言语的方式维持联系与接触(Mahleretal.,,p.68)。如果母亲可以适度地提供婴儿的需求,那么孩童就可以从共生之窝中孵化出来而不需过份强求其资源。孩童将可更准备妥当而往外分离,并且从以前融合的自体客体再现中把自体再现分化出来(MahlerFurer,,p.18)。但是这个自体再现并没有坚定地确立并以一种完整的自体再现将之整合起来。爬行,然后走路,身体上离开母亲,这些能力在“我”(“I”)的清楚心理再现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身体上和母亲分离的能力可能和情绪上准备好做心理上的分离是无法配合的(MahlerFurer,,p.41)。有些小孩他无法和他们共生的伙伴(母亲)分离,就可能再度进入他是和全能母亲合而为一的妄想性幻想中,然后迫使她作为其自体的一个延伸(MahlerFurer,,p.42)。实践阶段大约是在一岁半左右可以自行走路时达到极点.此阶段的学步小孩似乎最是相信他们自己的全能,这是衍生自他们自以为享有母亲亲神奇能力的自觉(MahlerFurer,,p.20)。16到18个月大的期间,是发展上的一个主要关键点,此时学步小孩是处于自体的一理想化状态的高峰。当学步小孩感觉到他或她自己本身的神奇力量时,处于共生二元单一体中的自体和母亲之情感性再(affectiverepresentation)乃提供一膨胀的全能意识感,从而发展出自主功能的结果(MahlerFurer,,p.22)。直立走路且不需协助是人类个体化中最伟大的一步。直立的姿势给孩童一个对世界全新的观点,而大约10到18个月大的期间是孩童个人史中的一个珍贵时期。孩童和这世界有着一个甜蜜的恋爱,甚至中毒了。自恋是达到一个高峰,但却很容易面临泄气。此期间孩童的特质是自恋性的投注在他们的功能发挥上,在探索他们那膨胀的世界上,以及他们对跌倒的无动于衷(MahlerGosliner,,p.71)。情绪高昂也来自避开了跟母亲之间的融合和卷入(fusionandengulfment)。逃开及被突袭似乎是学步小孩要形成自主性的方式,也是得到保证母亲仍然会要抓住小孩的一种方式。否定性的阶段,即“不”的阶段,是个体化过程或脱离母子共生关系所伴随的行为反应。恐惧被再度卷入乃威胁到那单纯的开始分化(MahlerFurer,,p.42;MahlerGosliner,)。共生阶段愈是不能令人满意或愈具有寄生性,其否定性的反应也就会愈明显夸大,乃至宣告独立。2-1.母亲的各种不同反应母亲的态度对协助正常小孩去感受被鼓舞及逐渐把神奇的全能转换为对分离与自主的愉悦上扮演着一重要角色。此阶段对那些具有密切但不舒服的共生关系的小孩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某些原先喜欢共生的亲近性而现在已不再的母亲而言,会希望他们的小孩已经长大成人了。这些母亲的小孩们发现到长大离开母亲是很困难的事,而非常主动积极地需求和母亲间的亲近(Mahleretal.,,p.66)。有些母亲看到她们学步小孩会走路的证明后会认为“他现在已经长大了”,即使该小孩在内在心理方面尚未孵化完成。有些则过早遗弃他们让他们自行设法而使他们无法成长,而其它人则可能发现很难放弃掉他们那共生性的护持行为(MahlerFurer,,p.22)。其它母亲则因为发现她们很难平衡地给予支持而只能袖手旁观,结果也使他们那些羽毛正长的学步小孩们无法成长。一位名为马克的男孩,他的母亲就似乎避免和他有亲近的身体接触,致有时会打断他的活动去抱他、护他当她需要时,而不是小孩需要时(Mahleretal.,,p.70)。3.第三个次阶段:和解(Rapproachment)在生命第二年的后半年中,学步小孩的成熟自我可体认到和母亲是个别分离的,同时也是没有能力真正不靠母亲单独存在。在其全能意识上的下降以及依赖意识上的增加导致学步小孩回头转向母亲。学步小孩变得较能觉察到和母亲间身体上的个别分离性,同时比较少对挫败的无动于衷以及小孩对之前在实践期间自己的存在的遗忘。学步小孩现在转回到母亲身边(MahlerFurer,,p.23)。在体验了认知技巧上的成长以及情感生命上的分化,学步小孩现在体验到更多的分离焦虑。当其达到对自己的分离自体的一种觉察时,孩童再一次有更大的需要去寻求和母亲的亲近,一种在实践次阶段中暂时未定的(inabeeyance)对亲近的需要(Mahler,,p.)。玛勒称此新的阶段为和解期(rapprochement)。