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浪漫——恋尸癖
在提恋尸癖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恋物癖。恋物癖是人们对“非人类”甚至“非生命”物体产生性冲动并发生性行为。恋物癖一旦形成,所恋物品本身对患者来说才是真正的性对象!常见的对象有柔软、皮毛质地、带花边的物品,例如蕾丝的女式内裤、长袜和吊带袜;或者平坦、坚实的物品,比如高跟鞋、黑色手套。还有恋枕头、恋铅笔、恋足,甚至是恋汽车的排气管。其意味就像歌德的《浮士德》中所说的:
把那天使的珍品弄点过来!
引我到她安息的所在!
从她胸脯上解下一条围巾,
或是打动我爱情的一根袜带!
可以说有多少种物体就有多少种恋物癖,而恋尸癖则称得上是其中的大Boss了!和其他恋物癖一样,恋尸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叫恋尸癖:
A.能够对尸体产生性冲动。
B.能够跟尸体发生性行为。
这会儿再来看看J和L的所作所为,与上面的条件非常吻合。
但是恋尸癖并不是变态杀人狂的专利,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
因为恋尸癖隶属于恋物癖,以前我也介绍过恋物癖的成因(此处附上链接:重口味心理学
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在这里就针对恋尸癖的具体情况做几点补充。同时,这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恋尸癖的起因来了解更多J与L的犯罪原因。
恋尸癖成因:
类似我们曾在恋物癖中说过的,恋尸癖是对不恰当的性目标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形成的。
→J和L没办法很好地跟人建立正常关系,但渴望跟尸体有性接触。
恋尸癖者内在道德观缺失,无力承担长期性关系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而去追寻短期的性满足。
→J频繁地更换性伴,即受害者。
恋尸癖者有关性欲的思想扭曲,缺少令人满足的正常的性宣泄途径,缺少对受害者痛苦的同情。
→J和L的性取向(同性恋或双性恋)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
恋尸癖者喜欢一切机械的、不能成长的东西,他们渴望把有机物改造成无机物,把一切生命过程、感觉和思维都变成物体。
→实际上,J真正想要的是一个他可以完全掌控的同伴,无论活的还是死的,但是显然尸体比活人更容易控制。
恋尸癖者的视线只停留在过去,从未展望过将来。他们基本上都是些感伤的人,换言之,他们只回味着昨日的感受或者曾经历过的事。这些恋尸癖者的感情是冷漠的、疏远的,他们的价值观恰恰与正常人的价值观相反,令他们激动和满足的不是生存而是死亡!
→J与L真正迷恋的是死亡的美学,以及受害者在他们眼中的美,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把尸体摆放成各种扭曲的姿势,并乐意向镜头展示的原因。
相较于他们犯下的罪行,恋尸癖本身并不是无药可救。我们既然提到了“恋尸癖是对不恰当的性目标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摧毁这个错误的条件反射,建立正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强撸灰飞烟灭”法:
当患者产生异常的性幻想(如对尸体、尸骨之类的)时,用药物对他们施加刺激,使他们能持续手淫45分钟到两个小时不间断,如此导致“审美疲劳”,形成厌恶反射。
当患者对一个适当的性幻想对象进行手淫(不是尸体、尸骨之类的)时,可以让他们骄傲地大声说出来,使他们通过这种合适的行为得到满足感和认同感,形成正确的性条件反射。
“意淫”法:
患者先是被允许在错误的性幻想下进行手淫,到了紧要关头,立即转变性幻想对象。这样他们即使想“刹车”也来不及了。经过反复练习,患者可以更早地开始正确的性幻想,并仍保持兴奋的状态。
心理癌症——反社会人格障碍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安东尼·霍普金斯大叔成功地饰演了一位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而主演了“现实版”《沉默的羔羊》的J和L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呢?
如果把抑郁症和强迫症等认为是心理疾病中的“伤风感冒”,那么人格障碍就当仁不让地称得上是心理疾病中的“癌症”了!像身体的癌症一样,人格障碍这种心理癌症也有着漫长的潜伏和演变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时,当它病发时,也和身体癌症一样难以治愈和令人绝望。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残忍地对待动物、破坏公物、撒谎、违反规定等(就像J和L在童年所为)。但是这些早期的行为问题往往会被学校的老师最先发现,逐渐引起警察或监护人的注意,从而得到遏制和改善。如若不然,一旦儿童期的行为问题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就极有可能在成年后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随着这些“熊孩子”体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性成熟,情况往往会恶化,撒谎、打架、偷窃等小问题会演变为诸如入室抢劫、故意破坏、强奸等较为严重的问题。有些儿童甚至会很快养成一种极其危险的、施虐成性的人格。例如,我们有时会听到不满14周岁的儿童非常残忍地杀害其他儿童,而且毫无悔意的新闻报道。
下面我们就来说几个体现在J身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反社会人格者无视法律,反复表现出骚扰他人、打架、破坏公物、盗窃等违法行为。“冷血”是对他们与他人互动的最好描述。为了获得奖赏和快乐(如金钱、权力、社会资源、性等),反社会者会操控或欺骗他人。
这一点在J的“恐怖秀”中再明显不过了,他反复寻找受害者,操控他们,“把他的伴侣带到小房间,然后给他们下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性。
(图为电影“洛基恐怖秀”)
“易冲动”
这是反社会人格的另一个普遍特征,通常表现为缺乏计划,更不会考虑后果。例如,有的反社会人格者进入加油站后,一时兴起抢劫服务人员,即使他们并未想好如何撤退。就像J杀死他第一个受害者S,事先也没有详细的计划。
除此之外,他们常常不假思索地作出一些日常决定,完全不计后果。例如,一位反社会人格者不向妻儿做任何交代便离家出走好几天。这样做通常会导致关系危机,并给工作带来麻烦,因此他们常常需要更换工作、更换伴侣、变更住所。
“能言善辩、风度翩翩”
有些反社会人格者在社交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很圆滑,充满自信。通常,他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以便日后能利用新“朋友”。很多人因反社会人格者表现出的魅力而上当,甚至警察、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也曾被蒙骗。事实上,这类反社会人格者通常也是行骗的高手。试想,若不是因为J外表英俊,举止得当,善于忽悠,又怎能一次次成功将受害人哄骗得手呢?
