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后精神病 > 患病影响

转载指定穴位,对症施穴,因人而异常不

脾俞穴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第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有第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第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第胸神经后支肌支。脾俞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

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治疗: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等病症。灸脾俞穴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治疗糖尿病灸此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0~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主治泄泻;配肾俞、三阴交主治消渴

肾俞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第腰动、静脉分支;布有第、第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配关元、三阴交、太溪、水泉主治月经不调;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主治五更泄泻;

配委中、太溪主治腰痛。

肝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

肝俞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浅层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疏肝利胆,降火,止痉,退热,益肝明目,通络利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功效。散发肝脏之热。

肝俞疏肝利胆,降火,止痉,退热,益肝明目,通络利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功效。散发肝脏之热。

穴-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位时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配太冲主治胁肋疼痛;配肾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配光明主治目昏。

刺络拔罐肝俞穴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肝俞穴。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以左手拇、食、中指捏起被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点刺肝俞穴,有血液流出时加拔玻璃火罐,使血液流入罐内,出血量控制在~ml之内。起罐后用0%碘酊棉球按压在针孔上,胶布固定。每日一次,治疗~次即可痊愈。

妊娠腹痛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孕妇情绪与身体素质,妊娠子宫的大小,位置,毗邻关系发生变化,子宫收缩,增长速度,圆韧带的牵引。中医认为妊娠腹痛的原因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所致。此病发病率较高,了解其临床特点,防止滥用药物,减少毒副作用,对母亲的健康及胎儿发育有利。采用肝俞穴按摩,封闭治疗妊娠腹痛,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

方法:、肝俞穴按摩:选准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水平旁开4.5),双拇指分别按压在双侧肝俞穴上,做旋转运动,由轻到重至能承受为止,每次持续0—0,每—5次。、肝俞穴封闭:维生素注射液4—/次,阵刺入肝俞穴内,深约0.5—.0,缓慢注入药物。山莨菪碱注射液—0/次,阵刺入肝俞穴内,深约0.5—.0,缓慢注入药物。肝俞穴按摩与封闭交替或单独应用。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祖国医学目痒范畴,主要由脾胃湿热兼风邪所致。根据祖国医学“肝开窍于目”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结合中医理论和笔者的临床应用体会,起始于目内眦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肝俞具有祛风、清热、平肝潜阳作用。

方法:应用曲安缩松混悬液(意大利产,规格40mg/ml).0ml+%利多卡因.0ml,取肝俞穴注射各.0ml,个月次,次一个疗程(应用前和应用后个月眼分泌物涂片查嗜酸性白细胞),用药期间不加其他治疗。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铜人》:治目生白翳。

针灸大成:黄疸,鼻。

肝俞穴

、胆石症:取肝俞、胆俞、脾俞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胃脘痛:针灸肝俞、胆俞、脾俞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淋巴结核:割治肝俞、膈俞,治疗例,有较好疗效。

4、眼睑下垂:针灸肝俞、膈俞,有较好疗效。

麦粒肿取患侧或双侧肝俞,斜向下刺入4~6分深,得气后强刺激泻法,捻转数下不留针。缓出针摇大针孔,出针后挤压出血数滴。

眼睑下垂直刺肝俞、脾俞,局部微胀后捻~分,针上加艾~5壮,每日一次,7天为疗程

天枢穴Tiānshū(ST5)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

脐中旁开寸。

仰卧,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天枢穴。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l~.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大肠募穴灸

天枢治疗便秘的方法:艾条悬灸,每次0~0分钟,每日次,5~7天为一个疗程。间隔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便秘兼有消化不良,大便并不干硬结块,只是排便困难或者经常三五天才有便意的,多属于脾气虚,可以加灸脾俞穴,先灸脾俞穴,艾柱直接灸,每次壮或者0分钟,然后再灸天枢,疗程与天枢相同。

如果是便秘兼有腰膝酸软,尿频,素体怕冷等症状,或是老年患者,多属于肾阳虚,可加灸关元,肾俞,先灸关元,肾俞,艾灶直接灸(或隔附子灸)每次壮或0分钟,最后灸天枢。

如果是身体健壮,便秘干硬结块为主要症状,这多是阴虚热盛引起的,可加灸照海穴,悬灸,每次0~0分钟,先灸照海,再灸天枢,疗程与天枢相同。

()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穴

()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针灸大成》:妇人女子症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配伍:配上巨虚,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

