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以来,美国心理学会便一直号召心理学家带头消除长久以来社会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倾向的精神病污名化。心理学关心人们的福祉,致力消除对人们福祉的威胁。研究证实,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经常遭受的偏见和歧视,可对他们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
什么是性倾向?
性倾向是指一个人对男性、女性或两性产生的持久情感,喜爱、爱情或性吸引的现象。性倾向也指一种身份意识,一种基于这些吸引力、相关行为、及身为这些相关社群一员而形成的身份意识。几十年的研究证实,性倾向并没有明显的、绝对的分类,反之它是一个渐变的模式,从仅受异性吸引的一端,渐变到仅受同性吸引的另一端,在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并没有分显的分界。然而,性倾向一般按三个类别来探讨:异性恋(对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双性恋(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描述过这些不同的性倾向。许多文化都使用特定的词汇去标签这些性倾向。在美国,最常见的标签是lesbians女同性恋者(被女性吸引的女性),gaymen男同性恋者(被男性吸引的男性)及bisexualpeople双性恋者(被两性吸引的男性或女性)。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签,或者根本不用任何标签。
性倾向和性别是不同的概念,性别包括生理性别(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生理及遗传特征),1性别认同(认同自己身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意识),及社会性别角色(界定女性和男性行为的文化规范)。人们很多时把性倾向仅仅当作是一种个人特征,如同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或年龄。这种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它忽视了性倾向是按照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界定的。人们一般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表达性倾向,包括握手或亲吻之类的简单动作。因此,性倾向和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这些亲密关系满足了人们对爱、依恋和亲密感的需求。除了性行为之外,这些情感的联系包括伴侣之间的亲昵行为、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互扶持及持续的承诺。因此,性倾向不仅仅是一项个人特征。更确切地说,一个人的性倾向界定了一个社群,这个人有可能在这群人中找到满意而充实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很多人的身份意识中的必要部分。
人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还是双性恋?
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性倾向通常是在童年中期至青春期初期形成的。这些情感、爱情及性吸引,可能在毫无性经验的情况下产生。人们可以是抱独身、禁欲主义,但仍然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不论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
不同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在性倾向上的体验也会很不同。有些人早在与他人建立关系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有些人在与同性及/或异性伴侣发生性行为之后才会确定自己的性倾向。偏见和歧视令许多人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倾向,所以,认同或宣称自己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身份可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是什么导致一个人具有特定的性倾向?
目前为止,科学家对于一个人形成异性恋、双性恋、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倾向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达成共识。尽管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例如遗传、荷尔蒙、成长经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许多人认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均发挥了复杂的作用。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倾向没有或有极少的选择意识。
偏见和歧视如何影响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生活?
美国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由于性倾向而遇到诸多偏见、歧视及暴力。在二十世纪,社会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普遍持有的强烈偏见。例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舆论研究经常发现:在公众人群的分类里,人们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持有强烈负面态度。今天,虽然舆论日益反对歧视性倾向,但在美国社会中,对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者的敌视表现仍然普遍存在;对双性恋者的偏见也一样。双性恋者更可能同时面临来自某些女同性恋、男同性恋、以及异性恋者的歧视。性倾向歧视的形式有很多种。严重的包括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骚扰和暴力行为。大量调查显示,口头骚扰和辱骂几乎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普遍经验。而且,在就业和住屋方面,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歧视仍然普遍存在。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及爱滋病(AIDS)的出现令社会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看法更为负面。在疫情出现的早期,很多人认为爱滋病是「同性恋疾病」,这错误的认识延误了解决爱滋病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均超出比例地受到这种疾病影响。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爱滋病与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关联,以及有些人认为所有同性恋和双性恋者都受到感染的错误想法,进一步造成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污名化。
偏见和歧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偏见和歧视会对社会和个人这两个层面造成影响。社会上出现针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尽管缺乏证据支持,这些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不少人更利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合理化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所受的不公待遇。例如,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同性恋者在就业机会、养育儿女及伴侣关系认可上所受到的限制,因这些刻板印象及假设而被合理化。
在个人层面上,这种偏见和歧视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尤其是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试图隐瞒或否认他们的性倾向时。尽管许多男女同性恋者知道如何应付针对同性恋的污名,但这些偏见及歧视仍然会对其心理健康和福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污名的影响会因应个人和群体的其他特征(例如种族、民族、宗教信仰或残疾状况)而减低或加剧。一些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受污名的影响可能较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因为其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状况及其他特征而受到更负面的影响。
性偏见、性倾向歧视及针对同性恋的暴力行为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的主要压力来源,并可能导致其重大的精神健康问题。社会的支持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面对压力,但社会上针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令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者难以在社会上找到这种支持。
同性恋是否是精神病?
不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及双性恋倾向均不是精神病。研究发现,这些性倾向与精神病的病理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而异性恋行为和同性恋行为是人类性态的自然差异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文化均有对这两种行为的记载。尽管社会上仍然有人把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描绘为精神不正常,但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已经促使美国所有主流医学和精神健康组织得出结论:这些性倾向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自然形式,而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关系都是人类关系的自然形式。因此,这些主流组织很久以前就摒弃了把同性恋归类为精神病的做法。
来源:美国心理学学会《解答你的问题:深入理解性倾向和同性恋》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治疗白癜风的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