此和解次阶段是当学步小孩想要母亲一起分担每一个新学会技巧和经验的时候(Mahleretal.,,pp.76,77)。在此期间,一位观察者注意到某个学步小孩不断地把东西带给母亲,把物品放到母亲的膝盖上,把小孩所需情绪上很重要的事物和母亲分享。学步小孩深知他或她对母亲爱的需求。在此同时,孩童意欲更扩大的自主性,但却以对母亲的排拒(negativism)来保护其自主性。学步小孩或可能伸向父亲,而父亲并非全然在共生联合之外,只不过并非全然是其中一部分(Mahleretal.,,p.91)。早期和解大约在17或18个月大时达到最高点,且接受和母亲间的身体分离并共享活动上所带来的乐趣。对分离的觉察带来了自主上的乐趣,发现到他可以要求别人让他的愿望得到满足(如“糖果饼干”),孩子可以指使母亲给予注意(“看!妈咪”)或孩子可以发现到别人的存在并表达看到他们时的欣喜(“嗨!”)(Mahleretal.,,p.94)。但是如果分离的痛苦面向开始降临到他们身上时,学步小孩所面对的是一个情绪上重要的转折点。学步小孩在征服世界时会经验到种种阻碍,那是他们在绚烂的实践期高峰时所未曾经验过的。他们意识到愈来愈无助而自觉渺小及单独(MahlerFurer,)。只是感受到一个需求并不足以博得纾解。对孩童的全能与自我价值感是有种种打击的。明颢地会有愈来愈多对母亲的恳求以及害怕失去客体的爱(是和害怕客体失落有所区别)。就内在心理方面来讲,客体的再现愈来愈和自体的再现清楚分化开来。和解危机(rapprochementcrisis)指的是学步小孩在处理他们对母亲的愈来愈多需求同时又要保护他们自身的自主时所产生的和解冲突。一方面是逐渐且令人痛苦的要消除掉他们自身夸大的妄想。另一方面则是孩童继续不断的对个体性和各别分离性(individualityandseparateness)方面的意识。这内在的张力经常藉由和母亲间的争战来加以表达。该冲突常借着吵闹不休地要求全能控制,或偶而某些期间的极端分离焦虑以及让人眼花撩乱对成人们一下子要求亲近一下子要求自主性等等来表达。尾随及窜出(shadowinganddarting)行为也明显可见。学步小孩尾随他们的母亲且不断地观看并跟从他们的每个动作。他们也会快速离开母亲以期望被追逐并快速攫入她的臂膀中。这些型态表示他们想要和爱的客体重新结合,害怕被它重新卷入。这个年龄的学步小孩继续不断地用“不”来保护他们的自主性,比肛门期所用的更多的攻击和排拒(Mahler,,p.)。和解危机大约发生在18到24个月大时。这个年龄的小孩不愿被提醒他们是无法处理自己事务的。他们陷入在自己本身的各别性、自大性、自主性与他们希望母亲能神奇地不需他们感激该协助而满足他们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某些孩童或会固着在此一阶段而抓着(使用)分裂机制不放。孩童有时会利用母亲作为自体的延伸,诸如不带人味地(impersonally)利用母亲的手去得到一些东西(Mahleretal.,,p.95)。和解阶段的特色是对陌生人的焦虑反应,在充满冲突的愿望中迟疑不决,对父母的离开感受到更多的困境且黏着父母不放等等。孩童会创造出各种方式去处理母亲的不在,诸如利用过渡性客体和内化过程以及和父母间的自我认同(Mahleretal.,,pp.92,)。从19到36个月大期间,自体的理想状态必逐渐剥夺掉它妄想的与全能的要素。所以在孩童后18个月大的的期间是个脆弱期,这个时期小孩的自我价值感可能被压制,当小孩逐渐剥夺自体的某些对其本身全能感的妄想性过度评值时。在这一脆弱期间,母亲能随时提供情绪上的方便性对小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容许小孩的自主性自我能充份发挥其最佳功能。母亲(提供)的便利性使得小孩可以学习模仿并认同其母亲。小孩内化了好的母亲-学步小孩间关系,而这容许了一个较少的神奇性全能能力。母亲的便利性以其愿意放开小孩来加以平衡。就像那鸟母亲,她需要给予她的学步小孩一温和的推动,鼓舞他朝向独立(Mahleretal.,,p.79)。当他们挣扎着发现对发展上的挑战的个别解决办法时,孩童常会发展出暂时性的发展偏差,如很可能借着过度发展其它行为来试图纠正某一领域或阶段中的发展失衡。因此,某一特别急切的对各别分离性的觉察,可以使孩童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