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天才
LonelyGenius
“他是当今世界
最有名的‘疯子’之一。”
···
他30多年饱受精神病折磨,
却两次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
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美丽心灵》,
更是斩获奥斯卡金像奖。
他受过爱因斯坦的冷遇,
也遭到过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
但却挑战、藐视权威,
坚持自己的观点,
终成一代大师。
他就是约翰·纳什,
一个数学界公认的天才。
生于充满亲情温暖的家庭环境,
却从来不爱跟小伙伴玩耍,
只爱一个人埋头看书或摆弄玩具。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人物,上学时却因为特立独行、社交障碍、糟糕的学习习惯而饱受老师的诟病,甚至被老师认为是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测验水平的“笨蛋”。
毫不夸张地说,
整个学习生涯,
很少有老师喜欢他,
因为他经常让老师下不了台。
才四年级,
他就因为非常规的解题方法,
饱受老师批评。
高中阶段,
老师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
经常被他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
而尚在中学阶段,他就成功证明了贝尔《数学精英》中“费马大定律”中的一个问题。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大学的他,
在大三就被哈佛、普林斯顿,
芝加哥、密歇根大学等一票名校
同时录取。
硕士导师在他的读博推荐书上
只写了一句话:
这家伙是个天才。
仅仅21岁,他就用一年半时间,
取得了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
而且在区区27页纸上,
写出了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
有深远影响的博士论文——
一篇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当时的博弈论以冯·诺依曼提出的“零和博弈”主导,即“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而纳什对于博弈论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每个博弈,仍然存在一个‘均衡点’。在均衡点处,对每位对局者来说,更改自己的策略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也就是说,每位对局者的策略都是当前最优策略。”
一个博弈收益图,中心点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两个理论讲起来有些枯燥,
不过简而言之:
诺依曼是“零和博弈”,
纳什则主张“非零和博弈”,
对着干,就这么任性!
要知道诺依曼彼时还在普林斯顿,
是博弈论领域绝对的权威人物,
并且不出意外会参加纳什的答辩,
很有可能分分钟就把他的论文挂掉。
不过在听了纳什的均衡理论后,
他轻描淡写地认为:
“这不过是我理论的延伸而已。”
然而美国冷战智库兰德公司可不这么以为,他们看到了这一理论的巨大价值,把纳什重金招到麾下,让这一理论在美苏冷战中发挥作用。
仅仅才过了一年,
纳什就觉得待在公司不好玩,
“不能像以前一样,
整天废寝忘食一个人研究数学。”
于是24岁的他,
去了麻省理工当教师。
当时的纳什
“就像天神一样英俊,
1.85米高的个子,
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
很快把一众女学生迷倒。
5年后他被崇拜他,
费尽心思赢得他喜欢的
漂亮女学生艾里西亚拿下,
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之后的漫长岁月证明:这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情。
婚后才一年,
他便像经历了脱胎换骨一样,
精神失常的症状开始显露出来。
先是一身婴儿打扮,
出现在新年晚会上。
然后仅仅过了两周,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麻省理工坐满教授的办公室,对人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接收信息,这些信息来自宇宙里的神秘力量,而只有他能解读。
刚开始这些症状只是偶尔出现,
此后越来越严重,
因为幻听、幻觉他被诊断为
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在儿子降生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接二连三的治疗,
迎来的只是短暂的恢复,
和一次又一次的复发。
因此校园里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看见一个他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杂草丛生的老人,在校园里光着脚丫子晃晃悠悠,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
人们称他为“幽灵”,但谁都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
年他被认为是
理所当然的Fields奖得主,
但他的精神状况却让他失之交臂。
妻子也因为无法忍受活在他随时爆发的精神异常的巨大压力下,而选择离婚,不过离婚后她没有放弃纳什,而是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
就这样慢慢地
人们几乎要把他遗忘,
大部分引用他理论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
根据他论文的发表日期,
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
即便一些人知道他还活着,
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
也把他当成了行将就木的废人。
医院、药物,
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
但即使是处于病魔的重压之下,
只要有一刻是清醒的,
他就被那些令人兴奋的数字驱使。
借着短暂的清醒时刻,他做出的研究开始频繁出现在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等。
20世纪80年代末期,
在前妻的照顾和自身的恢复下,
他竟然奇迹般地从疯癫中清醒,
似乎是为了迎接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不是30多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
恐怕他早就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
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获得世界级的荣誉和肯定之后,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并没有放弃研究,“从统计学来说,没有任何一个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她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更近一步,我想努力尝试一下。”
这一尝试也让他深远影响了
我们今天的股票交易和拍卖市场。
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
纳什和艾里西亚复婚,
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
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也从未离开过纳什。
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
她终于取得了胜利。
而纳什,
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他们的爱情故事
还被拍成了电影《美丽心灵》,
并一举斩获奥斯卡金像奖。
年,新华社记者曾专访纳什,问及对《美丽心灵》的评价,老人说:“这是一部制作得非常好的电影,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我看过好几遍。不过,每次看的时候,我心里并不好受。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有助于人们理解与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年3月份,
86岁高龄的他还获得了
被称之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
不过仅仅两个月后的5月23日,他和妻子乘坐的出租车出了车祸,两人双双被甩出车外死亡,天才就此陨落。
人人都知道天才无法复制,
也无需用诺奖衡量,
但仅仅是那份敢于挑战权威
几十年默默证明自己的勇气,
也应被我们铭记。
转载自艺非凡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好点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