配上巨虚、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

配大肠俞、足三里,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

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主治疾病: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报道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经临床摸索发现,天枢穴有其特殊的作用。天枢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按压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胃肠、消炎止泻、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泻。按压刺激此穴,可疏调肠腑、理气消滞、通便。

治疗便秘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按揉天枢穴。

方法: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压天枢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然后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两腿并拢坐于椅上,按压天枢穴,左腿尽量向上抬,然后收回,换右腿上抬、收回为次。反复做5次。

身体正常的循环机能有所改变,“毒素”便会沉积在体内,导致宿便堆积甚至便秘。注意事项:①便秘尤应以预防为主。每天晨起可空腹喝-杯温开水,或淡盐水、蜂蜜水。②常吃各种新鲜蔬菜。③参加适量运动锻炼。④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实验研究: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转运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北京)为了评价深刺天枢穴对结肠慢转运性便秘(STC)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者将STC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治疗前、治疗周后和治疗后6个月临床评分及结肠转运时间(CTT),并从临床、检验和影像学角度评价安全性。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临床评分和CTT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中期疗效: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仍有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对照组无效。治疗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可见深刺天枢穴治疗STC近期疗效确切,有一定中期疗效,无不良反应。

治疗腹泻

操作方法:让患者先排去大便,仰卧于床上,或坐在椅子上、沙发上,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医者取肚脐旁6厘米处的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已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整个治疗过程仅需数分钟,腹中即感舒适,腹痛、腹泻停止。绝大多数能一次治疗见效。

实验研究:逄紫千等研究探讨针灸天枢穴治疗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理。方法: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观察针灸对脾虚模型太鼠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亚群数量和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的影响。结果:脾虚泄泻模型大鼠外周血中CD,、CD,和CDs细胞减少,针交天枢穴后,CD,和CD,均有回升.CD/CDs比值升高;造模后SIgA减少,经过针灸天枢穴治疗后,SIgA分泌增多:结论:针灸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关。

研究进展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用%普鲁卡因穴位注射,配合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后疼痛减轻较快,平均住院天天枢穴数缩短。

、针灸天枢穴为主,在治疗子宫颈癌时发现针或灸产生不同作用。在针刺天枢穴7次治疗中,有次针后的第二天发生血崩现象。在艾灸天枢穴的97次治疗中,次日发生血崩者仅有次。

、据报道针刺家兔“天枢”,针后小时白细胞的吞噬活动开始增强,4小时达到高峰。

中极

中指中央,尽端为极。穴属任脉,行腹部中线,至此极点,再向下有曲骨横其间,故在曲骨之上,设一中极,以示经尽极端,因名中极。

功能作用

补肾气、利膀胱、清湿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布有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

主治

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操作

直刺0.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可灸。

临床运用

大量研究证明,针刺中极、曲骨穴,采用泻法,可使紧张的膀胱张力下降,而松弛的膀胱张力增高,对神经系统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有治疗作用。针刺中极、归来、血海穴,有促进垂体一性腺功能的作用,可使继发闭经的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刺上述穴位,可见卵巢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同样,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针刺中极等穴,可预防心脏病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反应。

配伍

配肾俞、合谷、三阴交,理血调经、治疗闭经;配膀胱愈,(愈募配穴法)可调理膀胱功能,治疗膀胱病;配关元,益肾调精,治疗恶露不止;配子宫、三阴交,益气举陷,治疗子宫下垂。

功效

穴属膀胱经募穴,是膀胱之气结聚的部位,具有调节膀胱功能的作用。又系足三阴、任脉之所会。根据所在部位,该穴具有补肾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故可治疗遗尿、尿闭(该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中医的异病同治)、腹痛、疝气,因任主胞宫,穴在腹部针刺中极穴可达到培元益精、理血暖宫的作用,又因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而前阴为宗筋所聚,故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

附注

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相关论述

《针灸穴名解》:"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太平圣惠方》:"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或因产后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月事不调,血结成块。"

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5寸。艾炷灸7-0壮;或艾条灸5-0分钟。

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寸

在脐下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用介绍

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病症

小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针灸方法

直刺0.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孕妇禁针,针则胎落而不出。

特异性

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脾经俞穴。()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肠鸣,腹泻,腹胀,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体重节痛。

操作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等。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针灸甲乙经》:"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丰隆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丰隆穴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寸,胫骨前嵴外横指处。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①头痛、眩晕。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③癫狂。④下肢痿痹。