“对社会态度冷漠”
反社会人格者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意,总为自己的罪行开脱,认为被害人“罪有应得”。例如,他们有时把责任强加在被害人身上,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反社会人格者的报复心强,极具攻击性,所以他们也比常人更容易死于杀人、意外事故等暴力方式。
J在受审时说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
法庭:你就一点儿不受良心的谴责吗?
J:是的,如果愧疚我就不会做了……
如果你还想更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不妨试一下下面这个小练习:
接下来的一周,请你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浏览新闻信息,寻找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物的报道,如谋杀者、白领罪犯或骗人高手。把这些报道集中在一起,然后和其他人讨论,从该人物的生活和实际行动中,寻找与我下面列举的反社会人格特征相符的证据。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
对他人缺乏关爱
易冲动
脾气急躁,具有攻击性
鲁莽,缺乏责任感
能言善辩,风度翩翩
冷漠的社会态度
无愧疚感
不关心他人疾苦
反社会人格的典型想法:
“记住,自己小心一点儿。”
“世道一片混乱,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为达目的,我不惜一切代价。”
“我不在乎他人怎么看。”
“生活对我来说太残酷了,我该得到一些机会了。”
“我没必要守信用,那些人活该。”
反社会人格障碍导致了J和L等人的犯罪,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患上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呢?
这个问题就像搞清楚恋尸癖的成因就搞清楚一部分他们犯罪的原因一样,有必要深究一下。
这里有两种说法:生物和心理。
先来看生物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有负责抑制行为的系统,这种系统扮演的角色就是“心理刹车手”!当惩罚信号出现时,该系统会控制住人们正在发生的行为,以逃避惩罚。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刹车手,你有我有反社会人格者也有。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人的心理刹车手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有的人的心理刹车手反应很灵敏,轻微的惩罚信号便会让他们终止行为,比如意识到踩踏草坪会被指责,便立刻掉头往回走。但有的人的心理刹车手反应非常迟钝,像反社会人格者,即使遭受天大的惩罚如“杀人偿命”,也无所畏惧,依旧大摇大摆,我行我素。
在讲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方面的成因之前,我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个词——“脱敏”,那何为“脱敏”呢?就是摆脱敏感,摆脱能让你情绪起伏的人或事,再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变得麻木。所用的方法,就是让你不停地面对这些刺激。
介绍完这个词之后,我要向大家再介绍一个人——班杜拉。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里我们就需要简单说说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部分内容:
还记得抑郁症部分我们提到的“认知——行为”疗法吗?它是两个学派——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融合的产物。原本这两个学派是“井水不犯河水”,而班老头的观点就是在这两个学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假定有一个你不喜欢的人请你一起打网球。你能想象得出和这个人待一下午会有多沉闷无趣,因此你个人期望可能会使你拒绝邀请。但是,如果这个人许诺,你和他一起打网球,他就给你买一副你心仪已久的、昂贵的新球拍,情况又会怎样?转眼间,环境诱因的强大力量又改变了你的决定,于是你说:“好吧,我们一起玩吧。”现在继续往下想,假设你最后得到了有史以来最让你欣喜的一副球拍,你和这个人配合得还挺好的,他甚至还会开一些玩笑,使这个下午过得挺有趣的,你也许真的就期望下一次再和他一起去打网球。
在这个例子中,是行为改变了你的期望,这一期望又影响你以后的行为,如此反复。
除此之外,班老头还将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所谓参与性学习,就是亲身参与,通过体验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边做边学,在做中学。而替代性学习,则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没有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大部分学习都是替代性学习,它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下列信息来源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象征性的或者非人类的(广播中说话的卡通人物或动物),电子产品(电视、电脑等)或印刷品(图书或杂志)中的。
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同时还可以避免人们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他人讲述、看书以及看电影来了解火灾、地震等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而不必亲身去体验那恐怖的过程。
一些研究认为,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身上观察到的“无所畏惧”,可能是系统脱敏和替代性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人长期面对暴力或其他反社会行为(如儿童期的虐待或帮派活动),那么他(她)对这些行为就会变得麻木(脱敏)。作为虐待和暴力的受害者的同时,他们也“学习”到了(替代学习)虐待和暴力是掌握权力、控制他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一些恶霸极有可能小时候是受虐者,由于感觉脱敏,原本被虐待的人变得对施虐没有负罪感,因此反社会行为才会在他们身上反复出现。
每个人都有罪,犯着不同的罪
至此,分析1、2、3全部结束,我想文章一开始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让大家“学会怎样对此类案件进行心理层面的分析”,已经解决。
下面,回到第一个问题:“什么使他变成这样?”
回顾这一路来的分析,我觉得我们已经能够得到很多答案:
L的童年可能遭受过虐待或者忽视;
L因为性取向的问题,在少年时受到过家人的排挤和周围人的暴力对待;
成年以后的L不得志,人际关系高度匮乏;
L患有恋尸癖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
到这儿,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不禁要产生一个疑问:“这世上太多的人曾有过和L及J相似的遭遇,甚至更糟,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去犯罪?”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对答案做最后的补充——遗传因素。
我们讨论很多心理疾病原因的时候,都没有忘记对先天遗传因素的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