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词粤语叫「痴线」,吴语叫「十三点」,南京唤作「甩」,在新疆则亲切地称为「勺子」,在四川就叫“哈批”,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
没错,这个词就是“神经病”。可是谁能告诉小编,“神经病”和“精神病”到底是什么鬼?有何区别?
首先在学科分类里,神经病与精神病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神经病,指的是神经系统发生的病变;而精神病,是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两者在症状上常常有交叉的地方,某些神经病也会出现精神活动障碍,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疾病中晚期,会逐渐出现人格改变和情感障碍等症状。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病因不同:
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经病一般由现实或幼时创伤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发病的。
分类不同:
精神病为数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而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职业性神经症(即知识分子的职业病—书写痉挛综合征。其特点是:凡是从事书写工作时手指发生功能障碍,而做其他工作时则完全正常。此症好发于作家、画家、教师、编辑、绘图员、秘书等长期用手做精细动作的人)。
主要症状不同
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异常没有认识,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而神经病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认识,因此有患病的感觉,主动求医。精神病的行为改变有时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如无故挤眉弄眼、作鬼脸,吃些不能吃的东西:肥皂、污水等。行为不可理解,不知道动机目的何在;而神经病的行为改变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如恐惧症患者对某种物体或处境,害怕和恐惧,常采取回避行为;强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床下是否藏着小偷;神经衰弱病人容易激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等。
治疗方法不同
精神病必须坚持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神经病的治疗却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实施,。
检查不同
医学发展至今,医生可以使用仪器设备来诊断大部分神经病。比如给大脑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拍头部CT或磁共振时,片子上常能看到明显的神经系统局灶的影像学改变。而许多精神病往往没有大脑的器质性病变,缺乏特异性检查项目,像绝大部分抑郁症或者躁狂症患者的颅内MRI是和正常人一模一样的。这也是精神病误诊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小编觉得生病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挂什么科都不知道,所以小编要告诉你神经病对应的科室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而怀疑得了精神病,应该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