直刺l~.5寸。

推拿手法刺激丰隆穴可以调和脾胃,从而沟通起到表里,上下的作用。丰隆穴是健脾祛痰的主要穴位,凡是与痰有关的病症,如:痰浊阻肺之咳嗽,哮喘,痰浊外溢于肌肤之肿胀,痰浊流经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浊上扰之头痛,眩晕,痰火扰心之心悸,癫狂等,都可以配取丰隆穴治疗。

穴位名解)丰拢、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拢)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浊。〖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

取穴方法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到分钟。

穴位一般比周围要敏感,按摩丰隆穴时会有轻微疼痛感。[见图]

备注络穴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风池穴治眩晕;配膻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直刺~.5寸。

〖附注〗足阳明经络穴。

丰隆穴 足阳明络穴。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基本操作

操作:直刺l~.5寸。

临床运用:丰隆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配伍:配冲阳,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按摩:丰隆穴的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当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

取穴法:仰卧或正坐垂足,在外膝眼(犊鼻穴)下8寸,即外踝最高处与外膝眼联机之中点,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取穴。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法。患者仰卧,伸腿勾足,取丰隆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垂直进针,迅速刺入皮下,进针-.5寸深。待针下有沈、涩、紧感为得气,得气后施以徐而重之手法,使针感传至二、三趾部,针感随时间延长而呈持续性加强,直至出针为止。每次留针0分钟,每日针刺次,0日为一疗程,其间休息日。

适应症:高脂血症。形体肥胖或善忘语迟或思维迟钝或痴呆嗜睡,头胀、眩晕。

释义:丰隆穴系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即丰满,隆指突起,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于本穴会聚而隆起,肉渐丰厚,故名之。《会元针灸学》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

搓揉丰隆穴,消除胃胀症

长时间以来感觉胃胀,长嗝,食欲不佳,一般情况下不吃早餐,特别是饭后总感觉胃部不适。

采用揉、搓丰隆穴可以就消除了胃胀感,而且对早餐还有了较强的食欲。

方法:用大拇指采用点按式按丰隆穴三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揉丰隆穴十分钟,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即只能是由丰隆穴向上,而不能是由丰隆穴向下然后由下到上这样的来回搓)十分钟即可。

原因:胃胀,打嗝,食欲不佳实为胃部功能失调、消化力低下所致。而丰隆穴具有很好的治疗慢性胃肠病、调理胃脏的功能。

痰湿与丰隆穴   

中医讲的痰湿,是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常吃辣的甜的,“肥甘厚腻”,会困住脾胃,湿排不出去。《丹溪心法》: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身重象没拧干的湿衣服,没精神。

痰湿体质的特征,偏肥胖,食量大,容易疲倦。面色发白,舌苔白腻,不爱喝水,大便不成形。

成因,首先是脾胃虚弱,背后有肾肝的连带关系,还有饮食习惯。

养生方法,住处不宜阴冷潮湿,阴雨天避开湿邪;多运动,晒太阳;少食肥甘厚味和饮料酒类,每餐不宜过饱。

食疗可以健脾祛湿:芡实莲子苡仁汤。

穴位按摩: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到分钟。穴位一般比周围要敏感,道人按摩丰隆穴会有轻微疼痛感。

减肥与丰隆穴   将左(右)下肢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用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丰隆穴上,拇指附在对侧,用力掐0.5分钟-分钟。

每天早晚坚持做遍,要持之以恒。同时配合做收腹~肛运动0-0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饮食应有节制,少食肥腻油炸食品。

丰隆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元?王国瑞《玉龙歌》云:痰多宜向丰隆寻,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于金方》云: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等,均指出丰隆穴为治痰之要穴,又是治疗因痰所致的癫狂、咳嗽、哮喘、头痛等病症的有效穴。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首先责之于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因为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故可治脾胃二经疾患。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而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可取丰隆穴治疗。

