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与抑郁”(S?弗洛伊德,e[])
正常悲伤与病态悲伤
在文章“悲伤与抑郁”之中,弗洛伊德探讨了当个体真正失去心爱之人、被心爱之人辜负或者失去某个理想范式之后,将出现的一系列反应。缘何有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克服悲伤情绪,而有些人则深陷抑郁状态之中呢?这里需要明确指出,在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人们用“忧郁”指代我们今天所谓的抑郁症,术语“忧郁”当时仅适用于严重的精神病。弗洛伊德注意到,正常悲伤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意识层面,而病态悲伤则主要发生在无意识层面,因为在他看来,抑郁症患者“无法在意识层面理解自己丧失的东西”。不过,正常悲伤与病态悲伤都存在兴趣的抑制和缺失现象,因为悲伤已经将自我彻底吞没。弗洛伊德进而指出,抑郁症患者还表现出自我评价极端贬损的情况:“对悲伤的人来讲,世界变得贫乏和空洞;而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却是自我变得贫乏和空洞。”在病态悲伤之中,病患对于自己本人的厌恶首先转化为自我责备和自我贬损。然而,这种自我谴责甚至可能发展为对妄想性惩罚的期待,对此我们又如何解释?
抑郁症患者所谓的“我真没用!”意指“你真没用!”
诚然,弗洛伊德生来直觉敏锐,他认识到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谴责其实是对“失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异化谴责,而此人通常都是个体周围的亲友。正如他所说:“当一位女性哀叹丈夫娶了自己这么一个没用的妻子时,她其实是在抱怨丈夫彻底的没用。”换句话说,当这位妻子自我谴责道“我真没用”,这种自责在无意识层面是对丈夫的谴责“你真没用”。对于这类病人,弗洛伊德用德语对他们进行了精辟的描述:“IhreKlagensindAnklagen”,意即“个体的自我抱怨其实是对他人的抱怨”。这里,他玩起了词语“Klagen”(自我抱怨)和“Anklangen”(过去的司法用语,意即对他人的控诉)的文字凝缩游戏。
紧随自己的直觉,弗洛伊德认识到当抑郁症患者使用言语来表达自责,比如当他说“我真没用”时,这其实逐步揭示出了患者内心的冲突:“真正值得我们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