李时珍氏指出: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如痰湿犯胃之恶心呕吐;痰浊阻肺之咳嗽、哮喘;留滞中焦之胀满纳呆;溢于肌肤之肿;流注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流注皮下经络之皮下肿块,如颈淋巴结核;蔽于清阳之头痛、眩晕;痰火上扰清窍之头痛;痰邪扰心之心悸、神昏、癫狂;痰阻舌络之舌喑;痰火阻肺之喉喑;痰阻胸络之胸痹;痰气搏结之梅核气以及与痰有关的疟疾等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此外,何友信氏指出,取刺丰隆穴可治疗足阳明经线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关节运动障碍或非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和眼球胀痛、下颌关节风湿痛、胸部肌肉风湿痛、颈部肌肉和足背部风湿痛、小腿肌肉风湿痛等,仅用丰隆一穴施治,能实时消除或减轻足阳明经线上的疼痛,功能运动也伴随着疼痛的消失而改善,这是由于丰隆穴位于膝以下的重要位置,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又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经气血阻滞的作用,所以能治疗其循经线上的病症。

高脂血症多为过食高胆固醇、高醣食物或机体本身内在脂代谢失调所致。中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湿痰、肥胖等范畴,多因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瘀滞脉络所致。故高脂血症与痰浊关系密切。朱曾柏氏认为,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很早就有了记载,血中脂类物质过高,无疑可以视为痰浊;或称之为脂混血中,所以按痰为主治疗。并立化痰祛脂、升清降浊为其治疗大法。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有疏通脾、胃表里二经的气血阻滞,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降痰浊、化瘀血,泄热通腑,故可治疗由于痰浊瘀阻经络而致的高脂血症。临床观察,随着血脂日趋正常,形体肥胖、善忘语迟、思维迟钝、痴呆嗜睡、头胀眩晕等症状也随之好转或消除。

京骨穴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

()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定位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是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头痛,项痛;.腰痛;.癫痫。

操作直刺0.-0.5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落枕、腰肌劳损等。

配伍配风池、天柱主治头痛项强。

功效清热止痉,明目舒筋。附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

大钟穴)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大钟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大钟。太钟名意与大钟同。)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处。

皮肤、皮下组织、跟骨;穴区内有隐神经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前方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

穴性肾经大钟穴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联络表里。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辩证

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咳血,腰脊强痛,痴呆,嗜卧,月经不调,足跟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配郄门治惊恐(《千金翼方》);配然谷、心俞治咳唾血;配大包治喉鸣(《针灸资生经》)。

配中极、三阴交,有清热益肾的作用,主治尿闭。

治疗

直刺0.~0.5寸。艾炷灸~5壮,艾条温灸0~5分钟

配神门、太溪,有滋阴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C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正确的中医针灸按摩该穴位能够治疗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等疾病。()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肾经合。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

运行规律: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功能作用:除降浊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阴谷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此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可以利尿通膀胱,可以治疗不育,男子的阳痿早泄,阴囊湿疹;女士的阴道瘙痒,指压该穴,对于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能够治疗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肿痛,癫狂,膝股内侧痛,泌尿感染,阴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分裂症

穴位功效:

功用: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阳痿,遗精,阴茎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外阴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

5.其它:阴痒,膝关节炎。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B飞扬,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寸处取穴。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直刺-.5寸。

)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寸处。

A太溪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手脚冰冷、穴道刺激疗法治疗掉发等。

.治眩晕:因耳源性,内耳迷路不平衡,及肾精虚所致者,灸本穴。

4.治牙痛:牙为骨,肾主骨,远端疗法,按对侧。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

5.治咳嗽:配合合谷穴,尤其适合咳嗽就渗尿的症状。

6.治忧郁症:配合三阴交穴,可以调理内分泌失调情况,此外对于默默不说话,整天昏沈嗜睡者有帮助。

7.治飞蚊症: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本穴补肾水可促进眼部循环。

8.治咽喉痛:肾为水脏水府,本穴可清热、止痛。

9.治不孕症:本穴为肾经原穴,经气血在此留住,可强肾利生殖。

0.治性泠感:本穴有调整内脏稳定神经作用。

.治膝内侧痛:膝内侧为肾经所经过,本位可调虚实,通经活络。

.治肾虚腰痛:适合时常隐隐约约的腰痛,无受外伤的举重或运动后遗症。

.治遗精阳痿:本穴可补因肾精亏损的遗精虚证,也可泻因相火过盛引发的阳痿。

4.治更年期性交痛:更年期阴道干涩行房痛,本穴有补肾水滋阴作用。

D合谷,别名虎口,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手背第、掌骨间,当第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发热、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等病症。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E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曲池穴,读音:Qūchí,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

血海









































鍖椾含鍝釜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
鍖椾含涓尰鐧界櫆椋庡尰瀛︾爺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hhq.com/hbyx/8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